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对学术界经常表述的“以法律制约权力”概念的辨析 ,作者认为 ,权力制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权力的控制、约束和阻止 ,因而从形态上体现为动态的法律行为而非静态的法律拟制 ,因而 ,法律只能支配权力、规范权力而无法制约权力。同样 ,“以道德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以程序制约权力”等提法同“以法律制约权力”一样 ,均混淆了权力规制与权力制约的区别。本文涉及了权力制约的实质内涵 ,研究了权力制约的法律特性。  相似文献   

2.
权力制约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权力制约的理论及其体制模式,是西方国家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和国别性.在中国,政府体制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特点是“代表机关的权力至上”.因此,我们不主张美国式的分权制衡型政府体制,但是适当的权力分工与制约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介绍、分析了目前国内存在的几种权力制约学说,并指出权力制约的真谛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最后,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在吸收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及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理论的合理内核之基础上,构建一个在代表机关权力之下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3.
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中最动态、最广泛的一种权力,与社会和公民切身利益具有最直接的联系。而任何有效的权力都有强制力的因素,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就会出现强制力的滥用,行政权力更是如此。行政权力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它既能够造福于社会,也隐含着腐败的可能性。历史经验证明,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法治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一切权力都需要制约和监督,法治发展的过程就是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司法权对行政权审查的范围、行政机关内部的相互制约、行政审批事项的削减等途径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相似文献   

4.
基于民主的需要和国家权力分工与相互制约的要求,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或者作为权力机关的职位,其任职是有一定条件。或者必须有一定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国家机关间重合作、协调和统一,轻相互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郑智敏 《中国监察》2008,(21):40-40
与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机制相比,自由裁量权的权力制约机制优势明显。它将自由裁量权进行分解并分散配置,使权力相互制衡,避免权力滥用。因此,强化权力制约对实现规范自由裁量权的最终目的至关重要。本文以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为例,探讨如何构筑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权力制约体系。  相似文献   

6.
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的异化,制约权力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制约权力主要是对公共权力从权力的授予、权力的分配、权力运作的程序、方式、行使权力后的结果及责任,采用科学的机制与方式,进行管理、控制、约束。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制约权力--权力制约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进元  张艳 《法商研究》2004,21(4):84-90
传统的权力制约模式主要表现为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尽管这一模式为西方国家广泛采用 ,但是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大和行政集权化的趋势 ,这一模式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革命。托克维尔等人敏锐地观察到传统权力制约模式的这一变化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构想并在西方社会被赋予广泛的宪政实践。但社会制约权力理论在我国还属于尚未完全开发的领域。就我国现行宪政体制而言 ,可以从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听证制度、陪审制度、新闻监督制度等方面建构和完善我国社会制约权力制度。  相似文献   

8.
领导权威和权力制约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领导权威与权力内涵的比较、分析,指出权威是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上的,但当领导过分“有权”,即权力欲膨胀后,领导权威必然受到挑战,这样的权力与权威融合必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文章最后阐述了权力制约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9.
权力制约是政治学、管理学和法学研究的重要论题。该论题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成熟、完善于近代资本主义革命时期,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多学者围绕它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辩论。本文以西方权力制约理论历史发展为切入点,从权力的本质和特征入手,围绕西方权力制约思想的萌芽、成熟和实践,对西方国家权力制约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构建和完善我国权力制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权力制约是政治学、管理学和法学研究的重要论题.该论题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成熟、完善于近代资本主义革命时期,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多学者围绕它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辩论.本文以西方权力制约理论历史发展为切入点,从权力的本质和特征入手,围绕西方权力制约思想的萌芽、成熟和实践,对西方国家权力制约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构建和完善我国权力制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陶玉霞 《行政与法》2010,(12):19-21
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核心,只有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才能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因此,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约是基础,监督是手段,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汪来杰 《行政与法》2007,(10):75-77
以权利制约权力体现了政治文明的新发展。它实现了制约力量的对等性;体现了对少数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是法治精神的完整体现。以权利制约权力表现为消极制约和积极制约两种形式。而要有效地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需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细化个体权利主体的权利,形成权利群制约权力;二是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联合,形成权利群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由于权力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 ,导致权力滥用、权钱交易、腐败滋生。从权力与法的关系以及法的至高性角度 ,来阐述法对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以及权力的法律制约机制的构成  相似文献   

14.
何裕 《河北法学》2001,19(3):93-96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权力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导致权力滥用、权钱交易、腐败滋生.从权力与法的关系以及法的至高性角度,来阐述法对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及权力的法律制约机制的构成.  相似文献   

15.
"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必须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本文在对公共权力本质与特性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借鉴西方权力制衡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实践,应坚持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进我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和滥用性。任何掌控了权力的机构或者个人,都具有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在当代中国,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防止其被滥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权力制约的相关理论和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试图找到较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现代宪法与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关于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核心部分 ,也是邓小平有关民主政治和宪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过去历次的工作失误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主张 ,对权力监督与制约作出了初步构想。邓小平在谈到权力监督与制约时 ,特别强调了制度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性。邓小平关于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建立和健全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媒体是除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分支以外的最有效的监督体制,所以有时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及"政府的第四部门"。可见,媒体对权力的制约作用之大。  相似文献   

20.
分权学说长久以来被视为近现代宪法的一个基本理论和原则,对于分权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一直是宪法学研究的难点。我国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了横向分配,但是这些横向权力之间并不存在强有力的互相监督与制约。鉴于权力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在国家治理中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所以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权力的运作,应当在国家机构权力的运作中适度加入互相制约的成分,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