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军 《党政论坛》2014,(11):58-60
今年,市委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1号调研课题,聚焦基层建设,着力固本强基,适应创新社会治理要求,着力应对和破解上海特大型城市建设管理的重点难点,以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凝聚改革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课题从2月26日部署启动以来,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近期,市委组织部组织召开了专家学者座谈会,从理论、实践层面进行了专题研讨,我们对一些观点、意见和建议作了整理、归纳、提炼。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领导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根本保证。闵行区梅陇镇党委在贯彻落实市委一号课题的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将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工作有机融合,针对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及基层党建中存在内容形式单一、目标无法量化、考核激励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以党建项目化为抓手,推进社会治理的工作思路,通过"课题式设计、项目化管理、开放式测评"来激发基层党建的动力和活力。通过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市委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调研的一号课题,并出台了相关意见和配套文件。社区基层党组织能否有效动员和引领基层社会,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打造一个边界开放、力量多层次配置、信息和资源无缝联通的社会化工作体系是社会基层治理的关键。为贯彻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上海空港社区针对区域内社会结构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管理条线多头的特点,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党建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强生居民区按照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总要求,全面贯彻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工作要求,以党建联建为平台、居民自治为方向、活动团队为抓手、维护稳定为基础、文化特色为载体、服务群众为理念、精神文明为引领,努力提升新形势下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一、党建有平台联建有作为社区和谐,党建先行。强生党支部坚决贯彻党的十八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2月,上海市委《2016年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点》指出,完善城乡接合部和郊区大型居住区镇管社区运行机制,健全治理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深化‘镇管社区’体制机制创新"专题调研。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镇管社区前一轮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的阶段性成效也在逐渐凸显,但较之  相似文献   

6.
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领头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基层党组织同时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能。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社会治理结构变化对基层党建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以基层党的建设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8)
新形势下,法治视野下的"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治理模式",应当是"多元治理、共建共享模式"。着力构建"多元治理、共建共享模式"是现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平潭综合实验区独特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使命的重要途径。立足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重要机遇,突破现有的制度空间,建立行政区域自治制度,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实施地方自治,是构建法治视野下"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正一、上海市社区党群议事会的总体概况1.城市社区党群议事会的产生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明确目标和基本方向。2014年,上海市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一号课题。经过近一年的深入调研,2015年初,上海市委一号课题成果"1+6"文件正式发布。"1  相似文献   

9.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韩正同志也表示,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只有基层基础实,工作才会实。可以说,摸清当前基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扎实推进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事关上海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和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治理,基本遵循了从"社会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跨越的创新逻辑,但在现实中,治理"瓶颈"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没有跟上实践发展、治理主体关系没有及时法定化、治理过程不够协调、治理规范不够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将在体系、机制、制度等三个方面并进,规范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体系、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共治机制,完善民生获得的共享制度,从而开创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被誉为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次新飞跃,是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大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科学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对于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21,(5):87-95
城乡基层治理始终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面临的通常是高度浓缩的社会问题。城乡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与实践发展必定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框架性特点。采用"未来视角",运用"理想类型"的构型方法,对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的态势演变、逻辑转换与思路创新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在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将会出现从"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从"发展问题"到"复合问题"、从"电子政务"到"数字治理"的态势演变;需要实现从"经济逻辑"到"社会逻辑"、从"条块逻辑"到"系统逻辑"、从"粗放逻辑"到"质量逻辑"的逻辑转换。基于此,新发展阶段城乡基层治理的思路创新在于:国家力量与自治力量的协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有形单元与无形单元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政策网络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晶晶  李德国 《理论探讨》2005,1(4):122-125
政策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发展路径上看,它可以划分为作为分析工具的利益协调模式和作为实践创新的治理模式两种类型。作为新治理模式的政策网络与现代社会的分化和交互结构是相互契合的,它为政府结构从科层治理向网络治理形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政府选择、组合和优化适当政策工具提供了现实平台;为政府通过"政策学习"提高治理能力提供了价值支持。尽管作为治理工具的政策网络仍存在种种缺陷,但是作为一种新成长的治理框架,它已经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就需要解决社会治理创新"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党在社会治理中"我是谁"的问题,以此找准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方向、力量源泉和党的正确定位。因此,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社会治理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探索党领导下多方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形式、可行路径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内涵式提升,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变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转变提升,并非简单的名词转换或技术升级,需要实现从"管控"到"服务"的治理理念转变,从"维护社会稳定"到"满足公众需求"的治理目标转变,从"单向一元"到"多维平行"的权力运行逻辑转变,从"维稳平台"到"自治平台"的治理功能转变,从"碎片化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转变的五个维度的内涵提升。并要从树立服务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创新智慧化社区服务网络和构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内涵的转变提升。  相似文献   

16.
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内涵式提升,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变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转变提升,并非简单的名词转换或技术升级,需要实现从"管控"到"服务"的治理理念转变,从"维护社会稳定"到"满足公众需求"的治理目标转变,从"单向一元"到"多维平行"的权力运行逻辑转变,从"维稳平台"到"自治平台"的治理功能转变,从"碎片化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转变的五个维度的内涵提升。并要从树立服务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创新智慧化社区服务网络和构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内涵的转变提升。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后,有学者称其为"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其实,二者在逻辑上不属于同一层次,不能混为一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代现代化理论中属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宜将其与"四个现代化"并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化"的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表述不符,严重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创新在于它实现了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从具体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重大提升,找到了统筹、协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标志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18.
两年多以来,上海市委始终聚焦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努力探索符合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的。目前,上海对社会治理新路的摸索和认识逐渐成型和系统化,社会治理新路的核心内涵之一,是密切呼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执政党建设的时代需求,将基层党建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海淀区社会组织工作实践,对社会组织发展建设提出对策如下:树立治理理念;深化管办分开;加快社会组织监管创新;创新工作机制,规范社会组织治理;提高社会组织工作能力;改进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相似文献   

20.
对南京栖霞区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运行成效和主要问题进行考察。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契合性阐释,指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取向应从区域化走向脱域化、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化、从粗放化走向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应立足整体性治理的理论高度与实践取向,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技术和制度建设等层面进行总体布局与战略设计。具体而言,需要重塑政府治理理念,推进"软治理";调整网格治理结构,形成"稳治理";强化城市制度建设,增强"硬治理";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巧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