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信是国人最为传统的一种交流方式,历史名人鸿雁传书,有诗见示,和韵奉赠,藉志感佩,风雅又极具艺术价值;或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反映出历史的厚重感,窥见当时的社会境况;再如《傅雷家书》,傅雷在给其子的书信中苦心孤诣、激发青年人感想,无疑成为经典,这与民国时期海外思潮融入有关,思想繁华,书信也体现了当年的人文。观至近代,无数名家的书信仍熠熠生辉,成为拍卖收藏的极佳对象;同时,书信是发信人独立创作的智力成果,符合作品独创性要求,构成我国著作权法所  相似文献   

2.
书信是国人最为传统的一种交流方式,历史名人鸿雁传书,有诗见示,和韵奉赠,藉志感佩,风雅又极具艺术价值;或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反映出历史的厚重感,窥见当时的社会境况;再如《傅雷家书》,傅雷在给其子的书信中苦心孤诣、激发青年人感想,无疑成为经典,这与民国时期海外思潮融入有关,思想繁华,书信也体现了当年的人文.观至近代,无数名家的书信仍熠熠生辉,成为拍卖收藏的极佳对象;同时,书信是发信人独立创作的智力成果,符合作品独创性要求,构成我国著作权法所指的“作品”,且因载体所限,通常书信的著作权人与信件所有权人并非一致,拍卖名人书信就形成了一种私人空间伦理和市场交易自由的冲突.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环境下,平衡书信作者的著作权和个人隐私权、物权人的处分权与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是当前书信拍卖市场需要衡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国古代流传最早的成体系书,自古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它的内容丰富,文字古朴,保留了许多上古的史料,亦给后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便利。在《周易》经传文本里,记载了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经几代的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使《周易》的法律文化经过了"从疑到肯、从注到解、从零到整"的发展过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诸如"讼"、"狱"、"刑"、"罚"等法律现象。本文通过简述《周易》中《噬嗑》、《解》、《贲》、《丰》、《旅》等卦中的象辞,分析了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人尤其是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都佩服曾国藩的治学为人,带兵做事和清正廉洁。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梁启超等人称其为“圣哲”,毛泽东在读《曾文正公家书》后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居然写上“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见其对曾国藩的推崇。  相似文献   

5.
《单向度的人》是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经典著作,认识其中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涵义,了解其在人、文化、政治领域的单向度理论对于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认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以及和谐政治环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鸣 《政府法制》2013,(11):43-43
传说,曾国藩著有《挺经》一书,书分十二章,讲的是为官之道。坊间还真的出了《挺经》,据说还挺好卖的。反正这些年曾国藩就是为官的楷模,凡是讲官场怎么混的人,翻来覆去都讲他。凡是带曾国藩字样的书,都好卖。其实,官场中人,真正能看懂《曾文正公家书》的,都没有几人。坊间的演绎的白话本,  相似文献   

7.
追剧进行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仅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征服中国观众,更在不经意间成为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据报道,在"两会"上,不仅有冯骥才、莫言、张国立等文艺界人士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反思和探讨韩剧、美剧等热门境外剧对中国影视乃至文化的冲击,甚至连王岐山都"点名"《来自星星的你》,谈道"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韩流"反思人们应该还记得,韩剧《蓝色生死恋》、《大长今》在中国播出的盛况,国内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文化"实际上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南北朝《曲水诗序》中的"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里文化是指中国王朝的文治和教化总称,汉朝刘向《说苑》亦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之说,同为此意①。可见文化应是一个国家治理概念。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涵义已经变异,通常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  相似文献   

9.
梁宇 《法制与社会》2013,(21):171-172
许烺光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他以"文化与行为"为视角,对中国式人格的特征、生成机制进行剖析,在本书末尾指出,只要中国固守传统的"情境式"生活方式,那么社会将保持原样、发展停滞。这种斩钉截铁的判定让本文较为怀疑。本文将考察本书的论证思路,浅谈未来中国式政治人格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6,(1):50-58
《周易》是"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经典,在哲学、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也可以称为集精蕴萃之宝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总纲,于治国理乱、处罪论刑,也为历代治平之要。因此,对《周易》中关于"罪"的相关理念与观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梳理出《周易》有关犯罪问题的逻辑脉络与学说体系至关重要。《周易》以"德道"来说明处在不同位上的人应如何"守分"才能"大有",核心则是对人欲的认识;以"中道"强调"度"的把握,即对"人欲"的"损"、"益"得当,便不会获罪;以"正道"讨论执法者心正才能不偏私、不废公。《周易》自阐发人欲而始,阐述恶与罪之辩证,主张协调利欲以化除恶与罪,以教化与刑罚交互为用,终成治世之功。  相似文献   

11.
开当代中国法典,"利害关系人"之说便频频映人眼帘。仅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为例,"利害关系人"的出现就达十几次之多。但"利害关系人"究竟是什么?他的性质、特点,乃至社会价值、司法价值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其科学地理解、恰当地适用,要解决这些,就不能不对"利害关系人"进行一番辩证的考查。  相似文献   

12.
郭浩 《中国审判》2013,(10):58-59
<正>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法家认为游侠的存在是扰乱社会治安、妨害社会管理的不安定因素。但另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却不吝笔墨描写了大量的侠义行为。自古至今,侠文化从未断绝。对影片《太极侠》,我的第一眼就落在"侠"上。从蜘蛛侠、蝙蝠侠、绿箭侠、神奇四侠等西方的侠到东方的太极侠,不知道第一位把Man翻译成侠的人是谁,至少是我等一字之师。这个"侠"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点。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敬佩"侠之大者,为  相似文献   

13.
《圣经》律法篇的作者摩西,也是《出埃及记》的主人翁,自出生之日起就被剥夺了生存权。为了埃及以色列移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付诸了艰辛努力。主权者坚执人法欲将以色列移民奴役甚至剪除,摩西则坚执自由主义之法即神法反抗压迫。《出埃及记》对母亲文化、迁徙的构建回答了母亲文化、生存权、迁徙与"在"、"在世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归来兮 血性     
正朋友一部《血性福州》的报告文学,改写了许多人对福州的印象——一直以为福州仅是一座山灵水秀的风景城市,一座书香浓郁的文化城市,没想到她更是一座豪杰辈出的血性城市。翻开这部作品,一股浓烈的浩然正气迎面扑来,一个个充满血性的英雄豪杰鲜活在历史的记忆中:林则徐、林永升、林觉民、王荷波……在他们中,或以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而永垂青史,或以在甲午海战中重创敌舰英勇殉国而令人动容,或以血洒黄花岗留下《绝笔书》而感天动地,或以"中国工人中觉悟最早奋斗最力的一人"而受人景仰……尽管他们  相似文献   

15.
谁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红了2000多年的孔子当仁不让。不但在中国,孔子在西方亦是"圈粉"无数。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儒学对西方社会有过什么影响,对当今社会又有何现实意义?孔子是如何走进西方人视野的呢?"你可知道孔子怎么说"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评选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位居首位。  相似文献   

16.
话说圈子     
陈吉 《检察风云》2014,(2):31-31
"圈"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一伙人为了混口饭吃而蜷缩在一起。自古至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圈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当代世界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书叫做《圈子》,《圈子》里有言:"对圈子的研究和经营,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官员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小人物要选好圈子,设法投靠加入,并逐渐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组建经营自己的圈子,上下其手,形成自己的资本和势力……"随着时代的推进,圈子文化已经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从官场走入大众,遍布生活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印象李营     
《中国检察官》2012,(5):81-84
李营,河南南阳人。现定居北京。自幼酷爱艺术。后入首师大艺术深造。毕业后,曾当过教师、报社编辑、独创反正书法。《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解放军生活》、《中国日报》、《世界新闻报》、《中国创新报》、《中国民族博览》、《中国城市报》、《中国石油报》、《中国青年》、《中华热土》、《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梁启超、胡适和王振先开创了"中国法理学史"的研究,从而"发现"了"中国法理学"。他们分别撰著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国哲学史大纲》"法的哲学"部分和《中国古代法理学》,作为"中国法理学史"的三个典型文本,对"中国法理学史"的范围、论域和方法,都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其意义在于,促进了学界对"中国古代法理学"在文化与学术上的认同,使近代以后的"中国法理学"具有回访渊源和返本开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明代吴地文人对于倪瓒《江南春》的唱和,是吴中文坛的一件胜事。本文认为,《江南春》是诗而非词,是两章而非三首。因为倪瓒野逸人格的魅力和"江南春"题目的包容性,遂使得这一首普通的题画诗,经江南文人的群起追和,成了一种不可取代的文化符号与文学经典。《江南春》唱和的文化意味,就在于通过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人的次第追和,吴地文人自觉不自觉地发现或发掘出了带有吴文化性格的精神意脉;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通过"选边站队"、"集体发声"的方式,昭示着"江南文化共同体"的存在,表现了吴地文人拥江南文化以自重,宁作偏裨、自领一队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20.
马建忠的《法律探原·户律》是《法国民法典》第一编的编译稿。此书不是严谨的译本,而是采取中西文化夹杂叙述的方式,回避了《法国民法典》中一些重要的立法原则,甚至不乏偷换概念的情况,这样写作无疑是要迎合19世纪末中国人的家庭和社会观念。该书把《法国民法典》第一编改写为五个部分,即户籍、丁幼、立家、婚姻、嗣续等,实际是以家庭为核心重构民法体系,而《法国民法典》第一编的核心概念"自然人"与"民事权利",在译述过程中隐而不彰。《法律探原·户律》写作于近代中国发生社会革命之前,可以看成是当时的人对将来中国民法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