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美国当警察可谓一件既麻烦又辛苦的事情。美国的《刑事诉讼法》就像是一部"警察约束法",它不厌其烦地规定了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查、逮捕、盘问、窃听等涉及介入公民人身权、隐私权及财产权的法律程序中应当遵循的程序和规定。因此,警察稍不留神就会涉及非法侵害公民权利。美国的《刑事诉讼法》之所以如此设计,主要原因在于该法主要起源于美国的《宪法》,而《宪法》是一部人权保护法,因此,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的《刑事诉讼法》更像是一部处处限制警察、保护人权的法律了。  相似文献   

2.
迁徙自由及其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迁徙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应当享有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它不仅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所确认,也为国际人权公约所确认。我国现行宪法却没有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重新确认公民的这项基本权利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了保障迁徙自由在我国的真正实现,必须对其实现条件和保障制度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项公民权利。"政府"自古以来就是权力的代名词,法治政府是严格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运行及其行为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公民知情权与法治政府的内在联系其实也就是公民知情权与政府权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们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一行4人在钱伟副局长的带领下,去美国培训考察,耳闻目睹了美国警察的现状,特别是参观访问了美国康涅迪克州警察总署,受到了副总监特斯卡和刑事科学所所长李昌钰博士的热情接待,对美国警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多极管理互不隶属美国实行的是国家警察与地方警察并存的双重警察体制,据1992年统计,在全国的13032个警察部门中共有544309名警察和205521名文职人员,其中男性占91%,女性占9%,文职人员占执法人员的27%。平均每1000名美国公民拥有2.3个专职警务人员。从地域上看,公民人均警务人员最多的是南部各州,平均1000人拥有2.5名。美国各个州的法律、法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州不同城市,法律法规也不  相似文献   

5.
刘小九 《法制与社会》2012,(34):164-165
2012年6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这是我国第二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并在第二部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中,指出将对公民人身权利、被羁押人的权利等进行更好的保障。尽管我国法律也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安全进行保障,但是现实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侵犯公民人身自由与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6.
法制信息     
九部委将介入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事件近些年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处于弱势的女性们被施暴后大多选择忍气吞声或求助于妇联组织以劝解的方式介入,而不曾想到警察也能强力介入成为她们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批评美国警察过度执法
  5月1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工作组对美国人权状况进行国别审查。在会上发言的122个国家的代表对美国政府在人权领域存在的酷刑、关塔那摩监狱等诸多问题提出批评,对美国包括种族歧视在内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人权问题表示关切,就消除频繁发生的对非洲裔和其他少数族裔过度执法现象、情报机构滥用酷刑情况、避免侵犯本国及他国公民隐私权、尊重土著人和少数族裔权益以及尽快批准《儿童权利公约》等向美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权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权利,应当在人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上分别之,在自然属性上它是事实权利,在社会性上它才是道德权利。作为人权概念基础的问题是政府对待其公民的道德态度问题,把政府对待人权的方式表达为人权对政府义务上的束缚与限制,人类对人权的渴求和理想转化为政府具体的道德义务行动,这有利于推动人权的现实化和可操作性。从人权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上来评价,人权对主体的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权利信仰价值与促进民主宪政的成长价值。  相似文献   

9.
刑事搜查是警察为查获犯罪嫌疑人、收集犯罪证据而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力:警察的搜查权直接涉及到封公民人身和财产权益的限制和剥夺,如何封其进行有效的规制历来就是一个事关人权保护的问题。为了预防和制约警察的不正当搜查行为,各法治国家都建立了严格的刑事搜查制度,明确规定刑事搜查的理由和条件是其预防措施之一,也是事後审查搜查行为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据。英美法强调搜查的合理根据,大陆法系和我国台湾刑事诉讼法则详细规定了搜查必须遵守的程序要件,这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当前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警执法权益受到冲击和侵害的现象日益突显,其危害性不容忽视。警察是执法者,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依法办事是警察的天职,但同时也是应当受到保护的特殊群体。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根据其现状、危害性和根源,认真研究如何建立健全民警执法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08,(5):5-5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国家中的公民个人依据宪法规定所应当具备的最低限度的权利。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首要功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近代各国宪法,都将对宪法权利的保护视为人权保护的中心。国家和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国家机关应履行宪法权利保障职责,否则,宪法上的权利规定得再好也等于零。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我国国内法上的人权保护体系时,应当学会从宪法角度来思考权利。  相似文献   

12.
贺群 《法制与社会》2014,(13):274-275
在关于民事案件的诉讼过程中,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应当享有最基本权利,比如人权。本世纪以来,在各国,人权普遍受到尊重,我国的人权也日益进步,从而诞生出"以人为本"这一理想,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世界上不管任何主义、政策、法律以及制度,都是因为人而存在,也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呢,与全体公民人权有关的法律应该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所谓的重视,不应只体现在实体法方面,在程序法领域中,也应该重视对人权的保障,通过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各种权利与义务来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3.
马念珍 《政法学刊》2007,24(3):73-76
警察有效地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常呈现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我们强调警察工作能在人权保护上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的人又认为,尊重人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时与执法相对立,甚至简单地认为执法就是对罪犯开展的战争。因而民警这一职业群体对警察权、人权以及两者关系的意识状态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民警职业群体的警察意识与人权意识的研究,期望能较为客观地呈现警察权意识教育以及重人权保护教育的现状,并对其的改进和完善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行政立法应当以保障和不侵犯人权来证成自己道义上的正当性。为了保障人权,必须对行政立法的权限和目标进行控制。行政立法不得限制基本人权,对非基本人权的限制也要程度适当。行政立法限制公民的权利、增加公民的义务必须有法律的授权。行政立法必须制约行政权力、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在行政许可的设定上必须贯彻法律保留原则,劳动教养制度应当废除。  相似文献   

15.
近年采,监管场所非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呆在看守所的都是未决犯,在其最后的罪名尚未确立,而出现意外伤害或者死亡,他们的人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与我国的法治文明进程是相违背的,同时也反映出监管机关和检察机关存在监管不力与监管不到位、执法人员的执法问题等等.目前我国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宪法,标志着我国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法治文明程度的又一大进步.被监管人虽然是具有一定特殊身份的公民,其个人尊严和权利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保护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是我国人权保护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我国监所管理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就监所被监管人的人权保障的检察监督做相关浅析.  相似文献   

16.
与罗马 -日耳曼法系相比 ,普通法系更注重程序公正。马菩诉俄亥俄州、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泰瑞诉俄亥俄州是 1 96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有关警察执法的三大案例 ,它们分别确立的排除规则、米兰达警告、滞留与搜拍的权限对美国警察执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促进了美国警察制度的改革 ,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相似文献   

17.
论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奎 《现代法学》2016,(4):121-132
2012年"人权入法"是我国人权保护工作的又一里程碑。但当前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界和刑事司法界均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将刑事法律当成"被追诉人的大宪章",过于强调保护被追诉人的人权,有的甚至提出了"宁可错放,也不错判"的主张。这种观点不但与"三大人权公约"冲突、自身存在逻辑矛盾,而且有碍司法公正。事实上,无论是从犯罪的本质、刑罚的根据、刑法的调整对象看,还是从"两法"的目的与任务看,刑事司法中保护的都应当是包括被害人、被追诉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人权。保护方式有三种:通过打击犯罪、消除犯罪对全体公民人权的威胁来直接保护;通过限制刑罚权,防止其对犯罪人人权的过度侵害来间接保护;通过限制刑罚权,防止其对无辜者的侵害来间接保护。将刑事司法的目的与任务定位为保护全体公民人权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生命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是首要的人权。地方政府"禁讨区"的划定与设置阻断了乞讨者获得帮助的主要来源,导致的结果就是乞讨者的生命权受到威胁,政府所设置的"禁讨区"涉嫌违宪。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生命权制度,应当修正宪法,将公民生命权的保护明文写进宪法。为了实现对生命权的有效保护,我国需要建立起有效的针对包括公民生命权等基本权利在内的宪法救济制度,设置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明确宪法监督机构的审查范围及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权宪法保护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纪宏 《法学家》2003,(3):45-54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这项权利作为宪法权利应当获得什么样性质的宪法保护却是被我国宪法学理论研究长期忽视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受到宪法保护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立法机关在法律中有义务规定政府在公民受教育权实现方面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保障责任,而在政府无法承担有效保障责任的领域,公民应当享有充分的受教育的自由.在受教育权上确立政府的最低限度的保障责任目的就是为了使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具有对抗政府权力的功能,可以建立宪法权利至上的法治观念.作者指出,当前,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关键是要求政府必须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供完全和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迁徙自由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近代民主宪政条件下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本文认为在我国恢复迁徙自由对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履行国际承诺具有重要意义,现行宪法应当恢复确认迁徙自由,并根据我国国情逐步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规范公民的迁徙行为,保障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