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于频频被施以反倾销措施的我国,研究如何在世贸组织法律框架下及时终止反倾销税的征收意义重大,而日落议题即应运而生。WTO规则谈判中的《反倾销协定》日落议题是多哈回合中谈判各方激烈磋商的对象。本文首先介绍了反倾销措施日落问题的源起,进而对乌拉圭回合中的妥协加以阐述,然后对多哈回合谈判中各方立场进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的日落复审。  相似文献   

2.
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与中国金融法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WTO体制下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框架 WTO体制下的金融服务贸易法律框架,包括了自1993年12月15日结束的乌拉圭回合最终谈判以来,在WTO支持下达成的有关金融服务贸易的所有规定和协议。这些协定有的以单项的协定表现出来,如FSA;有的则体现在其他协定的有关内容中,如WTO主体协议文本(下称《WTO主协定》)中有关组织和机制的规定,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关于服务贸易尤其是金融服务贸易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法律评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作为规范两地之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的法律文件,为内地与香港之间在WTO框架下实行自由贸易奠定了法律基础,是我国实施中国经济区战略的重要步骤。从本质上讲,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是一项国际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其签订对于中国、世贸组织及其他成员,都具有深远的法律意义。该安排与世贸组织的区域贸易协定规则规定的条件和其他区域贸易协定确立的规则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在条文上也存在含混之处,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4.
刘亚军 《法律科学》2010,(5):124-130
自WTO成立以来,针对反倾销调查中实施归零法的争端解决案件屡见不鲜。在2001年多哈回合反倾销规则改革谈判中,归零问题也是重要议题之一。由于《反倾销协定》未就归零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了成员对归零法本身的可诉性和合法性产生意见分歧,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也难以对此取得一致意见。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结合WTO争端解决案例,分析了归零法的法律性质,得出归零法本身和适用均具有可诉性并且在反倾销各个阶段实施归零均属于违反WTO反倾销规则的结论。最后,结合反倾销规则谈判现状,指出仅凭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判结果不能根本解决归零问题,终结归零法必须通过对现行WTO反倾销规则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5.
有关贸易与环境争端在GATT法律体系内很难找到具体适用的规则,因此GATT曾被环保主义者称作没有规则的天堂。WTO成立后,为解决贸易与环境争端,出现了对WTO协定作普通法式解释的现象。本文认为这种解释方法符合客观要求,我国政府应顺应国际环保形势发展的总体需要,支持用普通法的方式解释WTO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6.
房东 《法律科学》2011,(3):142-150
"文本主义"是WTO上诉机构所倚重的条约解释方法,这种"文本主义"的方法在适用于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的解释时,可能会产生增加WTO成员在《WTO协定》项下义务的负面效果。因此,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的解释中有必要引入单个缔约国意图的解释因素。此外,鉴于《WTO协定》文本并不完美,存在着"空白"之处,在特定情形中有必要引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2条规定之外的条约解释习惯规则,"遇有疑义,从宽解释"即为适例。  相似文献   

7.
WTO地理标志多边通报和注册体系谈判进展及评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改善全球贸易规则,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的WTO多哈回合谈判于2001年11月启动。多哈回合是1995年WTO成立后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也是多边贸易体制建立60多年来参加方最多、议题最广的一轮谈判,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知识产权、贸易救济规则、发展等众多议题。多哈回合谈判首次将"发展"作为谈判主题,因此,又称为"多哈发展议程"。因谈判议题复杂,各谈判方(集  相似文献   

8.
何力 《政法论丛》2010,(3):27-33
WTO和WCO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相互之间在关税和海关措施方面等功能上重叠,存在着国际组织法上的功能合作机制。这一机制集中体现WTO将两个重要协定《海关估价协定》和《原产地规则协定》交由WCO管理,而WCO成立相应的海关估价技术委员会和原产地规则技术委员会予以技术支持。此外WTO和WCO之间还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以及贸易便利化等领域进行功能合作。以海关估价为例,WCO甚至无视精心打造的《布鲁塞尔海关估价公约》,而全力经营WTO移交来的《海关估价协定》,其背景是WTO和WCO共同推进的贸易便利化大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稀土案”的上诉机构报告显示,作为双边协定的《中国入世议定书》,因为《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2条和以该第12条为依据的《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2条而成为《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及其附件多边贸易协定的组成部分,从而具有了多边属性。议定书与多边贸易协定在谈判主体和过程、体系、内容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解释在依循《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解释规则的同时,需要更多地考虑缔约过程,并结合相应的WTO多边贸易协定规则进行解释。当议定书对某一事项有特别规定时,应当首先适用议定书,再整体适用对同一事项做了规定的多边贸易协定,而不限于该议定书条款所提及的多边贸易协定具体条款。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可以通过决议的方式明确《中国入世议定书》与WTO多边贸易协定的法律关系和适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WTO争端解决机制--迈向世界贸易法院的准司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148个成员、贸易量占世界贸易95%以上的世界贸易组织(通常简称为 WTO)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其宗旨在于使贸易以尽可能自由的方式进行,并争取通过谈判不断扩大贸易的自由化。WTO 以一套内容丰富、条文浩繁的法律框架,作为组织多边贸易谈判、执行贸易规则、解决成员之间贸易争端的规范和手段。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1986-1993年)通过的建立 WTO 的协定附件《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通常简称为 DSU)所建立的 WTO 争端解决机制在 WTO 法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笔者之所以将当今最复杂、最有效率但名称不叫法院的 WTO 争端  相似文献   

11.
12.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绿色贸易壁垒概念,具体分析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程玟玟 《法学家》2001,(5):78-85
一、前言 商标权的性质本来就带有浓厚的财产性,但在历史上世界各国的立法例,都并非先由于其财产性而加以保护,反而是以保护社会公益的目的,如:借对商标的监督管理,以保障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的权益、企业的公平竞争等公益的角度率先立法,如126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项面包师强制标志法。根据该法: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浅谈商业秘密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企业核心战略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重视。然而在多数人的观念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将范围局限在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传统的法律概念上,却往往忽视了商业秘密也是一项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和食品安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绿色壁垒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确保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它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实施上的歧视性等特征。WTO对"绿色壁垒"问题进行了相关法律规制,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针对绿色壁垒对我国食品进出口的影响,我国应当从善用WTO规则、完善国内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出口以及加强自主产权转基因食品的研究等方面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8.
区域贸易协定下贸易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蓉 《时代法学》2012,10(5):108-120
区域贸易协定在贸易救济制度的设计上多数重申或复制WTO的权利和义务,但部分影响较大的区域贸易协定相互取消了贸易救济措施从而具有"超WTO"因素。尽管区域贸易协定与WTO整体上的"一致性"问题无法也从未形成一个确定的结论,但是区域贸易协定的贸易救济制度的具体规则在保有一定自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仍应满足GATT第24条及相关国际法的要求。这既赋予了区域贸易协定下贸易救济制度以正当性,又加强了多边贸易体制对区域贸易体制的监督与影响,从而调和了两者间的冲突与扭曲。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国贸易保护战略的推进,反垄断法作为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工具,与贸易保护政策间的互动关系日益紧密。对外贸易反垄断豁免正是各国为满足贸易需求而普遍适用的竞争政策,它对于促进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护国内产业利益具有特别的功能和效果,但其适用也受到限制。根据发达国家的有关立法和实践,我国《反垄断法》下的外贸豁免制度尚需完善,惟有如此方能确保其必要的贸易保护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0.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秘密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商业价值、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而未被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它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必须对之予以法律保护.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范围从窄到宽,保护力度从弱到强的过程,但仍存在众多的不足,应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