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建立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建立什么样的行政诉讼制度却是一个尚待探讨的问题。在此,我们略抒己见以期把这方面的讨论引向深入。 (一)我国行政诉讼的根本性质诉讼的性质是确定诉讼制度的基点。建立行政诉讼制度,需要首先明确行政诉讼的性质。行政诉讼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行政诉讼是指公民和法人因国家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  相似文献   

2.
<正>从目前的情况看,将调解制度引入到行政诉讼中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就整个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而言,理论界和实务界基本上都把焦点集中于第50条(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修订之上,因为允许对行政案件进行调解是整个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法律基础。在笔者看来,行政诉讼调解体系除了允许对部分类型的行政诉讼案件进行调解以外,还应考虑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应在本轮修法中对非诉  相似文献   

3.
江文杰 《法制与社会》2012,(15):37-38,49
房屋登记行政诉讼过程中,第三人以自己属于善意取得为由,要求先解决善意取得民事争议,中止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在提起撤销房屋登记行政诉讼的同时又提起房屋确权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第三人主张善意取得的,当此类涉及房屋善意取得的民行交叉问题出现时,应该先通过行政诉讼审理房屋登记行为.  相似文献   

4.
略论行政诉讼证据交换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次规定了行政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这是近几年来我国司法制度改革 ,尤其是行政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成果。证据交换制度在改变行政诉讼中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进一步确立“证据适时提出主义” ;实现当事人的地位平等 ;提高行政诉讼效率 ;促进行政诉讼从现行的超职权主义模式向以当事人主义为主的模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现有的规定在交换的范围、交换的原则、交换的程序、交换的方式、交换的时间等方面 ,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的实质是法院对行政机关工伤认定行为的再审查。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存在于行政诉讼中但在行政诉讼中却难以解决,以致成为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成为审判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形式上看,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都具有诉讼的特点,即都由权威的第三者对纠纷双方进行裁判;两者都不涉及犯罪问题;在现实纠纷的审理中,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也常有交叉。但是,从诉讼的实质内容看,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有很大差异。行政诉讼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诉讼系统,由于目前我国尚无行政诉讼法,按照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行政案件时援用民事诉讼法。因此,这就有必要在探讨我国建立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行政诉讼中有三个证明标准:实质证据标准,专断、反复无常标准和重新审理标准,其选择适用遵循一种二分法的司法逻辑。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遇到混合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多样性等难题之后,美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出现了汇合的发展趋势。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在于:有助于为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构建提供制度框架,并划定法官自由心证的适用范围;有助于防止法官混淆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有助于为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差别适用提供新的区分标准;有助于我国法官在司法审查实践中进行自由心证提供一套可供参照的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8.
董皞 《法学研究》1993,(1):51-57
证据问题是诉讼的基本问题之一,行政诉讼证据由于行政诉讼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人们在研究和探讨行政诉讼证据问题时,似乎有被告负举证责任倾向,本文试图就行政诉讼证据问题作些展开性研究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一、行政诉讼证据特点与行政诉讼证据运用特点之区别行政诉讼证据特点是指由具体行政行为决定的,在行政诉讼中表现出来的,反映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问题的证据属性。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表现为:(1)证明对象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这一问题时,本文首先界定了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定义。其次分析了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现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解决行政诉讼法律适用问题的思路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引入调解制度已经成为共识,但目前存在调解、和解以及协调和解三种概念表述,需要加以梳理与辨识。学界主要认为三者实质内涵相同或者三者存在法院介入程度的区别。通过经验事实的考察,发现协调和解是在法院主持下,坚持合法性审查和当事人自愿原则,吸收各方力量协调处理案件,促使当事人和解,以原告撤诉为标志的案件处理方式。通过对规范依据的分析,发现行政诉讼协调和解以司法文件作为依据;行政诉讼和解的依据则是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问题的规定;而行政诉讼调解如果存在的话,则与民事诉讼有关调解工作的规范依据相一致。由于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已经突破了诉讼规则的制约,因此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在性质上只能归属于法院的工作机制,而非诉讼制度;而诉讼法上意义的行政诉讼和解与其现实样态相互背离,导致规范与事实彼此错位,不宜作为表述行政诉讼调解内涵的法律术语;调解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具有成熟的经验和完善的规范体系,能够涵括当前行政诉讼协调和解的基本特征,可以正式引入行政诉讼之中。  相似文献   

11.
黎军 《法学评论》2004,22(3):127-132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问题上 ,应对几个重要范畴予以辨明 :在地位上 ,行政复议具有相对于行政诉讼的独立性 ;在程序衔接上 ,应采取选择主义为基本原则 ;在行政诉讼标的确定上 ,应根据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及内容具体分析 ,分别对待 ;在终局效力上 ,应确立司法最终裁判的基本原则 ,而行政终局裁决则应在缩小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统一适用其标准。  相似文献   

12.
刘俊 《金陵法律评论》2005,9(2):107-117
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如何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制度。本文通过对西方两大法系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比较以及对我国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重构我国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设想,即我国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规则、程序为:以当事人在言辞辩论期日是否到庭履行诉讼行为作为判断当事人是否缺席的标准;建立原告缺席理由查明程序;明确被告到庭义务及责任,赋予被告申请对原告缺席判决的权利;缺席判决的作出不以缺席的效果为依据,而以到庭一方的辩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修改行政诉讼法究竟应当确立怎样的立法目的,关键在于立法者对行政诉讼制度性质的定位和社会现实的需要。立法者对行政诉讼制度性质的定位,决定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基本方向。同时,立法者的认识又是受现实社会对法的需求的限制。现实社会需要行政诉讼法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现实社会能够通过行政诉讼法律制度解决哪些问题,是立法者决定行政诉讼立法目的时  相似文献   

14.
高新华 《河北法学》2001,19(3):158-160
行政诉讼中对起诉与受理关系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审判权对公民权的保护程度和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审查强度。各国在对待行政诉讼起诉与受理的关系时具有很多普遍性的规定 ,但由于行政诉讼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各国对此问题仍具有特殊性。中国行政诉讼法对此问题的规定大致与各国相同 ,但在某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在审查原告的起诉时应坚持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 ;在处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上应缩小必经复议的范围 ,以体现当代行政诉讼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本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检察机关要不要参与行政诉讼,以及怎样参与行政诉讼,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国检察机关当前尚未参与行政诉讼,这无论从加强法制的角度或者从解决纠纷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利的。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十分必要。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4项)。行政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之一,同时行政诉讼适用了民事诉讼程序,因此,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是法律的要求。我国目前已制定行政法规两千多种,保证这些法规的实行并非易事。实践证明,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十分  相似文献   

16.
<正> 行政诉讼中有没有第三人,关于这一问题在行政诉讼法立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意见,甚至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有的同志认为,第三人是民事诉讼的特有概念,行政诉讼中不存在第三人。而有的同志则举出一些事例证明行政诉讼中有第三人。行政诉讼法的颁布,虽然为上述争论用了结论,但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调解若干热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学贤 《法学》2007,(11):43-49
长期以来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在理论界几成定律,但行政审判实践中的调解又是公开的秘密。近年来理论界基于不同的论点在论证行政诉讼调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可以肯定的是,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是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的行政诉讼法修改中必然考虑的问题之一。但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具体构建必须解决调解的范围、调解的程序、调解与审判的关系、调解协议的效力、调解协议瑕疵及其救济等具体问题。同时,行政诉讼的价值以及法院在行政诉讼调解中的作用与义务,则是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必须进一步思考的更为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期要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对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和我国建立的行政诉讼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许多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司法工作者去思考、研究:行政审判工作如何发挥职能作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在市场经济中,行政审判工作和行政诉讼制度存在哪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对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思考》一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附带地解决相关的民事争议的活动。这种民事诉讼是由行政诉讼派生的,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附带解决的,所以称为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它是以行政诉讼为前提的。二、它受行政诉讼的制约。附带民事诉讼只能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提起,不能在行政诉讼前或行政诉讼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和行政诉讼同时进行(审理和判决),也可以推后进行,但不能提前进行。三、当事人提出的两种性质不同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20.
<正> 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就表明我国检察机关今后除了要依法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外,还要依法对行政诉讼实行监督。但是监督范围、方式如何?监督的内容以及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又如何?行政诉讼法对此没有规定。为了更好的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行政诉讼监督权,上述问题必须先从理论上搞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