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明治宪法框架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从传统的权力一元政治体制模式分离出来;随着政治制度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选举权意识开始在日本国民中萌芽并获得发展,甚至对日本传统的"法律文化基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突变"。然而,制度的迅速推行并没有从整体上带来日本法律意识的本质改变,国民大众对法律理解与接受的滞后仍与制度的迅速推行不相匹配,国民的近代式权利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近代西方式权利意识并没有成为支撑日本政治社会的核心理念。由于大众缺乏宪法意识,明治宪法体制最终为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并将日本带向战争和崩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现代史不到两百年的历史舞台上,鸦片战争和改革开放掀起两次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滔天巨浪,而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国古代法律,境遇很大不同,前次被闯进来的外国人称为"野蛮的法律",后一次人们津津有味的反刍这些古代青天断案的故事。中国古代法律儒学化,以"伦理法"著称,要使我国法治现代化走上正确的轨道,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伦理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在社会大众层面培育起一种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伦理、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与亚洲立宪主义的产生———以明治宪法制定过程的文化分析为中心韩大元一、序论立宪主义是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概念,立宪主义历史尽管最早始于西方社会,但它并不是西方文明的独占品,不同文化背景与传统孕育具有浓厚民族风格,体现民族精神的立宪主义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殉情为谁     
贾国勇 《检察风云》2005,(11):24-31
殉情,是一种复杂的爱情体验。殉情者,都有过最浪漫的爱情,有过最激情的岁月。他们的爱情很真挚,同时又很偏执;他们的爱情很甜蜜,同时也很痛苦……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殉”是这样解释的——因为维护某种事情或追求某种理想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殉情"则是因恋爱受阻而自杀。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为情感所困而自杀者,都是殉情的实践者,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情感,当情感受到挫折,爱情的鲜花枯萎的时候,悲情的冲击让他们痛不欲生,殉情成了他们解脱苦恼的唯一途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殉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殉情的幽魂也一直在中…  相似文献   

5.
"海派"一词虽然在学术上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作为一种文化、一种风格、一种气息、一种精神是客观存在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选择了上海这座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大都会城市成为中国律师的诞生地和全国律师业发展的重镇。在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的30余年里,上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宪法文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明治时期的宪法文化;战后日本的宪法文化;当代日本的宪法文化。日本作为一个宪政国家,在其宪法文化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的鲜明特性:宪法文化中的移植性;宪法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宪法文化中的多种文化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7.
一传统学说:行政法即国内公法论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极力推崇西欧文化,大量摄取先进诸国的先进文化,借鉴法、英、德等国的法律制度,创立了近代日本法制。近代日本行政法就是在借鉴德国行政法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明治宪法时代最标准的行政法教科书是美浓部达吉...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宿命。自觉、理性、积极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把握自身命运的必由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有整个人类社会都能认知、接受、奉行和维护的思想观念基础,这就是“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它实际上是整个人类,包括所有民族和国家都能认知和接受的“人类文明最大公约数”。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次次证明,一个和平持久的人类共同体,只能通过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沟通、共识和合作才能实现,仅仅依靠力量形成的共同体不可能长久持续。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尤其是东西方文化,要相互尊重、彼此融合,从而实现多元共生。具有四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恰恰具有这方面的根性与基因,而且孕育了可以为整个人类接受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未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如果能够实现东西方文化价值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有了最基本的思想和观念基础,这将是人类的共同福祉,它必然带来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  相似文献   

9.
"贵和"观念与武士道精神、战后的象征天皇制以及"派阀政治"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文化特质,其内在冲突深深植根于日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风土人情之中."贵和"观念与武士道精神的内在冲突反映了和平主义、民族主义及军国主义等政治意识之间的矛盾;而战后的象征天皇制则承担了日本政治社会化功能,是保守主义政治文化中皇民意识和公民意识纠结与冲突的政治体制根源;作为当代日本政治文化典型特质的"派阀政治",既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渊源和社会心理基础.这些政治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基础的内在矛盾与冲突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日本的政治决策,表现为"脱亚"与"入亚"的政策摇摆及其国家定位与民族身份构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郭浩 《中国审判》2013,(10):58-59
<正>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法家认为游侠的存在是扰乱社会治安、妨害社会管理的不安定因素。但另一方面,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却不吝笔墨描写了大量的侠义行为。自古至今,侠文化从未断绝。对影片《太极侠》,我的第一眼就落在"侠"上。从蜘蛛侠、蝙蝠侠、绿箭侠、神奇四侠等西方的侠到东方的太极侠,不知道第一位把Man翻译成侠的人是谁,至少是我等一字之师。这个"侠"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点。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敬佩"侠之大者,为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律例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对日本立法尤其是藩法有着重要影响。维新之后的明治 初期刑法全面移植了明清律例,不过很快就渐行渐远,到明治十三年,则完全移植了西方法。其中的原 因,在于文化、法律和政治上,幕末和明治初年的日本与中国趋于“同质”,但是随着全球的近代化发展 和中国的衰弱,“同质”转向“异质”,最终导致日本脱离中华法系。这番遭际也能给现代中国法制建设 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法律同痛苦聚焦在了一起"。边沁提出,最不道德的行为就是带来最大痛苦的行为。动物能够感受苦乐,因此在判断人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换言之,如果以一种导致痛苦、难受和死亡的方式来对待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法国路桐酒堡自十七世纪创建以来,首次采用了中国书法大师张切易先生的作品做为酒标,使中国的传统国粹艺术与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完美的结合,促使了东西方文化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几个主要大洲的国家现在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尽管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特点有所不同,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免作为这种发展进程最显著结果之一的犯罪增长。随着现代化开始,这些原来犯罪率很低的各种各样的国家突然受到了惊人的犯罪增长的痛苦折磨,犯罪已成为城市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本身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自2007年初以来,大大小小的报刊、媒体均在陆续报道我国底层性工作者令人堪忧的生存安全状况。各地针对"小姐"的暴力犯罪事件几乎以每周1-2次的频率发生,这些同样是国家公民却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边缘人,他们所应享有的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最基本的人权为何不能得到国家的保障?本文认为,我国现存的刑法文化是致使底层性工作者人权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中通过论述我国刑法文化之现状,以期寻找出保障底层性工作者人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影响,各人对法的理解有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多法律制度中很好的体现出来,社会是法和群众的媒介,法是生疏的,但社会是为他们所熟知的,有了社会这个"中间人",法和群众就会亲近起来,从而意识到原来一直让他们不解的事,因此从法中解释社会,在社会中发展法,正是适合我国的文化和传统。本文以调解制度为例分析了社会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文明产生尖锐的对立,这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最突出、最紧迫、最致命的问题。这与商品经济社会的特征密不可分,而文化与文明对抗的当代表现就是文化矛盾。  相似文献   

18.
浅草-沉钟社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文化抉择的.与上一代激进反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从中西文化调和的理念出发,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兼收并蓄的理性态度.这既与其曾经接受过的传统教育有关,也与因年龄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心理有关.这一文化态度,使他们在建构其以个性主义价值观和人道主义伦理观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时,能自觉汲取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从而在观念层面上实现自己所提倡的"输贩欧西文化"与"复兴和光大""中土文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影响,各人对法的理解有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多法律制度中很好的体现出来,社会是法和群众的媒介,法是生疏的,但社会是为他们所熟知的,有了社会这个"中间人",法和群众就会亲近起来,从而意识到原来一直让他们不解的事,因此从法中解释社会,在社会中发展法,正是适合我国的文化和传统.本文以调解制度为例分析了社会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开明派文人与佛学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他们通过对佛教人生观念、道德观念的吸收和改造,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一方面以超脱的姿态去抵拒无常的侵袭,抚慰心灵的创痛;另一方面在对病态社会的批判和"童心"的赞美中着力于人性的守护,并以对人生的慈悲胸怀贯穿自己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