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生动植物跨国犯罪泛指违反国际和国内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从事非法野生动植物偷猎、运输、加工和交易等犯罪行为,以及为此类行为提供便利的渎职腐败、洗钱、文书造假等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一、野生动植物跨国犯罪现状及发展趋势2019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了全球首份野生动物异域宠物全球贸易报告《狂野之心:异域宠物贸易的残酷现状》,该报告指出,每年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贸易数额非常惊人,初步估计高达2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野生动物资源的刑法保护是重要和必要的,与野生动物的刑法保护理念发展同步,我国刑法有关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体系已逐渐走向精细化,“野生动物资源”法益的内涵亦随之更新。我国现行刑法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存在保护类型粗放、入罪标准重心偏离、刑罚裁量较为轻缓等困境,难以满足野生动物资源法益完整保护的需要。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资源因核心法益内容,以及具体法益内容占比的不同,其刑法保护诉求也不尽相同。为此,刑法应在复合法益结构的基础上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类型化、个别化保护,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体系的完善:着重实现涉人工繁育野生动物资源之刑法保护体系的区分性构建;通过优化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价值核算适用标准,完善此类犯罪的入罪标准;在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量刑时,要从严把握缓刑适用标准,并准确划定生态恢复措施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张式军  曹伟 《河北法学》2004,22(7):29-33
与普通刑事犯罪的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环境资源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单位,我国刑事立法称之为单位犯罪(即法人犯罪)。1997年《刑法》专节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增加了相应的单位犯罪主体,加强了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但由于对环境资源法人犯罪的特点认识不足,现行《刑法》在环境资源犯罪方面的规定存在立法不合目的性,刑种设置不当等问题,深入分析环境资源法人犯罪的特点对完善环境资源刑事立法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法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森 《法制与社会》2011,(14):163-164
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基本措施是依托在其主要生息繁衍地和分布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来实现的。已实施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本文从法制角度考察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上的不足并提出对策,以便更好的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环境犯罪是现在刑法研究的新领域,环境犯罪有着至害间接性,发现模糊性以及证明困难性。而与之对应的环境刑法也存在着规范不具体性,构成要件不确定性以及处罚力度不匹配性。在环境刑法中我们可以将环境犯罪分为污染环境犯罪(吸入式)与破坏资源犯罪(取出式)两种。其中破坏资源犯罪又可以分为破坏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立法背景,各种环境与资源犯罪的罪名及其犯罪构成,并探讨了刑法关于环境与资源犯罪的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变得严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仅会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威胁,还会对相关生物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法律的手段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我国在1997年的新刑法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章节中新规定了一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环境犯罪行为。但和国外环境犯罪立法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文章在阐述几起环境犯罪案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现状,为如何改善环境犯罪立法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8.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改善自然环境,控制疫病传播.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别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丰富,日照充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霍山县则地处大别山腹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01%。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拥有连香树、银鹊树、  相似文献   

9.
肖志红  王攀 《江淮法治》2014,(11):47-48
正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所在,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做为一个农业环保工作者,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是农业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受经济利益趋使,乱采、乱挖野生植物,电捕、偷毒野生水生动物现象时有发  相似文献   

10.
李峰 《政府法制》2012,(4):42-42
2011年,山西省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2691起,共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50余万元。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环境保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在最近数十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较为集中地反映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民众对于相对弱势的动物的仁慈和关怀。英国动物保护法在其创制和实施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亦不乏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华南虎照事件”水落石出,陕西镇坪县农民周正龙因用老虎画拍摄假虎照,涉嫌诈骗犯罪,已被提请检察机关批捕。同时,“照片事件”涉及的13名相关人员受处理: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孙承骞被免职,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被撤职。(《新华网》6月29日)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环境法学研究中,对林业法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等几个方面,还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这与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近年来,环境法学界开始了构建林业法和林业法学体系的努力。①中国法学会环境法学研究会将2004年的年会主题定为“林业、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说明林业法已经成为环境法学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不揣浅陋,就林业法的学科定位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以期引起进一步的关注和讨论。一、关于“林业法”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而日益凸现的,环境刑法的发展路程并不漫长。1979年刑法是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一次初步尝试,79刑法中,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是散见于各个章节的。1997年刑法修订,与79刑法相比,97刑法扩大了保护范围,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以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形  相似文献   

15.
论新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1979年刑法进行了修订,其中,增加了破坏国有资产的犯罪.为加强保护国有资产提供了法律依据.新刑法明确规定了破坏国有资产犯罪的罪名和法定刑,对于正确、及时处理有关破坏国有资产的犯罪,实现刑法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物质基础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素英 《时代法学》2004,2(5):78-81
1997年 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增设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 ,这无疑是我国刑法史上一件大事 ,开创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局面 ,加强了对犯罪的惩罚力度 ,标志着我国环境刑事立法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但是 ,从刑法修订到目前 ,经过几年的司法实践 ,刑法中关于污染环境犯罪的规定日益凸现出其不足和缺陷。突出表现在罪的形态、犯罪结果以及法定刑上的缺陷。因此建议 :把污染环境犯罪所表现的罪的形态统一规定为危险犯 ;统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内容的标准 ;统一法定刑的标准 ;增加资格刑的处罚 ,以协调和加大对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 ,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构成特征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永升 《现代法学》2005,27(2):131-138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是新《刑法》增设的一类犯罪。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资源保护的管理制度。其客观方面不仅包括举动犯、结果犯, 而且还应当包括危险犯这一新的犯罪形态。就因果关系而言,笔者不赞成对本类犯罪的认定采取有罪推定的方法,而赞成采取国外的“流行病学”的证明方法,即“根据流行病学的方法去认识某种物质所造成的某种危害的必然性,再加上动物实验数据,并备有其他必然性的补充资料,就可以充分断定因果关系了”。关于本类犯罪的主体,笔者认为国家也可以成为国际环境犯罪的主体。在主观罪过方面,笔者不主张在我国对于此类犯罪引进无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18.
《江淮法治》2008,(18):64-64
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城合肥市面南,景区森林茂密,山水相映,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合肥市的天然后花园。紫蓬山1992年7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8年9月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区名胜区。近年来紫篷山围绕“淮军故里,福地名山,健身王国,生态家国”的规则定位进行了有序的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9.
4月25日上午,记者徒步前往位于乌鲁木齐西山标准件厂附近的白湖。去往白湖的路上,立了很多警示保护鸟类的牌子。河边的芦苇里不时传出阵阵鸟鸣,仔细看去,有8只水鸟在湖中觅食。两条原先可以通车的小道被挖断了,汽车无法通过。道路断口处,张贴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4月20日发出的倡议书。  相似文献   

20.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犯罪为法定犯。但由于行政法、刑法以及司法解释关于野生动物犯罪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冲突,特别是在动物保护等级、保护对象、升档标准等方面,导致司法实践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众多困难。而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动物犯罪案件司法鉴定、主观明知、违法性认识、证明标准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