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风雅颂>中对以学院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都市的批判和传统乡村社会的赞美,是近年来知识分子批判思潮的文学表现,其思想动向值得思考.在知识分子自救的道路上,阎连科选择了回到乡村.在中国文学的书写传统中,乡村总是意味着诗意的存在,田园牧歌的美好,而都市却是邪恶的地方,是美好的对立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乡村书写非常发达,而城市书写却相对贫瘠的原因.当都市里受挫的知识分子彷徨徘徊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曾经养育了他们的、也是曾经被他们猛烈批判的乡村, "回家"便成了陷入困境中的知识分子唯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不可从“奢”如流谷侃这个世界变化真快!曾经提倡"制俗以俭"的中国人,似乎一夜之间,从东南沿海到内地,自都市到乡村,忽地刮起一股奢侈之风。笔者不妨从报端摘录几段为证:据《深圳特区报》报道,象眼下天气一样,"洋装热"在深圳不断升温。深圳大商场的中高档服装...  相似文献   

3.
王阳  吴蓉 《学习与实践》2023,(6):101-110
都市腹地乡村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类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乡关系而成为社会转型的首冲之地。受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传统的多重影响,都市腹地乡村一般呈现为城乡边界模糊的混合型空间形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了都市腹地乡村空间形态的转型,并且产生了通过重构乡村空间形态,实现乡村景观化转型、以城乡治理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基于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表明,治理性融合是紧密型城乡关系下城市主导、以治理为抓手的乡村振兴策略,在城市对乡村的支持与控制下实现了都市腹地乡村的景观化转型,并带来了乡村社会关系的重组。  相似文献   

4.
苗成斌  柯华龙  赵扬波 《群众》2023,(14):44-45
<正>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美”出新高度?响堂,一个曾经“鸡犬相闻”的传统村落,如今成为人们追求田园梦想的现代版“桃花源”。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以美丽田园为韵、村落肌理为形、艺术文化为底,让一朵栀子花飘出“共富香”,一杯村咖啡唤醒“新时尚”,一间老民宿体验“慢生活”,一座讲习所滋育“新农人”,探索着都市近郊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特色田园乡村梦从这里点染、升腾、激荡,精致乡村与乡野潮牌、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地方物产与时尚业态相互交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响堂探索在山谷里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人生充满压力。想想这一路的成长,升学、就业、跳槽,从偏远的乡村走向繁华的都市, 哪一个足迹不都是一次次压力的结果。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都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当我们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的时候,都应该对当初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一份感激。孩子也不例外,适当的压力能帮助和引领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书信情结     
韩海燕 《现代人事》2000,(10):46-46
在当今这一高度发达的电讯化社会,不论是在繁华的都市,或幽静的乡村,处处可以见手持各种电讯工具进行相互交流的人们。人类的沟通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古人曾梦寐以求的梦想在今人手中变成了现实。至于近几年出现的互联网,则更是掀开了人类生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我从哪里来?”这个社会人类学最基础的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直到有一天,考古学者在地下挖出猿人的头盖骨化石,在这个似曾相识的头盖骨上端详了好一阵子,然后惊喜异常地说:“它是我们祖先的头盖骨!”  相似文献   

8.
王秋虹  唐仲 《今日海南》2012,(12):20-22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中西部山区腹地,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少数民族风情浓厚。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记者来到这个曾经为海南做出特殊贡献的革命老区采访。所到之处我们感受到一股热流:这里的干部群众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非常关注,情结很深。他们在接受采访中无不表达了一个观点:白沙县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完全符合十八大精神,只要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9.
试析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宜昌市农民工消费的调查与分析李淋,冯桂林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使都市形成了一支庞大而又特殊的新的社会群体。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他们正在经历由农民到工人,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他们在双重生产方式影响下,...  相似文献   

10.
刘钊 《前沿》2015,(1):33-37
在中国城市化浪潮中,乡村文明面临着被城市文明消解的危机。城市现代性、城市性、城市资本垄断性和现代消费主义对乡村的文明全方面的颠覆。乡土礼俗治理与现代都市治理的对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破裂,私人空间自由和公共空间开放性的冲突等等。适应都市发展之意,重塑社会道德观念、生态理念、提高现代乡民人文素质,契合都市发展之意。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曾经有这样一个判例。一个贫病交加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致挨饿,在一个面包店里偷了食物,结果被当事人抓获。这个母亲遭到了起诉。在法庭上,法官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作出了这样的判决: “这个女人因为盗窃罪,判处罚金若干元。而我们的社会里居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母亲需要通过偷窃来养活儿女,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因我们的冷漠而有罪,每人判罚一美元。”随后,法官第一个站起来。掏出一美元放在法官桌上。  相似文献   

12.
一名女大学生的“巡回旅行”文鑫消费是一种刺激,特定的刺激。霓虹灯、皮尔·卡丹时装、人头马洋酒,在上海这个日益开放鳘荣的都市中,它们以特有的品位折磨着人们的欲望。梅艳曾经拥有过这一切,她是以惨重的代价去换取短暂的纸醉金迷的。那个代价足以令她一辈子都懊悔...  相似文献   

13.
渝北地处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近年来,渝北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于“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改善生态”的战略定位,围绕“产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总目标和“一区三带十基地”总布局,坚持以“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联动发展模式为路径,以龙头企业和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建设重庆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
实际上,当我们提起一座城市的时候,大概没有人会第一时间就在脑子里绘出它的地图,想起它的轮廓线,我们只会想起自己的脚步曾经摩挲过的几条道路,曾经驻足凝视过的几家灯火阑珊的橱窗,以及这个城市在我们的味蕾、呼吸里留下的挥之不散的气味。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追求成熟和成就的都市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固执地拒绝被这个社会裹挟着长大,他们可怜那些被设置的成年人,他们不想有任何伪装或者模仿的成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带着一颗童心上路,并且耐心地等待着那颗童心成熟,成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不同思想观念下权力问题比较研究曹殊与人类社会相伴产生的权力,曾经给人类的文明带来过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一直困扰着人类,给人类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使得城市被毁、乡村遭劫,世界不得安宁。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如影随形般地伴随...  相似文献   

17.
魏源史学经世思想述论蒋大椿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曾经是解放以后我国史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至今还有学者在继续思索这个问题。回顾一下我国史学先贤对于这个问题已经作出过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或许会有所助益。本文拟对魏源史学经世思想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18.
法律,对一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上海人的回答是:城市之魂!在这个崇尚法治的时代,完善的法律,就意味着进步。而对于1300万上海人民来说,他们早已与法律结下了时代之缘。走进上海这座都市,我们听见了法律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乡村社会正在经历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的转变,乡村治理现代化是这个转变的长远目标。一乡村社会的传统治理与我国长期存在的超稳定社会结构有关。这个超稳定社会结构由乡绅、家族、乡约地保等共同维持。几千年传统中国虽有王朝更替但无结构变换,其历史之谜就是皇权和绅权的精巧配置、良性互动,从共存到共治。1的确,乡村社会既是皇权统治的最下端,同时又是乡村社会自发生成超稳定秩序的重要场域,一头勾连着以皇权为中心的官  相似文献   

20.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以南京市浦口区试点为例,通过构建“赋能主体-赋能手段-赋能场景-赋能结果”的四维分析框架,重点对都市近郊乡村数字赋能的过程机理展开探讨。研究认为,在主体层,主要构建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民精英等多元行动者共同参与的协作赋能网络;在工具层,侧重利用政策、数据、平台等赋能手段提升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在应用层,重点聚焦农业、民生、文化、生态以及治理等赋能场景的应用开发;在效果层,取得了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拓展数字产业边界和构建乡村治理网络体系的赋能效用。不过,都市近郊乡村的数字赋能还存在多元主体耦合联动难、乡村数字人才短缺、资源要素支撑薄弱、数字风险防范机制缺失、城市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差等实践困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数字赋能乡村建设的主体协同机制、激发数字乡村治理人才活力、丰富数字乡村建设多重要素、筑牢数字赋能风险防范体系、推动城乡资源互联互通互享,从而真正推动都市近郊乡村建设的数字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