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敏 《中国司法》2001,(10):66-67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纠纷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特别是一些涉及法律问题、干群关系和百姓利益的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安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这些纠纷仅靠司法一家来调处,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势单力薄,从而影响了调解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形成基层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调解”格局,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我们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承德市平泉县司法局紧紧围绕突出重点抓创新、解决难点抓网络、呈现亮点抓机制,使跨省(县)联合人民调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受到中央政法委、河北省司法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突出重点抓创新平泉县位于承德市东部,地  相似文献   

3.
法律发现——司法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法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法学研究方法中,阶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等方法是经常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法学方法论研究的深入,法律逻辑分析、法律推理等方法已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所采纳。然而,在司法过程中被人们经常运用的法律发现方法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司法过程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方法,而对法律发现方法却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在司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法律发现方法,它不仅是法律方法之一,而且在司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法理学中,法律形式主义一直是人们批判的对象。本文认为,这主要是人们误解所致,人们主要是通过其对手的评论来了解法律形式主义的。为了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法律形式主义,本文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概念、历史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最后,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批判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当正确评价法律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把法律与理性、斗争联系在一起,法律在人们眼中是冰冷的、残酷的,本文认为法律的本质是爱,温情的法律是社会和谐的根源,保障人权即是法律之爱的具体表现,它是控制犯罪、实现法律目的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法律工程范式的核心要义在于,作为法律共同体的共同承诺,法律工程既是人们思考法律问题的现实背景与情境设定,又是人们认识法律问题以及与法律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观察视角与切入基点,又是人们理解法律问题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型,又是人们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与思维路径。法律工程范式既是法学学术研究领域法律共同体成员的基本范式,又是法律实践领域法律共同体成员的基本范式。它不仅直接契合了法律的实践本性与内在功能,而且直接标示了法律的工程属性与实践旨趣,因而其在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律实践和法治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法律传统并不意味着是过去的东西,而是同人们的现实法律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发挥着较显著的功能。这些功能具体可包括以下方面:提供法律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础、预示法律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为法制创新提供借鉴、指引与评价人们的法律行为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等。了解法律传统的这些功能,对于我们明确实现法律传统的现代性创新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路向的认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自然情感——以家庭关系和隐私权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法律既有赖于国家的明文规定与强力保障,也离不开人们的情感支持。没有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社会。同时,在法律所涉及的场域,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人们的自然情感,如此方可使法律与人情结合起来。“家庭关系”及“隐私权”的法律实践集中反映了法律对自然情感的保护理由及保护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 法律意识是一定阶级的法律观点的总和,是人对客观法律现象的反映,是人们对法、法律现象的心理、观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总称。具体讲,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法律现象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论、观点,对人们的行为从法律角度的理解、感觉和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愿望和情绪。例如,某厂长发现履行某一件合同对本厂不利,就公然违约。对这一行为,有人认为不履行合同违法,有人认为应该不履行合同,因为不履行对本厂有利。人们的这些心理和思想,就是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对经济、财产的分配和安全也有着法律的意识。我国是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在法律的框架下人们有秩序的生活着。生活处处有法律,生活处处也需要法律。夫妻作为生活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庞大群体,夫妻的法律关系自然也在人们的研究之内。构成夫妻生活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财产,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实效     
一、法律实效的含义 何为法律实效,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法律实效即是法律的功能和立法目的实现的程度和状态;(1)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实效是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2)。这两种观点中.前者侧重于法律实施的效果,即法律实施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法律的价值、立法目的实现的程度;后者侧重于法律实施的状态,即法律被人们实际施行的状态、程度,而将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分离开来。笔者基本同意第一种观点。法律实效不仅仅指法律被人们实际施行的状态和程度,更包括法…  相似文献   

12.
法律对秩序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往往没注意到法的社会评价对法律秩序的建立也起着关键作用。我国法律秩序建构的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上面推进,下面执行,完全是权威推进型,殊不知人们对法的评价会影响法律秩序的建构。本文从影响法的社会评价的诸因素入手,分析人们对法的评价对法律秩序构建的作用,力图转变人们认为法律秩序的建构主要是依靠权威作用的观点,使人们更加关注法的社会评价对法律秩序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法的精神     
法律是国家制定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制定法律的宗旨,是规范人们的补会关系和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证人们有序地生活。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要人们遵守法律。遵守法律的前提是让社会成员知法懂法,如果不知道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怎么能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正在逐步的完善、进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但是受中国特有的国情影响,社会习俗仍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本文以葛兰素史克为例对商业贿赂的近况做出梳理,分析社会环境对法律遵守的影响,进而探究跨国公司对法律遵守与社会环境适应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法律在人们眼中是神圣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法律的敬畏远大于热爱,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其中之一是因为"法言法语"这层蒙在法律上的面纱,给人们造成法律不可知的神秘感.  相似文献   

16.
<正> 法律意识,人们有过各种解释。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也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和观点的总称。”上述观点虽然揭示了法律意识基本属性,但我们认为,它们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其一,法律的意识不限于法律观点,前者的外延较后者更广泛;其二,用法律观点,法律思想,法律知识共同解释意识,是一种外延重叠、层次不清的模糊说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家无不提倡依法治国,民主法制,而且法律要求具有无限的权威。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法律的权威来自何方呢?无论是古代西方的神权理论,还是古代东方的王权、专制都不能在当今这个科学、民主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唯有人们从内心真正的对法律产生信仰,才是法律具有权威的原因。法律只有具有权威,才表明我们在法治进程中完成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正> 法律思想,既是人们以法律现象为对象的认识体系,又是需要人们加以反思和说明的认识对象。法律现象早已有之,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认识也随之出现,并逐渐趋于丰富、完善。但是,把法律思想明确地作为认识对象来加以分析和研究,则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实践证明,这种分析和研究,并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读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晖 《政治与法律》2002,1(6):22-28
法律一旦制定,并生效,则对其管辖内所有读者都具有一种强制阅读的力量。法律的读者如何阅读和解释法律,文章认为民众从行动中阅读和解释,法律家(法官、律师、检察官)从应用中阅读和解释,法学家从批判中阅读和解释。但人们在法律阅读中往往误解乃至曲解法律,其原因有三:1.法律文本的复杂性;2.法律阅读者的主观性;3.法律背景因素的遮蔽性。人们阅读法律只能尽量地减少误解和曲解,但不可能消灭对法律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高淳县与安徽省一区两县及省内溧水县、溧阳市毗邻,边界线长208公里,涉及29个行政村,12万余人。由于地域观念、风俗习惯等种种差别,加上对水、土、山林等资源权属的争议,周边毗邻交界地往往成为纠纷频发、冲突连连的"多事之地",近邻成了"冤家"。高淳县司法局为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20多年来始终不渝抓好联调工作,探索出一条化解边界矛盾纠纷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