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和谐校园建设与多元化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校,正确处理高校内各种矛盾纠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主体,其权利意识日趋增强,其权利保护也日趋重要和紧迫。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动物"权利主体论"质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健  沈展昌 《河北法学》2004,22(1):136-140
动物的权利主体地位论使传统的法学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动物的道德关怀并不能必然导致动物成为权利主体。从立法目的、法律关系、法律逻辑的角度分析,这一论断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齐全 《法学杂志》2004,25(2):41-42
只有树立尊重大学生权利意识,依法规范学校教育和管理行为,建立大学生权利的程序保护制度,完善大学生权利的救济制度,才能最终达到保护大学生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浅析高校大学生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也逐渐增强,作为一支特殊的群体——高校大学生,其权利的界定显得尤为特别。文中主要结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实际国情,探讨当代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井然 《法制与社会》2010,(8):214-214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这对高校辅导员提高法律素养,开展工作的法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成为了学生工作的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具备必要的法律素养,并通过自身学习和创新管理体制等途径将法治校园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针对我国大学生权利意识淡薄,合法权利屡受不法侵犯,维权意识缺乏等现状,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列举出在校大学生重要权利常被侵犯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权利意识,为增强大学生权利意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庞宇 《法制与社会》2011,(4):216-217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针对我国大学生权利意识淡薄,合法权利屡受不法侵犯,维权意识缺乏等现状,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列举出在校大学生重要权利常被侵犯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权利意识,为增强大学生权利意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语)。我们应当为世界法学论坛推出许许多多的、人所公认的、第一流的法学家。(本文法学家系泛指从事法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因此,研究法学家之成为法学家的主体意识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不仅如此,法学家是法学学科的中流砥柱。法学的发展离不开法学家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技术创新主体问题上,我国存在把高校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或"官"产学研等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误区,漠视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应当准确定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使我国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强化企业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意识,强化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高校、独立研究机构要积极寻求与企业联姻。  相似文献   

10.
姜莉 《河北法学》2007,25(8):122-125
商主体,作为概念,是我国商法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作为经济实体,是我国经济活动中主要的参与者和被管理对象.但是,在目前的商法学的权威教材中,不仅对商主体概念内涵的揭示是含混、相互矛盾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对商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也缺乏认真研究,从而导致理论学习和阐述上的混乱.虽然,统一的定义,在科学研究中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对科学研究没有益处,但应该承认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商法学理论的发展和商法学理论对我国商事立法和经济管理活动的贡献程度.通过介绍、分析,比较我国商法学理论界对商主体、商人、企业和民事主体的概念的不同观点,并结合世界主要商法典的相关规定以及相关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对商法学中商主体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区分的认识,并最终归纳出商主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论经济法主体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法律部门的主体制度是基于部门法独立的调整对象、调整任务而以独特的视角建立起来的 ,同一社会实体或个人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 ,从而成为各部门法的主体。据此 ,经济法主体可表述为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类。  相似文献   

12.
Interventions in public health crises inevitably give rise to concerns about how the balance between rights concern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curity might be handled. During the SARS global health crisis, different jurisdictions struggled simultaneously with similar public health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previously unknown and deadly disease. Yet instead of a convergence of strategies, different jurisdictions responded with measure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use of quarantine, that revealed a pattern of divergence about how to strike the balance between rights concerns and health security. The origins of this article stem from the realization that Toronto's use of quarantine was far more extensive than that of either Hong Kong or Shanghai, two jurisdictions with historically weak records regarding respect for fundament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Perspectives on the balancing of individual right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curity are treated here as expressions of legal consciousness. Instead of assuming a uniform legal consciousness in Toronto, Shanghai, or Hong Kong, this article presents legal consciousness as varied among groups of individuals differently situated in the crisis. The promise of this differentiated approach to legal consciousness is that it facilitates both drawing contrasts between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ly situated groups within the same city and noting commonalities between similarly situated groups in other citie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ree distinct perspectives on rights and quarantine in each city—those of senior public health officials, frontline hospital workers, and contacts of SARS patients—the competing legal meanings and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tensions between community health security and individual rights during the SARS crisis are identified in a way that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 uses of quarantine.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dopts a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in England and Wales.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rights, legality and proportionality, it argues that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must rest on a divisible conception of liberty. Such a conception must distinguish clearly between the liberty lost, and the rights restricted, by the imposition of the custodial sentence as opposed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isons (the key distinction). In order for this to be achieved, the conception of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must also establish the purpose or purposes of the custodial sanction as distinct from the purpose of prison administration.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German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mmon law concept of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is unstable. Vacillating between a divisible and indivisible conception of the prisoner's liberty, the English conception of the prisoner's legal status lacks a foundation firm enough to satisfy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rights, legality and proportionality.  相似文献   

14.
单忠献 《行政与法》2005,(3):51-52,55
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客观上要求高校环境下接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成为法律主流文化的承载者。法律文化的社会化是目前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成员所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为此,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文化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文化素养,使法治社会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最终养成其法律理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高等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各高校极为关注并积极探索的一个新问题。建立契约式管理模式,以确保学校和学生双方权益需要为目的,界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行为中的第三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已经不再限于直接相对人,而有可能影响到直接相对人以外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行为中的第三人,是指行政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以外的、其权利和义务受到行政行为影响的社会主体,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主体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情形有多种形式。维护行政行为中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方式也有多种。对行政行为中的第三人的研究,尤其是对行政行为中第三人的概念和范围、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和权益维护的方式等问题的研究,对立法、执法以及司法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跃军 《行政与法》2005,(7):75-75,7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得高等学校在处理学生管理工作方面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就毕业生因欠学费而被学校扣发毕业证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做法是否合理,是否合法都需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认真地去思考,去研究,为其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保障高等学校和高校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8.
党存红  许佩宁 《行政与法》2012,(12):113-117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法律规范体系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调整高校与学生之间关系所涉及的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学生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学生权利的救济等方面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本文通过解读并分析其主要内容,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法律规范体系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立法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有利于保障高校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19.
梁平  陈奎 《河北法学》2007,25(8):59-63
1999年6月,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出台,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这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激增,而在短期内,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就业弱势地位会愈加明显.大学生就业困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是今后的一项重大课题.2006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并征求意见,此举无疑为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保障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基于大学生就业中缺乏法律保障之背景,探讨大学生就业的劳动合同法保护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法权意义上的生态人格是指环境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的主体所具有的维护环境权益的尊严、价值取向和品格。这种人格的取向体现了对环境法的价值认同与对环境权的尊重;这种人格的确立不仅是我国环境保护法治社会形成的基础,更是实现公民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这种人格的培育必须通过实行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环境立法,制定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绿色司法,加强环境法律教育,培养生态保护法律意识等路径来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