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也说"清官"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2.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3.
本期“大讲堂”讨论了两大话题,一为“司法公正”,一为“清官情结”。“司法公正”曾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墙,故呼吁和期待“司法公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司法公正,本期的3位专家各抒己见,肖中华研究员更是提出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实现司法公正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的观点,给人以启发。至于“清官情结”,国人自古就有,但为何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这一情结挥之不去呢?请看专家是怎样分析的。  相似文献   

4.
本期“大讲堂”讨论了两大话题,一为“司法公正”,一为“清官情结”。“司法公正”曾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墙,故呼吁和期待“司法公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司法公正,本期的3位专家各抒己见,肖中华研究员更是提出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实现司法公正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的观点,给人以启发。至于“清官情结”,国人自古就有,但为何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这一情结挥之不去呢?请看专家是怎样分析的。  相似文献   

5.
本期“大讲堂”讨论了两大话题,一为“司法公正”,一为“清官情结”。“司法公正”曾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墙,故呼吁和期待“司法公正”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司法公正,本期的3位专家各抒己见,肖中华研究员更是提出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实现司法公正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的观点,给人以启发。至于“清官情结”,国人自古就有,但为何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这一情结挥之不去呢?请看专家是怎样分析的。  相似文献   

6.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文化糟粕,并以极大的文化惯性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心理之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官情结”即是一例。欲认知“清官情结”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就需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其理念,而实现文化认识的转化方式就是对该文化中的基本价值特质进行理解后的反思与批判。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传统“清官情结”文化是一种价值探求型(或理想型)的政治文化,它把原属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问题寄托于某一“清官”身上。这种“清官情结”现象处于封闭状态的封…  相似文献   

7.
沈栖 《检察风云》2014,(17):31-31
将封建社会的官吏分为“清官”与“贪官”两大类,大致还是靠谱的。前者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期盼,后者则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当年,“文痞”姚文元在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曾断言:“清官比贪官更有危害性”,说清官善于伪装,有着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纯属扯淡!要不然,现如今“清官戏”怎会如此受到追捧?百姓中怎会依然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8.
陈海燕 《法制与社会》2010,(20):145-146
本文并没有否定清官"守道、爱民、无私"优良品质的意思,只是对非理性的清官情结做了相关的思考与批判。文章从清官的概念开始考证,继而对其特点、阶级本质、历史作用等做了阐释与评价,最后提出:清官情结,会减损程序正义,削弱民主意识,是与现代法治不相融合的,以期人们打破对清官政治的幻想。  相似文献   

9.
“清官情结”一直被认为是信访产生的文化成因之一。如有学者认为:“在传统中国民众的眼里,清官是可亲的,但他们总在遥远的地方,只有上访才能找到。清官抽象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而身边更多的是贪官污吏,这才是具体的存在。因此‘小民’希望有明君和清官出来为他们‘做主’,以便民间的冤情和疾苦能上达天庭;又如应星教授在其对信访制度的调查中将下层民众心中的国家形象归纳为:“闪着神奇光辉的党中央+损公肥私的多数地方贪官+为民做主的少数清官”;  相似文献   

10.
王京 《中国公证》2005,(7):31-34
将已设定抵押的不动产转让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法律事务.由于抵押房产在转让时涉及到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和抵押人与第三方买受人之间两个独立的法律关系,在未解除抵押登记时,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确定,抵押物上的抵押权与所有权发生冲突时,抵押权人是否对抵押物有物上追及力,而能够对抗买受人的所有权?这是我们必须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业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亦成为当今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房地产业近年的发展,既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也有其特殊性.如何透过复杂纷繁的迷雾,看清当今房地产市场的实质?本期"大讲堂"特约<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2.
当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信访制度被过多赋予权利救济功能,导致其不堪重负并出现"信访问题综合症"。本文通过对儒家法律思想观念、"无诉"心理、清官情结、"上告"和"京控"等传统法律文化的解读来探寻信访制度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上海电影制片厂最近摄制的影片《生死抉择》确是一部反腐倡廉、产生轰动效应并能引起观众深思的好影片。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现状。影片塑造的李市长不怕邪恶、一身正气的形象感动了无数观众,大家渴望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李市长——当代的清官。如果能这样,则何愁贪官不除,何愁中国不是廉洁的净土。然而笔者却有一丝忧虑:假如省委书记也像严付书记一样是个贪官,或者是个糊涂官,这个清官市长的命运又会如何?为什么大案要案要由地方的行政长官拍板?他们拍得不正确怎么办?我们目前反贪机构的设置能否承担历史赋予…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人的眼里,清官情结似乎挥之不去,人们总是希望出现一个好官,一个可以快意恩仇、侠骨豪情的好官。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在社会各种矛盾深化的时期,在现今贫富不均的时刻,这种情结更加的弥漫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由此而来的是希望——强烈的希望——司法的公正。这种需求毋庸置疑,司法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心理的底线在此受到种种考验。正如培根所言,  相似文献   

15.
法律咨询     
房屋赠给儿子后还能要回来吗?编辑同志:去年8月,我和老伴经商量后把我们的一处房产赠与了儿子,签订有房产赠与合同,并到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合同还约定:我们夫妇对所赠与的房屋享有居住权,直至去世。此后,我们和儿子一起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了变更登记,将房屋产权人变更为儿子。今年年初的一天,儿媳刘某因琐事与我发生争吵,并  相似文献   

16.
预售商品房能否再行转让?这是一个经常会被问起,而很多人又不太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与当前的公证工作密切联系.不管是在房地产市场上作为普通市民进行房产买卖,还是公证机构办理房产委托书公证,我们都应当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居者有其屋"就是人民的孜孜追求,也是执政者不可回避的议题。当今社会,房地产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老百姓对房产的热情不减。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取得房屋所付出的代价相当大,往往将面临今后生活窘迫的困境。特别是要直接面对养老问题的老年人,在自身劳动能力衰退、社会保障又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唤醒房产这一"睡眠的财富"以补充养老费,无论对老人还是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引入国外的反向按揭制度,不仅能为养老问题另辟新径,更可以缓解社会保障压力。  相似文献   

18.
吴圣坚 《法制与经济》2009,(1):53-53,5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当中,我们不得不提清官廉史的故事。清官廉吏,百世流芳,这是不争的史实。然而,清官廉吏为什么能够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9.
杜娜娜 《山东审判》2015,(1):117-118
小时候我喜欢听爷爷讲故事。爷爷没进过学堂,识字很少,但乐意讲郑板桥的故事,他讲"郑板桥是个清官,卸任潍县县官返乡时,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载着装有书和笔墨的箱子,另一头让送他的伙计骑。伙计还小心地帮他带上一盆兰花,这就是全部家当"。我扬起稚嫩的小脸问"清官是个什么官儿?"爷爷停下手里的活计,指着桌上的一碗水说"清官就像这水一样清"。参加工作后,回家和爷爷聊起自己工作的事情,他凝视着我递给他的水杯,缓缓地说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基础建设和房产开发大量进行,作为国土部门管理基层矿产资源的重要机构,面临诸多挑战,成为了渎职犯罪的多发部门.对于这一现状,如何应对、打击和预防?本文将试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