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目前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就是说,商品的生产量超过市场所能吸收的数量。这就是说,纺织品、燃料、工厂制品和食品的生产量超过基本消费者即人民群众能用现  相似文献   

2.
余绪柏 《中国司法》2010,(12):55-58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它对城市化的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文化和社会生活。因此,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城市物质形态现代化、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现代化、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使城市资产升值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自从中国实行住房商品化以来,以居住分异为典型特征的社会空间极化现象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公共住房政策由于目标定位的偏差,在经济适用房的区位安排中选择了"孤岛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的空间模式,对市场化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空间极化发挥了"同向强化效应",加剧和强化了社会空间极化.经济适用房居住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贫民区化"或"类贫民区化"的趋势.因此,应将抑制社会空间极化、促进社会融合作为公共住房政策的重要目标,并切实从以下三条途径达此目标:采取"社区混合居住"的适度混居模式,注重居住与就业的平衡,注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城市空间的公平配置.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平”归责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责原则或归责标准是侵权行为法当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过错责任的一元制原则、过错和无过错责任并存的二元制原则、过错、推定过错(或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等)及公平责任的三元制原则。三元制归责原则中的公平原则是不能成立的,它是“公平负担”或“衡平责任”的一种错误表述。  相似文献   

5.
当下,"复合空间"业已成为理解和把握移动网络时代媒介化社会空间的关键术语,然而学界更多的是将之作为描述性概念使用,对其生成背后的内在逻辑鲜有探寻。本文强调,"复合空间"并非是简单由技术建构的、仅涵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不断融合的社会现实,而是基于"工具/移动界面"、"主体/身体(‘人机复合体’)"、"关系/社会交往"三个"层级/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三者通过移动性这一关联逻辑耦合起来,处于立体的、动态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连结之中,最终构成作为有机整体的"复合空间"。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导致资本主义存在对抗性的矛盾,激化的矛盾只能以经济危机的方式加以解决。因此,与资本主义相伴随的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态不同。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过剩的危机,因而,在不同的资本形态下,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都所有区别。在当前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的各资本形态中占统治地位,对应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当前的国际金融资本。但是,无论资本主义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处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何种资本形态,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国际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下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新发展,其根本依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处于国际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国际金融资本的对外扩张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最终产生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7.
符号组合形成新的视觉形象,其结构和语法关系的丰富性,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表述在更高一级上获得无限的组合变化,而且这种符号的结构关系所形成的完形的特点,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和内蕴。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城市犯罪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胜强 《政法学刊》2003,20(3):53-55
城市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但城市化进程,城市问题以及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产生的原因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形成互动发展的态势。产业的发展、升级与集群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组,城市空间的重组又推动了产业形态的变革与创新。产业空间经过“再城市化”或深度城市化,上升为价值更高的城市空间,是产业发展推进城市空间扩展的一条基本路径。结构不断优化和持续升级的产业及其相应的产业组织、空间布局的变化,成为推动城市空间重组和优化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空间利用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价值,空间不再附属于土地,能够独立成为权利的客体。空间权是对以一定范围空间为客体所设定的各种权利的综合表述。理论上,物权性质空间权包括:空间所有权、空间地上权、空间永佃权、空间地役权,结合实践中空间开发利用需求,我国立法只需引入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空间地上权)概念即可,《物权法》对于空间权类型也可做相同处理。  相似文献   

11.
许勇 《政法学刊》2011,28(3):59-63
现代社会,由于土地的分层利用、立体利用日益普遍,空间权制度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随着《物权法》规定了"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空间权制度在我国迈出了第一步。至于空间役权是否有在我国设立的必要,目前尚有争议。空间役权是空间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殊的存在价值。空间权的设立,一方面是完善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需要,地役权和相邻关系都无法替代,另一方面是解决新的空间利用社会问题、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空间碎片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国柱 《河北法学》2006,24(5):108-112
空间碎片是散布在近地轨道和同步轨道上的非功能性人造物体包括其碎片和零件的总称.随着对空间碎片的了解的加深,相关的法律问题也应加以探讨.对空间碎片的概念、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空间碎片与空间物体的关系,对空间碎片的损害赔偿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设计与犯罪现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引起了各国犯罪学家的普遍关注。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同心圆理论”,从城市空间设计角度探讨犯罪原因做出的初步尝试。此后,为寻求犯罪预防,奥斯卡·纽曼提出“可防御空间”,成功地将城市空间设计与犯罪学理论融合在一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化的现状,本文从城市空间设计的角度提出建立“层进式城市空间防范模式”,以更好地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田菊 《科技与法律》2021,(4):108-115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科正在向空间理论研究转向.法律的空间性研究也具有一定学术和应用价值.本文以于法律空间性为研究视角,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逻辑推演:维度构成、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利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建构一个法律空间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借鉴卢曼开创的系统法学方法论,以解释、建构和规范这一机制,丰富了法律的理论研究,为法律研究提供了抽象、整体和系统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5.
外空军事行动对外空法带来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芳 《河北法学》2007,25(1):129-132
2006年7月17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这也让美国宇航局决定重启已搁置3年的国际空间站扩建计划.而在去年,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成功返航,则标志着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进程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些外空活动的重大事件也引发了国际法学界对世界航空大国外空军事活动的思考与关注.国际法特别是外层空间法已经对外空军事活动有所规制,但新近出现的军民共用的趋势,却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如何以20世纪的法律应对21世纪的新问题是国际法学界需要面对的现实.跻身于航空大国的我国,也应该密切关注空间法领域的热点问题,参与其中并逐步实现与国际空间法的接轨.  相似文献   

16.
空间碎片造成空间环境污染的国际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寿平 《河北法学》2006,24(12):160-163
空间碎片是人类发射空间实体在外空留下的太空垃圾,其造成空间环境污染是一特殊种类的环境污染问题.空间实体发射国在外空留下空间碎片违背了其应承担的国际法义务,在外空的空间碎片无法辨认其归属的情况下,清扫外空的空间碎片和预防产生新的空间碎片应该是国际社会所有的空间实体发射国的共同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7.
虚拟空间不虚也不空。它与"人、地、机"三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在这里,人是认识、创造和操作虚拟空间的主体;虚拟人也是虚拟空间的主要构成。大地作为人类的栖息地,既是虚拟空间的作用对象,也是其作用结果——虚拟地理的载体。虚拟地理涉及的空间形态、地理环境、地理测量、地理表达以及与现实地理的关系等,都对现实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机器,即电脑网络系统在整个虚拟空间中更具本质性作用。没有电脑就没有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就是一种银屏空间或网络空间。随着电脑的日益智能化和电子化,机器人、电子人将逐渐替代真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WIM BERNASCO 《犯罪学》2010,48(2):389-416
Many offenses take place close to where the offender lives. Anecdot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offenders also might commit crimes near their former homes. Building on crime pattern theory and combining information from police records and other sources,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offenders who commit robberies, residential burglaries, thefts from vehicles, and assaults are more likely to target their current and former residential areas than similar areas they never lived in. In support of the argument that spatial awareness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past and current residence, it also is shown that areas of past and present residence are more likely to be targeted if the offender lived in the area for a long time instead of briefly and if the offender has moved away from the area only recently rather than a long time ago.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nd their use for investigative purposes a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quiry are made.  相似文献   

19.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the first decision that explored online defamation (as opposed to offline defamation) delivered by the Supreme Court of Japan. A discussion of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of the case is then undertaken. The paper supports the First Instance (the Tokyo District Court) decision and its approach, and argues that such an approach might have provided greater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The author also argues that the Tokyo District Court seems to have taken a more reflective view on the fluidity of online defam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online environment, and shows a degree of willingness to accept and incorporate such a natur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Tokyo District Court's approach, although it could be seen as rather radical and extreme, seems to be more persuasive than that of the Supreme Court. It also submits that the court might have brought a more balanced and healthy outcome for the beneficiaries, including not only the claimants, the defendants, but also society as a whole. It is the case that innocent internet users can potentially be both the passive and active recipients of the information (i.e. comments posted on webpage). Befor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amination of the case is undertaken, a brief outline of how Japanese law and its jurisprudence have dealt with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defamation (i.e. offline defamation) is provided as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