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本法律文化是指主体有关法和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法律心态和行为模式等,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以法为人服务为目标的法律文化模式。法律文化发展和变革的总体趋势是从人本法律文化向和谐法律文化的现代演进:和谐法律文化是对人本法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其核心内涵体现为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法律制度构建、法律文化诸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以及法律和谐文化的构筑。  相似文献   

2.
李伟 《北方法学》2013,(6):117-123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体例为学科发展和法律思想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逐渐转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法理阐释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并衍生出法律思想史的国学、法哲学、部门法和法文化等研究维度。作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继往开来的传统法律思想研究应该在构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法学图景过程中产生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学》1998,(4)
民间权威与民间秩序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997年5月17日,“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法律系会议室举行学术讨论会,讨论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王铭铭副教授的论文(未定稿)“民间权威:闽台两村的形象与生活史”。参加会议的有“中心”成员梁治平、朱苏力、周勇...  相似文献   

4.
李北凌  王敬 《法制与社会》2013,(33):172-174
我国是传统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秦皇岛青龙县奚族传统文化为例,探讨了民间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思路:利用我国现有保护传统文化的专门法和其他部门法律中的专门条款来实施法律保护,同时协调现有法律法规适用范围和效力等级,在符合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立法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我国传统文化法律保护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法律解释:学理、规则与制度——“法律解释(学)”研讨会综述由“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法律解释(学)”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14篇主题报告,集中就“法律解释的方法论与解释学法学的关...  相似文献   

6.
民法文化:一个初步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民法文化:一个初步的理论解析苏号朋一、民法文化释义(一)法律文化解释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法学界开始了对法律文化的研究。人们开始注意到在加强制度架构的同时,搜寻法的精神的重要性。在我国,虽然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健全了各级各类法律机构和组织,但...  相似文献   

7.
<正>北宋以前,中华文明主要以黄河为中心而繁荣发展。该时期的黄河法律文化遵循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水治理理念,并通过不同的乡规民约表现出来,遵循着调解为主、诉讼为辅的水纠纷解决路径。敬畏自然:古代河南黄河法律文化的基本理念河图与洛书是历史上中华文化核心区河洛附近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党的十五大确定为治国方略后,树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必须在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和吸收西方法律文化与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观念的坐标系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1840年,英帝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使一向傲视天下的天朝大国猛醒,其泱泱大国,天下之中心地位已不复存在,其与外邦物质和文化之落差也已颠倒,于是人们开始对涌入的西方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群起效尤,中西法文化也开始了第一次碰撞与较量,清政府大量地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商法、民法、刑法、诉…  相似文献   

9.
《电子知识产权》2011,(8):98-F0004
腾讯网络法律研究中心系设立于腾讯公司的专业法律研究机构,致力于深入研究互联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前沿法律问题。为进一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切实支持实务界和学术界贤达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网络法律问题,提升我国网络法律研究水平,推动我国互联网法制完善,中心特发起互联网法律研究支持计划。  相似文献   

10.
西北政法学院法学教授。(法律科学》杂志主编刘作翔博士撰著的《法律文化理论》一书,将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6月出版发行。此书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全书约26万字。内容有:法律文化: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文化概念与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的释义: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法律文化和作为对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结构;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类型;法律文化的社会化;法律文化的冲突;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此书是作者在1992年出版的《法律文化论)一书的基础上,对法律文化基本理论问题所进行的深人性的思考和研…  相似文献   

11.
法律文化史论●何勤华法律文化研究,在我国已经热了十余年,而且至今不减。这说明法律文化研究对促进我国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律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法律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2.
米健 《法学家》2001,(5):121-128
德国汉学家和法学者,研究中国法律制度的专家何意志教授的近著《中国法律文化概要》,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阐释和描绘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实际上独立存在的法律文化——中国法律文化,从而不仅为西方人,同时也为中国学者本身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一法律文化及其相应的法律制度设置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唐律疏说》与中国古代法文化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高绍先法律制度史、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史是研究法律史学的二大学科:,三史互有交叉,言制度必然涉及思想,论思想又不能离开文化,但三史又各有其研究领域,不宜混同。相对而言,前二史界限较明,著述亦丰,而法律文化史...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法律文化的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其间有许多有创见的论著问世。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出,法律文化的概念是一个引起争议、分歧最多和最大的问题,因为它是贯通所有法律文化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核心概念,并且,有关法律文化研究的其他许多理论问题都和这一问题相关。仔细察究,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法律文化概念本身,而在于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要了解法律文化的概念,首先要了解文化的概念。只有了解了文化的概念,才能对法律文化的概念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文化概念是法律文化概念的源头和基础。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此文作者着力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概念的内涵和“法律文化”研究应对文化概念如何定位,以及如何由文化概念引出和演化出“法律文化”这一新文化概念,并对这一新文化概念的“合法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正> "法律文化"的概念在苏联已经讨论了大约二十五年。由于苏联法律研究学会以政治学的研究为中心,又由于"法律文化"概念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前进性的观点,因此,与西方相比,这一概念在苏联更多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尽管苏联学者讨论这方面问题的文章总是受到西方学者的批评,但苏联的法律文化观点依然与西方的观点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苏联学者中最早讨论法律文化的是E.A.罗卡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2008,18(6):F0004-F0004
腾讯网络法律研究中心是由业界领先的腾讯公司筹办的,以互联网领域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机构。本中心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学术团体、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凭借着互联网行业的资深背景以及专业的专家学者团队的支持,本中心旨在助推国内互联网法律研究的进步,为国内知识产权与互联网法律研究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互动提供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互联网法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化是法治的土壤和源泉,没有法律文化的根基,法治只能走向失败。我国现在离成熟的法治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治因素在我国社会中仍然十分活跃,这是因为我国法律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变革和发展法律文化方面,作者重点提出了三条思路:(1) 发展市场经济,坚持对外经济开放和文化开放。(2) 国家和政府重视法治,树立“法律至上”和“依法治国”的理念。(3) 提高国民的法律文化素质离不开教育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法律教育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澳大利亚目前正在进行的法律教育辩论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1法学院和法律学生数量的增长;2法律学生性质的改变:性别,阶层,多元文化主义;3法律教育是否属职业教育或有更广泛的目的和应用范围:专业的与非专业的法律教育;4课程结构:强制课,选...  相似文献   

19.
人群共同体与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法律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应全面注意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个环节和层面。通过人群共同体与法律文化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和说明法律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特征。家庭、家族是人群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对法律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文化的性质、精神、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民族共同体是法律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的主要成因,民族文化从隔离到融合是法律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把握法律文化发展的规律,对推进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福寿 《河北法学》2000,(2):4-6,15
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本文借助于“符号网”的概念对法律意义的解释作一新的论述。我们认为,法律意义是产生于时间、空间和具体社会组织中的文化产物,以解读者为中心的法律解释的符号网可由四大具有各种不同符号线路的网点所构成,而解读者正是通过其中一些线路的组合或排挤来作出法律解释、形成法律意义的。这一新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那些影响法律解释者作出不同法律意义的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