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篇文章提及这样一个问题:清官是 不是吉祥物?有人点头说:盛世出清官.也 有人摇头说:清官出世之时,往往是世道黑暗,腐败猖獗之时,离一个朝代的灭亡不远了.……  相似文献   

2.
陈海燕 《法制与社会》2010,(20):145-146
本文并没有否定清官"守道、爱民、无私"优良品质的意思,只是对非理性的清官情结做了相关的思考与批判。文章从清官的概念开始考证,继而对其特点、阶级本质、历史作用等做了阐释与评价,最后提出:清官情结,会减损程序正义,削弱民主意识,是与现代法治不相融合的,以期人们打破对清官政治的幻想。  相似文献   

3.
清官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清官的内涵、清官的特点、清官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清官的历史作用以及清官的精神等五个方面,对清官这一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史实的考察,试图说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尊重法律、强调民主、追求自由与平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的同时,政府官员在政治、经济乃至个人生活上必须弘扬中国古代的清官精神。  相似文献   

4.
何德剑 《中国监察》2010,(24):61-61
在中国历史上,老百姓将清官称为好官。那清官的标准是什么?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思想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清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清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末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法学》1986,(12)
由于出了个李向南,“清官”算是倒了一次大霉,遭到口诛笔伐。其罪过大约是,中国封建杜会之所以漫长,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清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因为“清官思想”是一种“愚民思想”,与民主和法治是对立的,要“清官”就意味着要人治不要法治;要“清官”为民作主就等于不要民主,等等。  相似文献   

6.
吴圣坚 《法制与经济》2009,(1):53-53,5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当中,我们不得不提清官廉史的故事。清官廉吏,百世流芳,这是不争的史实。然而,清官廉吏为什么能够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7.
原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有“五毒书记”之称,他曾在市纪委反腐败工作会议上作过一次即席发言,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所谓的清官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杜撰出来的;而且清官死后连打补丁的官袍都穿不上。张二江的这一番“清官论”,当时的与会人员就听得一头雾水,而他本人却拂袖而去。“五毒书记”论清官,确实是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8.
清官意识辩     
这几年,读者和观众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意见,认为相当多的反腐作品渗透了太强的“清官意识”。他们批评这些作品,把反腐败斗争的希望全寄托在“清官”身上,不管作品的矛盾写得有多么尖锐复杂曲折离奇,到最后,总要抬出一位“清官”来收拾局面。只要这位清官一出场,什么事情都迎刃而  相似文献   

9.
沈栖 《检察风云》2014,(17):31-31
将封建社会的官吏分为“清官”与“贪官”两大类,大致还是靠谱的。前者受到人们的赞颂和期盼,后者则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当年,“文痞”姚文元在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曾断言:“清官比贪官更有危害性”,说清官善于伪装,有着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纯属扯淡!要不然,现如今“清官戏”怎会如此受到追捧?百姓中怎会依然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10.
“清官情结”一直被认为是信访产生的文化成因之一。如有学者认为:“在传统中国民众的眼里,清官是可亲的,但他们总在遥远的地方,只有上访才能找到。清官抽象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而身边更多的是贪官污吏,这才是具体的存在。因此‘小民’希望有明君和清官出来为他们‘做主’,以便民间的冤情和疾苦能上达天庭;又如应星教授在其对信访制度的调查中将下层民众心中的国家形象归纳为:“闪着神奇光辉的党中央+损公肥私的多数地方贪官+为民做主的少数清官”;  相似文献   

11.
时晶 《法制与社会》2011,(20):263-264
清官是中国特有的法律文化现象,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清官的特征入手,试图探求在中国民众心目中法律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东化录》谓“: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此说并非无据,而是大致反映了两位君主不同的吏治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官场风习。康熙大力表彰清官,清代负有名望的清官廉吏多出于此时;雍正改兴廉为养廉,片面倚重惩防措施,虽收一时之效,却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是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统治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地加以防范,结果却是防不胜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甚至屡兴大狱,采取剥皮实草的酷烈手段,亦未能根治腐败。到清代,精于治道的康熙政尚宽仁,采取了颇为不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文化糟粕,并以极大的文化惯性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心理之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官情结”即是一例。欲认知“清官情结”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就需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其理念,而实现文化认识的转化方式就是对该文化中的基本价值特质进行理解后的反思与批判。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传统“清官情结”文化是一种价值探求型(或理想型)的政治文化,它把原属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问题寄托于某一“清官”身上。这种“清官情结”现象处于封闭状态的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代清官的形象,海瑞戏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近来对海瑞的研究往纵深方向发展,探讨海瑞的法律观,研究海瑞的法律事迹成为热门.然而随着探讨的深入,海瑞的光辉形象却打了大折扣.……  相似文献   

15.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这一方略正式写进宪法,法治成了法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关于法治的讨论渐达高潮时,适逢最受中国普通百姓崇敬的古代清官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诞辰1000周年。对包拯的纪念不能不让人在古代清官和现代法治之间产生某种联想。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问题最多、最不能让人满意的是执法,而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清官享有执法如山的盛誉;司法腐败遭受的批评越来越多,而历史上清官恰恰专门惩治贪官污吏;我们设计了建设法治国家的蓝图(其中…  相似文献   

16.
梁晓俭 《检察风云》2005,(15):52-53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7.
也说"清官"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8.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9.
包公不怕办案难,铁面无私辨忠奸。为国为民除奸霸,流芳百世一清官。百姓爱看清官戏,清官应学包青天。自律纠风查大案,深入持久反腐贪。党的卫士任尤艰,无私何惧惩腐难!满怀豪情去征战,横扫污吏与贪官。改革大业逢春天,抓住机遇促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好,黎民寒士尽开颜。看电视剧《包青天》有感@李彦文  相似文献   

20.
黑白世界     
张县长从小就爱看古装戏,他特别仰慕清官:黑脸老包,七品芝麻官唐成……清官就是好官,共产党里好官不少,焦裕禄,孔繁森……最使张县长痛心的是现在有些当官的太那个。也许是受了新闻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