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秉志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1):8-10,57-61
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是当代刑法的两大机能。保护机能强调的是刑法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免遭犯罪侵犯的作用;而保障机能则重在防止社会成员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免遭国家刑罚权之不当行使的侵犯。而无论是保障机能还是保护机能,都蕴涵着保障公民人权的问题。应当充分肯定,中国1997年的新刑法典与此前的刑法规范相比已经较多地关注了刑法的人权保障问题,并在此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法学杂志》2012,33(8)
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重大转型都根源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和由此所导致的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转型,即从“国家、社射个人”模式转向“国家/社会、个人”模式,其实质是从国家本位主义转向社会本位主义和人本主义。中国社会的这一转型导致了刑事诉讼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构造观和刑事证明理论的变迁,而这些观念和理论的变迁又反映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  相似文献   

3.
许章润 《法学论坛》2005,20(2):12-13
晚近以来,东、西方现代国家渐次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即以一种新的社会、政治和法律身份来标定每一社会成员及其彼此关系.个人、社会与国家,人我群己,各依此决定彼此的进退.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03,(6):4-6
“平等就业”是公民劳动权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生而平等”这一人权理念在劳动法上的体现。“就业”关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都应有获得工作的权利,并且这一权利不因个人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国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歧视是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就业歧视则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减少应得的收入,丧失较好的工作机会,以致被剥夺就业的权利,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当前关于图书馆立法的诸多论述和观点进行了综述、分析,认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对社会成员文化利益应担负的职责,图书馆立法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维护图书馆权益的本身,图书馆法应是站在社会文化、文明发展角度,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文化利益所享有的权利而制定的法律。  相似文献   

6.
一、限定抗诉范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成员的私权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私权利的行使也越来越注重体现个人意志,国家对私权利保护的立法也越来越完善。当事人意思自治,是社会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表观,只要他们对私权利的处分不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  相似文献   

7.
在法律的本位上历来有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而自19世纪以来,社会本位法律观就成为主导性的法学思潮。社会本位法律观的主要缺陷是:在人的模式上,社会人的预设隐含着对个人及其权利、自由的漠视;在方法论上,将整体作为推演理论的前提,本质上颠倒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法律实践上,法律扩张业已导致个人生活的“殖民化”。因此,社会本位不宜作为现代法律的基准,法律应当推崇与强调以人为本的个人本位。  相似文献   

8.
一、加强社会的舆论的宣传,不断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并使社会全体公民,首先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国家为保护整体与个体的协调发展,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进行必要的调节,以此来进行社会再分配和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所以,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就必须树立依法办事观念,依法保护自己的正当收入。其次,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的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用了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国家向社会成员征缴个人所得税,符合税收的普遍征…  相似文献   

9.
王伟 《法制与社会》2014,(11):271-272
所谓梦想,就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追求可能实现但又尚未实现的事情。中国梦既是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之梦,亦是追求生活幸福的个人之梦。社会公正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构建公正的社会环境,逐步解决当前社会公正问题,需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坚持法律制度和司法建设,构建更为全面的监督体系;坚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求。  相似文献   

10.
法律秩序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法律秩序在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现代法律秩序的功能究竟有那些?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大个人自由度 法律秩序使个人自由度增大,是与道德共同体相比较而言的。道德共同体,是借用布坎南的一个理论分析用语。在此是指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基于某种信仰、价值观念结合而成的组织,如工会、政党、人治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作为一种理论分析的原型,我们假定道德  相似文献   

11.
孙锐 《法学杂志》2012,(8):170-174
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重大转型都根源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和由此所导致的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转型,即从"国家、社会/个人"模式转向"国家/社会、个人"模式,其实质是从国家本位主义转向社会本位主义和人本主义。中国社会的这一转型导致了刑事诉讼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构造观和刑事证明理论的变迁,而这些观念和理论的变迁又反映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  相似文献   

12.
家庭与国家一直在相互流动的机制中分享社会权力、建构社会秩序。建国后国家权力强行介入传统家庭宰治的领域,传统家庭解构。转型社会中自国家回流的社会权力因无处依附而散逸。不应将家庭法简单认定为私法,应尊重社会现实,重视家庭在联结个人与国家关系中所起到的中间组织的作用,尤其是伦理教化功能,重塑现代化的家庭和家庭法。  相似文献   

13.
刑事行为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括刑法在内的法律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则。社会成员根据法律预期自己行为的效益,国家根据(刑事)法律评价社会成员之行为的价值。因此,社会行为便是(刑事)法律行为,即权利与义务意义上的人的行为①。研究刑事(法律)行为,首先研究行为的人文主义本质。一行为成...  相似文献   

14.
论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关于消费者的概念问题 关于消费者的概念,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197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对消费者的概念曾作了界定,认为消费者是指“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1985年我国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给消费者下的定义是:“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5.
现实呼唤《社会养老保险法》蒋新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国家与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运用立法手段来保障社会成员"劳...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刑罚观念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正确把握罪刑法定原则,强化人权保障意识追溯罪刑法定原则,从个人本位的刑罚正义思想来看,社会成员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维护公民的自由与平等,将一部分刑罚权转让给国家,国家才有了对犯罪惩罚的权力,但是对罪犯的惩罚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应以犯罪行为为标准,不足或过分的惩罚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法律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身、自然和社会原因而面临生活困难,或社会成员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做出贡献和牺牲时,给予本人或其家属物质帮助,或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福利性补贴,或对部分劳动者以救济、提供优抚项目,以此来保障每个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一)宪法是民主制的法律化。现行的1982年宪法,前有序言,后分4章,共计138条。颁布至今14个年头,经过两次修改。修正案共11条,列在宪法之后。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根本大法。在实行朕即国家的君主制时代,不需要宪法;在个人迷信或者个人专断的时代,宪法也派不上多少用场。而实行民主制的情况就不同了,它要求由掌握政权的阶级或者政治群体的成员一律平等地组织政权和管理国家。宪法是以民主制为基础,是民主制的实现形式,是民主的法律化和保障。因此,对于一个干部,如果愿意实行民主制,当人民的勤…  相似文献   

19.
谢佑平  陈奋 《中国司法》2009,(12):17-22
刑事诉讼是解决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权益冲突的一种社会机制。与远古时代的自决相比,刑事诉讼的特点在于,它依靠的是逻辑的力量而非力量的逻辑,即它是以公然、和平与理性的方法解决冲突,而不是诉诸双方的实力较量;与调解和仲裁相比,主持诉讼的法官,隶属于国家权力结构当中的司法分支,代表着国家的法律,在程序隔离的人为空间当中,通过中立的听审和证据采信活动,对冲突作出终局性的裁判,而调解与仲裁的主持者,通常只是民间或社会的个人或组织,在解决冲突时,  相似文献   

20.
一个千古难题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的关系其实就是审判权与诉权关系的外在表现,而若将这一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考察,则反映了法律社会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现代化过程中,个人观念和国家观念会同时得到加强,从而形成政治和法制上的紧张。林肯曾经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了这种紧张关系:我们是要一个足够强大的以致可能会侵犯公民利益的政府;还是想要一个弱小得连人民的安全都无法保护的政府呢?看来,如何处理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千古难题──既要以国家权力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又要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