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葛少虎 《法制与社会》2013,(23):158+162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人们的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和自由,网络问政则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福音。但在网络问政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伪舆情"的干扰、网络问政活动的"空壳化"、网络民意的"被代表"以及网络"广场政治"的正负效应。这些问题影响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政府执政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2.
《政府法制》2011,(32):11-11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问政正在逐步变为各级党政机构和政府官员治国理政的一种常态,也成为政府获取民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使网络问政规范化、制度化,使之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变成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在这个方面,至少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社会》2012,(8):12-14
微博问政的发展是官民沟通的一种新方式,它要求政府工作方式实现一次重大转变,要求从等事情向主动找事情、解决事情转变,这也是在网络化环境下对新的执政方式的有益探索。有必要利用微博问政的契机,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化的水平,提高网络化时代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在新的形势下以新思维解决新问题。我国微博用户已达2亿,年增长高达208.9%,这使得"微博问政"成为网络问政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仅在新浪微博开通并认证的官员实名微博有1300多个,代表政府机构的微博有2000余家。  相似文献   

4.
◆网络问政渐成风尚 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比2008年增长20.8%,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强势,微博问政已经成为民众表达心声、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很多政府机构在网上开通政务微博,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集民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亲切地称之为政府"围脖"。各级人大作为权力和民意机关,更应该集优推新,率先垂范,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促进民主发展,积极加入织"围脖"的大军中,努力开创人大"微博问政"的新风尚。为畅通社情民意架设"新桥梁"。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公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部分省、市、区的党政“一把手”网络听民意已成为一种政治现象。上海市长韩正、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地方要员脱口而出的“潜水”、“打好铁”、“织围脖”、“拍大砖”等时尚的网络用语,让广大网民倍感亲切。时下,网民参政和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一个市委书记的实名信箱,扩容升级为各级党政领导的"公仆信箱",其网络问政形成传送、办理、监督、回馈一系列机制,并随时接受网友"拍砖"--在广东省河源市,民意表达和诉求的流畅前所未有.而河源市市委书记陈建华,也因"华哥信箱"闻名网络,同在网络世界中对网友的热情一样,现实中的陈建华总是面带微笑和兴致勃勃.他在微博中对自己的行踪和思想展露无遗,网友可以任意"拍砖".  相似文献   

8.
吴素青 《中国监察》2011,(20):33-33
2008年8月,广东省惠州市依托互联网技术,启动网络问政,建立了全方位、全天候、多媒体、多层次收集民意,接受问题,呈报呈批,跟踪督办,及时反馈,网友评价等“六位一体”的网络问政平台。截至2011年6月,共解决各类民生热点问题6.9万个,办结率达94.2%。  相似文献   

9.
如何与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研究问题?如何更好地汇聚民意民智、推动改进人大工作、发挥代表作用?石泉县人大大胆创新地方人大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代表电视网络问政、代表专业课题组活动、代表坐班接待联系群众等工作机制,不增强监督成效,架起了民情沟通"立交桥"。  相似文献   

10.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回应新技术、新事物带来的挑战,微博问政的兴起及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考察微博问政的实例,可以将其分为七大类型。微博问政更新了公众参与的话语体系,体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但也存有很多缺陷。微博问政逐渐成为法治发展在官方路径和民间路径之外的第三种路径,但其促进法治发展的进程中却存在很多困境。规范化微博问政不仅能够表征民主,也能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实现控制公权力的目标,成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网络时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李威 《行政与法》2012,(2):15-18
近几年来,网络问政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它使得政府与民众的信息交流更加透明顺畅,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作为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生事物,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网络问政在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已经开始运用,但是其发展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网络法律缺失,问政缺乏保障;网络监督缺位,问政信息不安全;网络社会虚拟,问政者身份识别缺失;网络舆情泛滥,问政信息真假难辨等。为此,必须找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从而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政治舆论生态中,政务微博是一个第一次跨越阶层和地域的公共领域。其向导国民、监督政府、批判、立法的价值理念,对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政治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治理改善起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和官员运用政务微博,只有在心态、语言、行动、观念等方面遵循必要的原则,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政府治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媒下公共治理的危机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公共治理日益显现在大众的视域内。网络传媒的任意性、霸权性和非理性会导致公共治理失序、失范和失真,对我国政府形象和执政理念形成强烈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加强网络传媒与公共治理者的互动和交流,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网,规范和引导网络话语,以期更好地化解网络传媒力量日益强大背景下我国公共治理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吕静 《行政与法》2014,(12):13-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政治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强,政治经济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需求,促进中国政治和政治经济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看到政治经济化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厘清行政服务中心的本质属性、理论依据和发展演进历程是推动行政服务中心规范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行政服务中心的概念界定入手诠释了其本质属性,从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三个视角探讨了行政服务中心的理论依据,从顶层设计、调试运行和增质提效三个阶段梳理了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演进的基本路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行政服务中心未来发展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试论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一种新方式,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因此,探索在网络参与环境下如何趋利避害,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民主并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政府决策为研究对象,以网络参与为研究视角,通过案例实证分析,探讨了网络参与和政府决策之间从冲突走向协商的可能性和途径,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词,在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和中国各级政府文件中经常出现,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社会热词之一。同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和努力建设的社会管理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词的内涵,人们却存在着相互差别很大的理解。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术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进行研究探讨时的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必然影响到对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从而影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的建设效果。在总结、评述目前各种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词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词的定义,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在社会公众参与下,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协调行动,运用各种合法有效措施防治严重治安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活动的一项社会管理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加快,法治政府的功能日渐凸显,表现为限权与护权相统一的政治整合,为生态文明提供绿色公共产品,追求民本至上的价值理念,实现政府和谐的运行目标,法治政府的功能应该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和效率的保障,等等。为此,必须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政府建设路径,从观念、制度、实践等多层面有效的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9.
法学教育与法制背景之间息息相关。台湾近一百多年来,历经清朝、日治、民国三次不同政权更迭。1980年,台湾解除戒严统治、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后,政治趋于自由化、民主化,执政当局对于高等教育管制渐趋松绑,法律系所遂伴随大学数量上升亦呈现高速发展之盛况。但是,整体而言,台湾除法律人以外,社会法治化程度可谓不高。1990年以后,法律系、所虽然逐年增加,但因政策因素导致法律人予人之图像即为法曹,政府及社会大众似乎认为“法律知识乃法律人之事”。本文因此尝试提出台湾法学教育未来可能方向,以供参考、研议。  相似文献   

20.
洗钱罪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舜岐 《河北法学》2004,22(4):70-72
洗钱犯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网络化的发展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国际公害,反洗钱必须提上重要改革日程。我国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加遏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