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的借鉴与创制——"法庭之友"与专家法律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庭之友"制度有助于法庭作出符合社会公正价值愿望的裁判,提升司法民主化,已成为英美对抗制诉讼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存在与其完全相同的对应物,但是中国司法民主化的其他形式历来有之,近年来流行的法律专家论证意见书与美国"法庭之友"书状在制度价值、论证内容、法律地位等方面具有共同性,我们应当借鉴"法庭之友"制度的成功经验.将我国专家法律意见制度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菲南海争端强制仲裁一案,菲律宾向仲裁法庭提出的诉求可合并为针对中国南海传统断续线的诉求、针对南海中中国部分岛礁的诉求和针对中国南海行使管辖权的诉求.对此,中国在应对上可选择向仲裁法庭行使“初步反对的权利”或其他合法方式发表其没有管辖权的理由,并通过反对申请书的可接受性力争结束仲裁.  相似文献   

3.
2017年7月14日,中国福建村民向荷兰藏家追索章公祖师肉身佛像诉讼案在荷兰举行了首场法庭听证会,这是控辩双方首次对簿.这起跨国文物追讨案涉及中国和荷兰不同的法律程序,中国村委会能不能在荷兰法庭打官司、荷兰藏家所称“佛像已被转手”是否合法有效等争议直接影响本案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法医学会秘书长翟恒利为团长的中国法医代表团一行8人,应爱尔兰、都柏林国际法庭科学会议秘书长T.哈里根(T.Hannigan)的邀请,赴都柏林参加了今年5月2日至5日召开的国际法庭科学会议。本次会议由爱尔兰警察总署法庭科学实验室主办,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50多个国家的近400名法庭科学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法庭科学涉及的领域,国绕着本次会议的主题——从犯罪现场到法庭(FromCrimeScenetoCourtRoom),以大会演讲讨论和张贴会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比较深入的研讨。大会演讲讨论论文20多篇,张贴论文27篇。内…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学专业课程中的的实践教学模式,模拟法庭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使得模拟法庭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改变传统的模拟法庭运行模式、设计体系化的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模拟法庭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杨敏  李昌钰 《政法学刊》2013,(2):96-106
"法庭科学"萌芽于古代中国,兴盛于近现代西方国家,最终发展成为具备完整科学体系的现代意义上的法庭科学学科。法庭科学证据的应用与发展显然与法庭科学的发展与应用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美国司法制度中关于法庭科学证据的证明力、可信度、可采性的分立质疑对法庭科学本身的发展无疑起到鞭策与促进作用。美国法庭科学证据的司法制度以及常用的一些传统与高技术法庭科学证据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理解法庭科学证据标准,对我国法庭科学及其证据的研究与应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我非常荣幸受邀在此发表演讲.我对在座的很多人都充满敬意.在中国同事中包括一些积极推动中国法治"长征"的学者.1考虑到荒唐的反右和文革摧毁了理性法律制度的任何痕迹,使法律知识在中国遭受了灭顶之灾,法学院停办,法学书刊被焚,这一努力实属不易.近年来,我也非常钦佩瑞士法庭科学家在各领域建立概念和实证基础的努力,以及对本演讲题目—专门证据给争端之法律解决提出的概念性困难—所做的勇敢尝试.欧洲法庭科学研究机构联盟《法庭科学评价报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清晰地阐述了这些困难,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建议,如果其能够实施,情况将会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王星译 《证据科学》2017,(6):684-697
为应对法庭科学面临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危机,美国国家科学院携多个部门机构于2009年初发布了题为《美国法庭科学的加强之路》的报告(NAS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法庭科学原理/方法存在的不足及法庭科学实践中的欺诈等问题,并指出法庭一贯遵从法庭科学证据,未尽"守门人"职责.最后,NAS报告提出了改进法庭科学的建议.通过对"法庭科学证据在诉讼中的采纳"这一主题的案例分析,可以认为:NAS报告发布8年之后,法院采纳法庭科学证据的一贯做法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换言之,NAS报告改革贯彻不力,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极为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计.NAS自身缺乏强制性、明确性及对抗式司法体制等是个中原因.现阶段NAS改革成果虽未获成功,但法庭科学加强之路仍需继续前行.未来深化法庭科学改革的举措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视法庭科学领域中诉讼参与主体的作用、发挥国家法庭科学委员会(NCFS)在未来深入推进法庭科学改革中的作用、认真对待联邦最高法院把法庭科学证据可采性纳入对质条款规制范畴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基层法庭空间的某些另类实践出发,可以探索法庭空间的新型理论框架。从环境心理学和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学看,中国基层法庭另类实践中体现的“感受相互性”和“空间重叠”的概念,是推进法庭空间理论再理解的引擎。由此而进,在法庭空间的理性、庄重、冷峻之外看到感性、活泼、暖心的价值,并看到不同案件纠纷类型适用不同法庭空间塑造的制度意义,可以提升司法活动的整体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司法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正《法庭科学文化论丛》(以下简称《论丛》)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庭科学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计划每年编辑1辑,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论丛》以推进法庭科学文化学术研究为宗旨,致力于为法庭科学界、法学界、司法实务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论丛》主要栏目包括:①史学研究:中国法庭科学检验鉴定法律制度史;检验鉴定科学技术史;科学证据史研究(含中外比较法研究)等。②职业文化:法庭科学职业法律制度研究;法庭科学司法适用研究;法庭科学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