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个人信息泄露"从罕见新闻到老生常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块心病。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网友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轻则导致受害人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重则被冒名办卡恶意透支、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公司前来诈骗、冒充公安要求转账、坑蒙拐骗乘虚而入、账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损……早在2008年,就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法学专家呼吁设立"侵害个人信息罪"。2009年2月,我国《刑法》首次增设了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犯罪  相似文献   

2.
评说速览     
《法庭内外》2011,(5):45-46
1非法信骚扰治罪合法信骚扰咋办3月29日,4名男子使用短信群发器群发上千万条商业短信,因非法经营罪被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分别判处1年6个月至1年1个月不等的刑期。这也是全国首例对群发短信追究刑责的案件。该判例旨在保护市场经营秩序,维护市场监管部门权威,它的直接作用是打击"非法"群发短信这种"经营活动",而不是打击短信对公众正常生活的"骚扰",事实上司法机关以非法经营罪对群发短信者定罪判刑,并不能起到遏止"短信骚扰"手机用户的作用。毕竟,获得许可证的"合法信骚扰"是无法依此模式定罪判刑的,而现实中对公众的"短信骚扰"更多是"合法"  相似文献   

3.
相信每个现代人,只要有手机,一定会被从无休止的垃圾短信到电信诈骗骚扰过。而且,这些骚扰者越来越能实现精确打击:不仅能像老熟人那样亲切地喊出你的姓名,还知道你最近的需求。这种感觉像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被暗中无数窥视的眼光包围。唯一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只是盯着你的荷包,让你不安和焦虑,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陷阱"。伍亮(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真诚 《法人》2013,(9):78-78
麦田房产数月骚扰客户上千个电话,可谓地产中介扰民之典型,对于此类在企业内部传播个人信息目大肆骚扰的行为,法律该如何规制?8月1日出版的《法人》杂志刊发了题为《麦田房产内享客户信息数月打上千骚扰电话》的报道,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某小区的李先生反应称,去年在麦田房产买过一套二手房、登记过自己的电话等信  相似文献   

5.
陈玉峰 《法人》2013,(10):51
《办法》明确规定中介机构禁止泄露委托人信息、未经委托骚扰他人等20种房地产经纪行业违规行为。麦田房产敢"顶风作案",背后隐藏着什么?明明没有卖房、出租房屋的打算,可一直不断接到房产中介人员的电话,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13年8月,《法人》杂志发表文章《麦田房产内享客户信息数月打上千骚扰电话》,曝光了麦田房产经纪有限公司(下称"麦田房产")电话营销被指骚扰客户,引起强烈反响。9月15日,受害者李先生告诉《法人》记者,麦田房产故伎重演,一如既往的给自己打电话,有时候还会发短信,询问房屋租售信息。  相似文献   

6.
案讯点击     
重拳整治"信骚扰"2013年3月13日,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围绕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民生焦点难点问题,再次重拳出击,发布"3·15"案(事)例并曝光垃圾短信,开展治理违法短信、未经许可的商业短信研讨会。违法短信与垃圾短信不同,不包括卖房子等商业短信,专指内容违反法律的短信。未经许可的商业短信,指未经电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电子信息接受者明确表示拒绝而向接受者发送的商业短信。从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消费者刘某的手机收到的违法短信有87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垃圾短信。如何通过法律来规范短信行为,防止垃圾短信的骚扰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第三篇 手机短信何时不再蒙尘 不法分子瞄上"短信" 据统计,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2.5亿,平均每天有超过三 亿条的短信在用户的拇指之间传送。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世 界范围内手机短信总量为5100亿条,其中中国达到1700亿 条,整整占了三分之一。 伴随着"拇指经济"的繁荣,虚假信息诈骗活动也日益猖獗。 近年来,短信诈骗已由发布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骗人钱财,发展 到明目张胆地发布恐吓、威胁等内容,使接收到短信的人产生恐  相似文献   

9.
胡卫东  葛婧 《河北法学》2005,23(4):125-128
绝大部分手机用户都有被短信骚扰的经历,这种骚扰让人不堪忍受。短信骚扰属于违法行为,既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为了保护手机用户的权益,应严格禁止群发短信广告,加强对个人资料的法律保护,明确短信骚扰的民事责任,理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0.
即使是在作为各地警方神经中枢的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其接警员也经常会面对各色各样的来电骚扰,非但问路的和让民警去修水管、修电表的"空警"电话此伏彼起,对异性接警员进行纠缠、调戏与辱骂的恶意骚扰电话也层出不穷.然而在更多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管理部门,以及那些专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中,其热线话务员遭受来电骚扰的情形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女性接线员更成了频遭"色男"、"醉汉"们在电话中肆意进行性骚扰的对象,骚扰接线员显然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时髦游戏",而处罚力度不够则往往令多数骚扰者越更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11.
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全国"两会"期间,这一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电子信息安全,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并赋予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手段"。当前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包含哪些风险?如何"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个人及法人电子信息安全"?对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及专家。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案例启示:短信诈骗型犯罪既未遂标准的确立需要综合考量。一方面应明确传统诈骗罪既未遂的界分标准,另一方面要明晰短信诈骗犯罪的具体行为过程以及基本构造,只有当行为人通过短信欺诈行为现实支配或取得被骗财物后,短信诈骗犯罪才能达到既遂。[基本案情]张某系A市无业游民,在一次赌博输钱后便产生了通过诈骗他人钱财而筹集赌资的想法,并通过不法途径购得一台手机短信群发器。2013年7月5日张某在其居住的出租屋内利用该手机短信群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有手机的地方就会有手机诈骗。的确,垃圾短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手机接收短信的重要内容。这其中,或者"中奖"或者"亲人"急需费用等形形色色的诈骗短信更是充斥于内,让人不甚烦忧。意外的"大单"张福德是当地的一名建材商人,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最近,听朋友说区交通队要改造地面,需要采购一批混凝土。张德福心中有了计较,赚钱还在其次,这层关系的打通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意大有裨益。但是,由于自己平时老实巴交,朋友  相似文献   

14.
"骚扰电话"令手机用户烦不胜烦,对电话号码分门别类进行不良内容标注的手机安全软件也应运而生。那么,号码被标注为"骚扰电话",是否会侵犯号码户主的名誉权?一家提供法律服务的公司,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向广大手机用户推送好记且吉祥的商务电话吉祥靓号,用以在手机用户咨询法律问题时进行法律解答。谁知,他们推送的电话吉祥靓号被国内一款知名的手机卫士软件标注为"骚扰电话",在向对方提出清除该标注未果后,该公司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手机卫士软件的开发商告上了法庭,请求判令手机卫士软件的开发商承担侵权责任。手机卫士软件的开发商认为,他们仅通过软件平台展示用户的标记,不存在侵权行为,拒绝承担法律责任。那么,公司号码被标注为"骚扰电话",讨要名誉权能否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15.
程建  朱赟  王春丽 《法制与社会》2010,(26):135-136
手机普及和短信火爆,催生催旺了被称为"拇指经济"的新产业。但同时由于手机、电脑、银行卡等高科技产品的诞生为诈骗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一个隐身作案的电子平台,手机短信诈骗等新类型犯罪形式现已屡屡出现。本文试从检察机关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角度,对短信诈骗这一新型犯罪类型的定性处理、短信诈骗犯罪证据体系的特点以及证据审查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审判》2010,(2):58-58
近年来,各类新型诈骗案件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犯罪分子频繁变换伎俩,采取购车退税诈骗、网上购物诈骗、短信中奖诈骗、冒充电信、银行吸政府工作人员诈骗等不法手段,并通过银行卡转账等方式,骗取受害人钱财。为什么一个短信就能诈骗成功呢?  相似文献   

17.
不少市民有被骚扰电话"呼死你"的惨痛经历。2月3日,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搜狗号码通联合发布《2014骚扰电话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骚扰电话呼出量高达270亿通,相当于人均20.7个。(2月4日《北京晨报》)2014年全国骚扰电话270亿通,人均20.7个,这个数据足以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呼死你"骚扰电话,对手机用户造成的困扰和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轻则干扰正常的生活秩序,重则给身心带来极大  相似文献   

18.
杨慧 《法制与社会》2014,(16):75-76
短信诈骗是一种新型的诈骗行为,其犯罪形态成为实践中认定的难点,本文试图对利用手机群发诈骗短信骗取款项,因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而未实际取出的案件进行分析,认为行为人为了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后,并未实际取得卡内款项的只能认定为未遂。  相似文献   

19.
仁民 《政府法制》2009,(1):48-49
关于“天价短信”的报道无不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他们在讲述不堪各种诈骗短信侵扰的痛苦之余提出一连串问题:既然这些诈骗短信无论经何人之手以何种方式发送,最终都需通过电信运营商,那么,诈骗短信是否真的难以治理?广大手机用户在遭受损失后,如何才能将骗子绳之以法?笔者为您讲述“天价短信”背后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购房之后装修骚扰电话不断、购车之后保险公司随之提供"贴心"服务、生完孩子之后立马被各种母婴服务机构盯上……现实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骚扰已经司空见惯,大多数民众都感受过"被泄露"的困扰。近来,个人信息更是大面积泄露。2011年年底,包括天涯社区等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在网上曝光的用户信息条数过亿,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波及面最广、规模最大、危害最深的泄密事件",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