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构建人类与自然的价值体系。本文深入到自然体权利的伦理理论,以环境正义原则的法律基础和法律主体的拟制观为法律依据,建议构建自然体的环境法主体地位,并提出通过立法将部分自然体拟制为环境法保护的主体,规定自然体的权利范围以及如何实现自然体的主体权利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2.
民法上自然权利初论——道德与法律间融合之一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上自然权利有别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自然权利和民法法律权利,它是给付不受强制执行,但义务人自愿给付后即可保有给付效果的权利。其中自然债权长期为民法理论和实务所承认,由于其涵盖不了物权请求权的自然化状态,因此有利用推理、类比等方法提出自然物权并进一步概括出民法上自然权利的必要。在关于民法上自然权利本质的观点争论中,“自然(道德)权利升华说”相较而言是较适宜的理论。该类权利是道德与法律约束共同交集生成,个中展现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融合,道德伦理、一般社会观念与法律的特殊衔接是理解其实质的关键。民法上自然权利反映了法律实证主义和价值法学、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法律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在民法领域内的张力与协调,具有独特的制度功能和民法意义。  相似文献   

3.
柯岚 《法律科学》2008,26(5):23-29
古典时代的自然法学说与近代的自然权利学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是由于对“自然“一词的古今理解不同导致的。古典时代的自然法是关于人本性的法则,是与形而上学不可分离的,近代以来的自然权利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政治理论,与形而上学和人的本性没有必然联系。二战后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导致了古典自然法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师明俊 《法制与社会》2010,(35):365-366
自然权利理论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是以对个人为单位的人性论为起点开始讨论的。在界定自然权利概念的过程中,霍布斯赋予了自然权利自由、平等的原则,以自我保存为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霍布斯的自然权利观得以构建。可以说,自由、平等与自我保存的人性需求是自然权利的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自然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了重要的力量。然而,自然垄断行业在为人们带来公共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不利于甚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状况,并给相关消费者带来了损害。本文从对电信业的分析出发,通过对自然垄断的正义性与合理性的考察,反思了当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法律困境,并希望探索一条实用的解决路径。可以说,在自然垄断的研究和应对之上,我们的法律人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综观人类法律制度文明,核心莫过“权利”二字。我们应将权利概念加以拓展,并结合法律拟制理论,突破传统诉讼的利益观,重新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机制,通过走环境公益诉讼之路,为自然体确立代理人制度来引领人与自然关系在环境法律关系领域逐步走向和谐,这是为弱势自然体在传统环境法域谋求名正言顺一席之地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非自然权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理论界仍然主要以自然权利理论作为论证人权的源泉与属性的主导理论。但是,自然权利理论仅仅是植根于西方社会的一种本土性理论,与西方的社会结构以及西方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从逻辑上分析,自然权利理论的论证过程存在断裂,自然权利理论的基础和前提都是无法证实的猜测或者假定。在当前世界各国共同推重人权的情况下,有必要将权利的基础和性质从自然权利的流沙之上移到坚实的人类社会土地之上。  相似文献   

8.
章剑生 《法学论坛》2006,21(5):95-99
自然正义作为英国普通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演绎出来的两大规则,即“任何人都不得在自己的案件中充当法官”和“任何人为自己的辩护应当被公平听取”,构成了正当法律程序的核心内容,成为美国宪法的一个重要条款。正当法律程序在行政法领域中催生了行政程序法;没有正当法律程序的理念,就难以有行政程序法。即使有了行政程序法,其实效也可能不会太好。我国在制定行政程序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自然正义”法律思想的移植,引导并逐步推进“正当法律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自然权利论以自然状态中的人性为基础搭建起学说平台。其中,人自我保存的欲望和人之理性分别构成了自然权利的哲学基础和实现基础。人性基础使自然权利具有一种原生性,表明了自然权利不是来自人为的努力,也不是来自外在的授予。国家不能产生而只能承认自然权利,如果剥夺自然权利就意味着道德上的非正当性。因此,在政治社会中,即使有的权利未被列举和揭示,也会基于自然权利的固有性而被承认。这一理论对今天中国的人权法治建设仍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生态自然权是一项新兴的权利,它指生态物及生态系统排除人为因素的非正当干扰,按照自然规律和自身属性的指派,维持其自然自由发展状态,实现其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的权利.生态自然权本质上是一项与"人权"相类似的权利,只不过权利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生态物及生态系统.在生态时代,这种"生态自然权"表达的是生态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与人一样无差别地所应享有的自由自主发展的权利,以及生态物和人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自然人"的社会与"自然人"的法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玉鸿 《法律科学》2006,24(4):3-16
现代化的法律语境之下,“自然人”还能否有存在的位置?当法律日益与人们的本性疏离的时候,这是否是一种可欲的法律?作为调整人的特定行为的规则,法律应当与人性、人的欲望与需求相联系。简单地说,法律应当为个人的自然生存留下特定的空间,为个人的自然性的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税兵 《法学研究》2013,(4):4-18
祛除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遵循解释论立场的研究范式,中国语境中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是一个法规范系统。该系统包含基础性规范、确权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及管制性规范四个单元,分别由宪法文本、物权法文本和特别法文本予以载明。具备转介功能的引致条款把各单元串联成一个整体。在现代法秩序中,所有权绝不是由某一个部门法“独家经营”的法律概念。就所有权类型的理论反思而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蕴含着宪法所有权与民法所有权的双阶构造,纯粹私权说与纯粹公权说均难谓恰当。就自然资源使用的法律调整机制而言,应回归公物与私物二元区分的大陆法传统,并对“非对物采掘类”与“对物采掘类”自然资源作类型化处理,由此形成不同的规范配置。  相似文献   

13.
汪太贤 《现代法学》2004,26(6):16-25
自然法发源于古希腊,脱胎于从神话的没落到理性知识诞生的演进过程。在神话时代,以正义为内容的超验法理念孕育而成。神话衰落之时,自然主义者将自然与事物的“质料”或“本原”等同起来,宣称万物都有一个非神的本原和遵循一个普遍的规律,以此提出自然法和人定法概念,得出人定法由自然法派生的论断。正当自然主义者以人定法具有自然法的正义秉性为据大力捍卫城邦法律之时,悲剧作家则发现了人定法与自然法的冲突,从而第一次赋予自然法以道德的内涵。其后的智者学派则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据,重新定义了自然法,使自然法由宇宙的普遍法则演变成人类的固有法则,并从怀疑主义的立场将自然法与人定法对立起来,引申出一系列人类法律的价值和特有法则,标志着自然法概念的正式生成。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show (i) the way in which the notions of "natural law" and "cosmic harmony" have been applied by Western schola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about the role of law in society, (ii)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Western interpretations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sources, and (iii), more specifically, the degree to which official Chinese thought subscribed to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acts of maladministration or injustice on the part of the emperor and state. Generally it is argued that the extent to which Chinese statesmen and administrators actually believed that errors in the infliction of legal punishment or the sentencing of offenders would produce aberrant natural phenomena has been exaggerated by Western scholars.  相似文献   

15.
Even though fiduciary duties take the highest position in the spectrum of legal altruism, and legal fiduciary altruism sometimes differs from moral fiduciary altruism, natural law morality is not necessarily useless in helping to explain, determine, and justify concrete rules in fiduciary law. Five specific inspirations, in addition to divergences, can be drawn by a closer look at the seven basic goods of John Finnis’ natural law theory. First, the basic good of life may help to determine the boundary of the best interest test under the duty of loyalty. Second, the basic good of play, in particula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business community and play community may help to justify the separate treatment between civil agency and commercial agency regarding the unconditional power of immediate termination. Third, practical reasonableness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rule against set-off under the duty of no conflict. Fourth, different cultural notions of sociability may lead to distinct understandings with regard to the no-profit rule. Fifth,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knowledge in various religious beliefs may create distinct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burden of informed consent.  相似文献   

16.
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以电力行业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占江 《法学研究》2006,28(6):53-68
对自然垄断行业豁免适用反垄断法会产生诸多弊端,经济学和反垄断法理论的发展为反垄断法在此类行业的适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其适用应以“一般适用、例外豁免”及成本效益为原则,在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业务环节采取不同的规制策略。通过科学配置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和行业监管机构的权限,明确协调反垄断法和行业立法冲突的规则,可实现反垄断法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7.
邓正来 《河北法学》2008,26(3):2-16
中国法学界的"全球化论辩"可以从"肯定"与"否定"这两种态度加以分析。以"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区分为参照性判准,可以发现,"反法律全球化"论者与对"法律全球化"持肯定态度中的"唯法律全球化"论者其实都处在着同"去国家化"相关的"法律一元论"这一层面上,只不过前者主张的是"国家法律一元论",而后者主张的是"非国家法律一元论"。"法律全球化"是一种在全球层面上展开的包含"法律国际化"的进程,是一种从"国家法律一元论"走向"国家与非国家法律多元论"的开放性进程。中国法学论者之所以尊奉"法律一元论",实是因为教条性地尊奉"法律的唯国家意志论"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个经典论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基本主题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解放政治”而到“改革时代”的“生活政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主要包括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学领域的制度安排、文学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与话语政治以及文本策略与文本政治等等  相似文献   

19.
当代美国自然法理论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法理论可从道德的、法律的等多个角度加以探讨。凡主张法之为“法”必得满足道德要求 ,或者说 ,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乃法具备的道德性这一观点 ,均属“交叠理论”。然 ,交叠理论与概念性法哲学相互交叉、渗透 ,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当代美国自然法理论的基本走向和流派进行了考查 ,其中 ,尤以菲尼斯、富勒和德沃金等人的理论为重。  相似文献   

20.
Russell  J.S. 《Law and Philosophy》2000,19(4):433-449
Norman Kretzmann's recent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lawslogan ``lex iniusta non est lex' (an unjust law is nota law) demonstrates the coherence of the slogan andmakes a case for its practical value, but I shallargue that it also ends up showing that the sloganfails to mark any interesting conceptual or practicaldivision between natural law and legal positivist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law. I argue that this is ahappy result. The non-est-lex slogan has been used toexaggerate the extent of disagreement about the natureof law and has diverted critics of natural law theoryfrom recognizing that the main disagreement betweennatural lawyers and legal positivists centres ontheories of practical reason and how they affect our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morality. This extends the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oflaw somewhat beyond the traditional boundaries ofphilosophy of law, but these boundaries are due inpart to the diversion created by debate over thenon-est-lex slogan. Recognizing that the non-est-lexslogan fails on its own to mark any interestingpractical or conceptual division between natural lawtheories and legal positivism should therefore focusand encourage debate on matters of genuine substancebetween these outlooks. The disagreement, however, mayturn out to be primarily metaphysical and explanatoryand not normative in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