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诉讼过程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明 《法学评论》2007,25(6):51-57
诉讼过程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为目标,但对于诉讼过程的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却难免发生冲突。导致这种评价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主体所持的评价标准与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同。这种评价的冲突会产生削弱司法权威的消极作用。实现诉讼行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需要协调对于诉讼过程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法律评价活动作为社会主体把握法律的意义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其在实践中的展开也即是法律评价的实践形态,因社会主体评价目的的差异和所选择的评价标准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评价主体的特点及其评价活动的实践式样的差异,可以把法律评价的实践形态区分为社会个体的法律议论与法律态度、社会群体的法律舆论、理性化的法学思潮或法律理论以及权威机构  相似文献   

3.
立法社会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论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而论,立法是专门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创制法律规范的活动。但这是一种标本的看法。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看,立法是法律规范从社会中形成的过程,是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内蕴的社会关系的应有模式和主体权利要求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立法过程中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应有和现有的矛盾。立法的价值评价问题,包含立法评价的对象和标准。前者涵盖对立法主体、立法过程和法律规范的评价;后者乃评价的尺度,是价值标准和实证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法律评价的重新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竹胜 《法学论坛》2002,17(4):24-27
价值法学对法律评价概念的解释存在理论上的局限 ,难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本文从科学认识论出发 ,把法律评价界定为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事实、价值、审美判断三位一体的认识活动 ,并揭示了法律评价的主体性、主观性、法律性、现实性以及主体广泛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杜国强 《河北法学》2015,33(4):43-52
政府管制是政府预防社会冲突与治理公共问题的基本手段,也存在失灵的可能,需要进行事后的积极评价.《行政许可法》为此项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提供了契机,但是法律规定过于粗疏,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差异.为实现管制影响评价制度的规范化,有必要在主体、内容、程序与法律责任方面进行检视,并建立相关外围制度.  相似文献   

6.
虽然法律不调整思想,但法律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世界产生非调整性影响、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和结构性影响。法律通过对价值认识、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活动的深刻影响,规定了人们的思想内容、思想方式和思想决策,进而制约了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动意识。集中体现社会价值认知的法律概念体系能够影响社会主体的思想知识和思想认识,集中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法律原则能够影响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系统表达国家价值选择意志的法律规则体系能够影响社会主体的思想动机和思想决策,因此,法律系统能够影响法律思维模式的培育、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和主流法律意识形态支配地位的确立。我们应该通过法律知识的社会化影响社会主体的思想认识,通过法律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影响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通过法律思维方式的社会化影响社会主体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7.
研究法律主体不用考虑主体。法律主体与法律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是法律的规定,不能互相解释。法律主体是法律的规定,但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法律主体不易按部门法划分,应该统一,只划分为人和法人两种。  相似文献   

8.
王牧 《法学研究》2007,(2):3-20
犯罪属价值事实,是具体主体评价的对象,因此不存在犯罪的一般概念。由犯罪概念的主体性决定,研究犯罪概念问题,首先要明确犯罪概念的论域,不能把法律论域的犯罪概念与社会论域的犯罪概念相混淆。社会危害性是社会论域犯罪概念的本质,法律论域犯罪概念的本质则是法益危害性;观察和讨论法律论域的犯罪概念,应当在法律论域里,以本论域的理论原则和逻辑进行;如果不分法律论域还是社会论域,混在一起进行讨论,必然出现混乱。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法律作出的改良、社会利益的需要,更是一种构建在"非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全新的法理念。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动物法律主体地位进行研究,通过对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可行性、必要性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论证,寻求保护动物权利的最佳方案,力图为确立动物法律主体地位解除精神枷锁,扫清观念障碍。从而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益衡平是法律监督主权在民的本质要求,是法律监督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监督应当注重利益衡平原则。在具体的法律监督过程中,应当注重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注重民生、公共利益与一般利益之间的分配平衡;注重人之生命、健康、精神权益与财产性权益之间的衡平调整;注重在普通罪过与恶意破坏公序良俗之间的制裁平衡。法律监督的利益衡平原则还具有加强对弱者的倾向保护,优化配置社会资源,解决利益矛盾冲突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价值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事实”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考查和分析,强调指出“事实”是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从而为“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基本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联系法新闻实际,指出法新闻工作者要在尊重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尊重法律“事实”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米健 《中国法学》2012,(2):5-19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是一个人类交往史。在所有人类交往活动中,法律文化的交往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清末百余年来中国法律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社会法律文化交往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明意义的典型示范。但是,在中国法学界,许多问题的认识和讨论长期处于无意识的无我状态,即文化主体意识缺失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现代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学家们,至今尚未能完全自觉地作为一个文化交往主体进入人类法律文化交往。世界法律发展史上,不同法律文化的交往不外乎通过借鉴、继受、移植、整合和融合等五种形态得以实现。这种法律文化交往的实质是实然与应然、地方性与普遍性的关联与转换,是一个地方性向普遍性发展、普遍性由地方性构成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没有文化主体意识,就难有文化主体地位,就难以正确认识和解释法律文化交往的各种形态及其一般规律,于是也难以自觉主动地参与文化交往活动。其结果,必然是更难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律程序中的仪式及意义──伯尔曼《法律与宗教》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程序中的仪式及意义──伯尔曼《法律与宗教》评析陈金钊现代法律的程序一般被界定为按一定顺序、方式和步骤来作出决定的过程。一方面它包合法律决定成立的前提,并保留着主观评价的客观评价过程;另一方面则通过意见疏通以加强理性思考,扩大法律主体的选择范围,并...  相似文献   

14.
法律推理是理性的过程,具体而言是一种实践理性.法律实践是一种“言说”的实践,特别是在司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言说”这种会话模式.法律推理的过程就是在法律会话实践中选择最适合结论的过程,它包括一定法律行为正当化的论证和相对于一定目的的最佳手段的确定.法律会话推理①正是从多主体“言说”角度寻找正当性的法律推理方法,是一种“言说着”的理性,其以话语为媒介,以法律当事人之间的会话沟通为方式,通过各方对话语意图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行为方法,从而对推理结论进行正当性论证,这里的正当性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因而具有主体间的可接受性和社会层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高校独立学院是依托高校的社会声誉、教育资源等无形资产,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独立学院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独立学院的相关法律规制不健全、法律地位不明确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与若干相关法律主体的法律关系,对解决独立学院的良性发展与相关法律困境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的行政立法模式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直接行政立法定义及理论解释行政立法在实践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即间接式和直接式。前者指行政立法权的实际操作,包括法律的提案、起草、表决、通过、生效等环节以行政立法机关为中坚主体,公众意见、舆论力量仅在法律的酝酿过程中起作用,对法律感应、影响的力度较弱。间接行政立法过程中,绝大多数与即将或已经通过的法律有利害关系的个人、组织、政治实体没有直接介入或表决。如果说,这些广泛的与法律有利害关系的社会主体对法律过程有什么影响的话,也主要是通过第二性的组织来实现的。①与间接式不同,直接行政立法是指…  相似文献   

17.
法律意识来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形成依赖于社会化,而且社会化贯穿于法律意识形成的每一过程,通过社会学习形成法律认知,通过社会角色引导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通过社会文化增强法律意志,逐步培养法律信仰。法律意识的提高必将在法治的建立与完善、良好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必不可少、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律价值:效力与功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就一般意义而言,价值是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客体适应和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法律价值就是指法律对社会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即法律对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法律价值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它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阶级社会中,由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法律价值首先或主要表现在法对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上。  相似文献   

19.
孟庆瑜 《法律科学》2004,22(2):58-66
分配关系不仅是一种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财产和利益在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分取与占有关系的直观表现 ,更是依存于特定社会制度的法律权力和权利在相关主体之间不同配置结果的集中反映。分配规则的正当性、分配过程的秩序性和分配结果的公平性等价值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法律的确认、维护与矫正功能的发挥。其中 ,分配权在国家、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合理配置与行使 ,则是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作用机制和路径选择。我国社会分配公正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以分配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人本法律文化是指主体有关法和法律生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法律心态和行为模式等,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以法为人服务为目标的法律文化模式。法律文化发展和变革的总体趋势是从人本法律文化向和谐法律文化的现代演进:和谐法律文化是对人本法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其核心内涵体现为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法律制度构建、法律文化诸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以及法律和谐文化的构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