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证明基本理论的研究裴苍龄对于证据的概念,法学界从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讨论,但对证明的概念却很少有人论及。其实,证明和证据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这样讲:不搞清证明的概念,证据的概念也难以搞清。那末,什么是证明呢?英国学者的看法是“证实未知或有争议的事实存...  相似文献   

2.
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观,一种是离开生产力标准,着重从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上理解社会主义,推崇“一大二公”;另一种是着重从生产力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把在公有制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之点。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两种社会主义观的争论主要有三次:60年代初围绕“包产到户”的争论;70年代中对穷社会主义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姓资姓社”的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结晶,也是同不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争论和斗争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关于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法律效力问题,学界争论颇为激烈。一、“非法证据”的准确概念应当是“非法证明材料”(不具备证据能力的证明材料);二、从三个主要方面--(1)合法性应当是诉讼证据内在特性之一;(2)“排除加例外说”的“例外”,其实并不是对非法证明材料的例外(该“例外”的证明材料本来就是合法的);(3)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两种价值目标发生冲突时应取后者。非法证明材料应予绝对排除。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应是行政法的特别法——兼论经济法的性质金克胜关于当代中国的经济法地位和性质,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法学界争论不已的问题。我国经济法的理论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自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正式文件中①使用了“经济法”这个概念开始,“经济法”...  相似文献   

5.
浅谈法律移植的几个问题蒋传光法律移植是西方比较法学家首先提出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到80年代中期,我国有关部门和法学界提到深圳可以移植香港地区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①目前,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法学界的热点之一,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证据的概念问题,我国法学界争论了几十年,至今尚未定论。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争论的焦点是证据到底有无主观性和法律性。现在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欲对证据的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必须研究证据在从发案到法院作出判决之间的运行轨迹即证据的运行机制问题。显然这在我国证据学的研究领域里还是一个空白。本文拟以刑事诉讼过程为例探讨证据的运作机制,其重要意义还不仅仅在于明确了证据的一系列概念。 一、本质意义上的证据是作为案件事实遗留形态的痕迹 作为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案件事实是以犯罪行为的发生为标志的。犯罪行为总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操作过程,组成犯罪行为系统的各个方面,诸如作为犯罪环境的时间、地点以及作为犯罪行为过程的犯罪主体、动机、目的、工具、操作、对象和后果等,作为犯罪系统的各个“触角”总要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并在外部世界表面留下种种痕迹,比如作案者在作案现场留下的脚印、指印、烟头、遗失物、损毁物或移动物品的痕迹等,此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了以实事求是作为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的名称太一般化。论述了以“查证属实”作为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的名称,是科学,准确的,其论据是:一、“查证属实”的表述是科学的;二、“查证属实”的表述在法律上查有依据;三、“查证书各实”的表述,科学地反映了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政府开始逐步引入政府绩效评估来改进政府绩效。本文以丹东市“三抓三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例,解析了地方政府是如何创新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  相似文献   

9.
事实婚姻的概念在我国法学界争论颇多,目前大致有三种代表性表述:第一种为"承认说"。认为事实婚姻是"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的婚姻。"第二种为"公认说"。认为事实婚姻是"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  相似文献   

10.
民间法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法”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开始较多使用但尚未严格界定的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新概念。本文考察了民间法的“法”在西方法学理论中的含义,分析了民间法的“民间”在中国语境中的范围,进而归纳出民间法的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法学界对于免予起诉这个问题,争论颇大,观点不一.这也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际部门关心的热门话题。免予起诉制度是好还是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究竟是去还是留?如何进行改革与完善,下面笔者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法学界的同行参考。一免予起诉制度是我国的首创,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建立和实行免予起诉制度。当然类似的做法也是有的。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观众说纷坛,意见很多,争论较大,褒贬不一,但各有干秋。无论几种看法和意见,归纳起来,我认为不外乎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颇…  相似文献   

12.
刑事非法证据及证明能力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事非法证据及证明能力探析王育平刑事非法证据及证明能力问题是各国刑事诉讼立法、尤其是刑事诉讼司法所无法回避而又难于抉择的司芬克斯之迷。国内外法学界和司法界对此争论歧义颇多,其不同态度既蕴含了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传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诸多利益的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13.
诉讼证据是诉讼的核心问题,但对于诉讼证据的内涵在学术界仍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事实说”和“根据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学说;人们对于诉讼证据外延的界定也众说纷纭,存在着“证据材料”和“定案依据”的划分理论,但依然没有对诉讼证据的外延予以明确。关于诉讼证据的属性,通说认为是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但实际案件中的诉讼证据并不都具有这三种属性,因此应将他们视为定案依据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20年来我国经济改革的线索并不复杂,只在于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70年代末市场经济目标初露端倪 中国对改革苏联式经济模式的探索,早在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但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改革的方向是并不明确的。只是经过文革期间的沉痛反思,市场经济目标才以并不充分明确的形式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学 (学术 )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归责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过失责任说” ;第二种是“过错推定说” ;第三种是“视为有过错说” ;第四种是“严格责任说”或“无过错责任说” ;第五种是“综合责任说”。第五种观点既总结了以往法学界在产品责任归责上的研究成果 ,又结合了《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产品责任的法律现状。然而我国目前的《产品质量法》处罚仍偏轻。加重处罚 ,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是进一步完善《产品责任法》或《产品质量法》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理论界社会分层理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我国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是阶级分层阶段;1957-1978年是政治分层阶级;1978至80年代中期,政治分层又向“客观的阶级结构”回归;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我国社会出现了贫富差距的大讨论,90年代至今,我国分层研究分析模型具有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论著中,常常出痕迹与物证并列的现象,作者认为这里一种法律概念的逻辑错误,其理由有三方面:(一)从物证的表现形式看,痕迹是物证的一类表现形式;(二)从物证的概念看,痕迹是物证的一部分;(三)从法律的依据看,痕迹不是独立的种类证据,而是包含在物证之内的刑事诉论证据。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家承认”的性质和作用,法学界历来就有“构成说”与“宣告说”两种意见。前者主张“国家承认”是新国家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必备条件,后者主张“国家承认”只具备形式上的宣告意义。事实上,“国家承认”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项法律行为,在新国家取得国际法律地位上具有构成性的重要作用。提倡“构成说”,反对“宣告说”,有利于我国在现实外交斗争中排斥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53年9月,我们党制定和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当时我们党提出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论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关于和平共处的国际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共处思想是由列宁提出的。五十年代中期,在苏联和平共处思想的影响下,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很快予以大力支持并使之成为新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但是,到了五十年代末期,作为国际战略的和平共处思想的实施却受到了挫折。从此以后,和平共处实际上成为毛泽东反抗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一种策略,因而不再具有国际战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