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主改革的思想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改革形势的深入理解而得到完善,这一历史过程因国家政治、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分为"共同纲领"时期与"五四宪法"时期.民主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民主改革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56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民主改革史的研究绝不能用地方史、部门史、民族史的视角来看待.  相似文献   

2.
天下眼     
《民主与法制》2013,(14):7-7
缅甸因改革成就获欧盟解禁 欧盟成员国外长会议4月22日发表公报称,欧盟注意到缅甸取得的显著改革成就,对其在实现民主和言论自由、打击腐败、议会建设以及释放政治犯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欢迎,并决定解除对缅甸除武器禁运外的一切制裁措施。次日,缅甸总统吴臀盛宜布,将赦免93名罪犯,其中包括59名政治犯。  相似文献   

3.
中缅沿边地带历史发展呈现出的波动性和中缅藩属关系的特点,使缅甸崩龙族在历史的大部分阶段与中国王朝国家保持着比缅甸更为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使他们很难建立起稳定的与缅甸历史的关联性和历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为他们重新建构自己与缅甸的历史留出了空间。随着中缅边界的变迁,从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出发,缅甸崩龙族开始逐步建构起与现代统属关系相适应的历史表述,以彰显和缅甸国家的历史联系,在缅甸的历史中找到归属感。这形成了建构崩龙族历史的背景。这种历史的建构,是其重塑国家认同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自治区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那曲分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平息叛乱后,很快实行了民主改革。1960年始,叔叔担任了那曲地区畜牧局局。他积极投身于在牧区以“三反两利”、“三反三算”为中心的民主改革运动,彻底推翻封建农奴制度。坚决拥护和热情支持在基层先后建立爱国保畜委员会、牧民协会、乡人民政府并开展工作。自学服从党的赎买政策,工作上向来积极主动,与党一条心,一方面向各界爱国人士宣传党的民主改革政策,统战政策,帮助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另一方向深入到地区牧场、德吉等乡组织互助组,抓点做好牧业常规管理工作。使叔叔感到欣慰地是通过民主改革运动,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由此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社佞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统一论坛》2020,(2):20-21
前言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六十年换了人间。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西藏从此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人民实现了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是国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干预、协调社会经济的部门法。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方式,但国家调节也会发生“政府失灵”的现象,因此作为国家调节方式之一的宏观调控也需要经济法的规制与保障。可以说,宏观调控措施的运用是否妥当,宏观调控的权力是否受到法律规制,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民众正当权益的关键。按照经济法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还亟需改善,宏观调控权应受到经济法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1959年3月,原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阴谋分裂祖国,反对西藏社会改革。叛乱很快就被人民解放军平息,从而为在西藏顺利进行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3月下旬,民主改革正式开始。民主改革是分阶段、有步  相似文献   

8.
缅甸散记     
有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上,它显得非常“与众不同”。与飞速发展的世界各国相比,它似乎是另一个世界。别人快速,它缓慢;别人急迫,它安稳;别人竞争,它满足;别人紧张,它悠闲;别人浮躁,它宁静。时间似乎在这里稍息,历史似乎在这里暂停。它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中国人很熟悉它,但又不很了解它,这就是缅甸。缅甸是中国的近邻,与云南省山水相连。两国人民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江水,有着深厚的“胞波”情谊。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缅甸的各种风俗习惯和云南差不多,但等到了缅甸一看,才发现缅甸有着很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即使在东南亚国家中,缅甸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国家。笔者于赴缅甸短期工作之余,记下走马观花的一些见闻。  相似文献   

9.
陈建山 《前沿》2014,(1):207-209
缅甸为了保存自己国家的资源,如国家关系资源等,会主动与美国改善关系,希望美国能够放松对自己的经济制裁,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减少障碍。美国以向缅甸输出民主、自由、平等为幌子,实际上是为了能够在缅甸建立一个亲美政权,对不听话的缅甸进行孤立打压和经济制裁,引起了缅甸政府和公众的强烈愤怒,长期游离于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之外。缅甸的吴登盛组建文官民选政府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执政美国的奥巴马政府看到这些信号之后,放松了对缅甸的经济制裁,调整了对缅政策。这受到了缅甸公众的欢迎,同时也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树国 《传承》2012,(9):96-96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是看这个国家财政收入多少,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富裕程度。"文景之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大多数人富起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实行维护社会安定与民休息的治国战略,社会经济文化出现初步繁荣,国家进入一个升平的时代。了解文景之治对于我们学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云南小凉山民主改革时期家奴的安置措施对小凉山彝区村落布局、婚姻观念及社会交往方式影响巨大.今天,作为安置家奴的农场模式,其生产单位和组织模式的功能已经取得成功,但如何整合农场与非农场社会的文化策略却没有得到重视.以阶级组合为起点的农场村的政治实践强化了小凉山彝族族内婚与等级婚姻的意识形态,使民主改革后彝区村落文化的整合出现问题,导致了"农场现象".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论断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3.
记者:前面我们谈到了美国是如何支持上世纪五十年代西藏叛乱的,本期请谈谈西藏民主改革的情况。王小彬: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是中国当代史及西藏地方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或同时或先后交叉进行,书上合称之为“平叛改革”。因此,谈到民主改革,不能不提到平息叛乱。  相似文献   

14.
51年前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场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目标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在西藏全面展开,西藏百万农奴迎来了彻底的解放和历史的新生。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的反动政权,百万农奴搬掉了千百年来压在自己头上的大山;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法律,百万农奴砸碎了禁锢自己人身自由的枷锁;彻底变革了生产资料的封建领主占有制,百万农奴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牧场;彻底废止了宗教特权,百万农奴享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5.
陈宝鎏,1938年生于上海,1962年进入外交部从事缅语翻译工作,先后担任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胡耀邦、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缅语翻译。1973~1989年,外交部亚洲司主管缅甸事务,并两次常驻缅甸。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上的反措施与传统的报复制度一脉相承,但与报复制度存在明显区别:其不以惩罚责任国为目的,也不以武力为手段。受害国实施反措施没有任何疑问,而受害国以外的国家是否有权采取反措施存有争议。从法律确信和国家实践两方面分析,受害国以外的国家实施反措施并没有获得习惯国际法地位。尽管如此,受害国以外的国家采取反措施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国际法缺乏强制管辖权和执行力的情况下,受害国以外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反措施维护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日俱增 ,可以推想 ,中国一旦签署世界关贸总协定 ,必将加快走向地球村的步伐。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热潮 ,面对中外文化的激烈冲撞和广泛渗透 ,中国人应该选择什么 ?一、社会发展 ,以人为本。为了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树立文化选择的价值标准。第一 ,看这种文化是否有利于保护民众的基本权利。凡有利于保护民众基本权利的文化 ,便可取之 ;反之 ,就应弃之。第二 ,看这种文化是否有利于改善民众的生存状况 (包括经济状况、文化状况以及生态状况 )。凡有利于改善民众生存状况的文…  相似文献   

18.
王宇明 《前沿》2011,(14):139-141
本文重点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处理私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三大措施——制定处理私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政策、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民主改革形成新型劳资关系、发挥工会协调劳资关系的作用;并分析了建国初期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关于牧主和牧主经济的民主改革,是牧区民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改革中,牧主的封建特权被废除;根据畜牧业经济以及牧主经济的特点,对牧主实行了“牧场公有、放牧自由”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及“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这在保障牧工权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牧主经济,使牧主经济继续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对牧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寸雪涛 《前沿》2013,(6):117-120
本文从自然环境、经济行业、价值观念、性别差异及战争的常见性等多个角度对缅甸俗语进行了分析,发现缅甸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赋予缅甸俗语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缅甸俗语及其生活的土壤——缅甸文化、缅甸社会以及缅甸人民的生活。从另一方面来说,缅甸俗语是缅甸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粹,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缅甸文化的深层意蕴和本质特征,是缅甸文化同其他文化进行自我区分及自我识别的符号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缅甸俗语中的文化内涵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