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确定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依据的根据或准则.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但在实践中,这一原则存在着不能统帅国家制度的归责标准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重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观点的介绍及评析,提出了应当在我国建立违法原则、过错原则和结果原则相结合的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赔偿责任本质上属于因国家管理活动引起的公平风险责任。从人性的不完美性、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技术发展的无限性等主客观条件来看,侵权损害是国家管理活动所必然蕴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风险成本,因此,国家赔偿责任首先是一种公法上的管理风险责任。另一方面,这种风险责任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使受害人的权利义务恢复到与其他公民同等的状态,其范围取决于公民因国家侵权行为遭受的权益侵害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应当予以公平补救的特别牺牲;因此,国家赔偿责任本质上又属于公法上的一种公平给付责任。对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范围、标准等基本制度问题,都可以从此角度进行一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重新解释侵权行为法的公平责任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将借助法哲学一些思维模式,利用英美侵权行为法的一些成功经验,重新解释侵权行为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文章共分五个部分,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与侵权法的原则,公平归责原则在归责原则体系中的地位,公平的法律含义,公平责任原则的法律适用,以及公平责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毛红  何秋英 《中国律师》2004,(10):78-79
著作权侵权的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著作权侵权行为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所解决的是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基础问题,它决定着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等。在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中采取何种归责的原则,既表明立法对不同侵权行为的价值判断,又是立法者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强制性利益分配方案。从单一的过错责任向过错推定、无过错责任发展,是当代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的发展趋势。一、关于对TRIPs协议中侵权归责原则的理解在著作权侵权领域,一般认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仍然有其…  相似文献   

5.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纵观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经历了结果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以及近代产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等阶段。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不仅显示了法律文明发展的一个轨迹,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程保栋 《法制与经济》2008,(20):12-13,15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纵观侵权行为法的历史发展,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经历了结果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以及近代产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等阶段。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不仅显示了法律文明发展的一个轨迹,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公平责任原则是能否作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之一,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存在广泛的争论,笔者赞成否定说,即公平责任原则不应该作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公民的权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侵权责任归责原则问题作为侵权行为法的核心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学术界关于如何建立侵权行为法的规则原则体系以及具体的规则原则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总结归纳之,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元归责原则体系说、二元归责原则体系说、三元归责原则体系说。现在对侵权行为的责任归属来看,公平责任原则是一种主流的观念,而本文主张侵权责任的归责体系应当是由无过错归责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构成的二元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种重要的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领域却鲜有提及。将公平责任原则引入国家赔偿领域,是实现国家赔偿法根本目的的直接要求,是国家赔偿法发展趋势的现实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而具有必要性.而且将公平责任原则引入国家赔偿领域也存在理论依据和法律基础,因而它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梁平  刘宇晖 《河北法学》2006,24(3):47-50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在我国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应区分而论,就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又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直接侵权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间接侵权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可分为停止侵权和损害赔偿,停止侵权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损害赔偿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归责原则过于单一,使得国家赔偿在实施中产生了不少问题,故而应根据我国国情及在对他国相关理论制度的分析及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进行重构,建立一个以违法与明显不当原则为主,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石,是从法律价值上判断国家在何种情况下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本标准和依据.目前世界各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和危险责任原则等.对于这些归责原则,学术界褒贬不一,分歧很大.如何选择及选择什么样的归责原则,对于确定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免责条件及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的负担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弄清和正确认识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有必要对上述各种归责原则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从归责原则在各国的适用出发 ,分析了我国选择违法责任原则作为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的理由 ;指出了在适用违法责任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应修改国家赔偿法 ,建立以违法和明显不当原则为主 ,以结果责任原则为辅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公平”归责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健 《中外法学》1997,(1):4-10
<正> 近年来,我国民商法的理论研究发展很快,其中侵权行为法尤为突出。在侵权行为法当中,归责原则或归责标准是一个核心问题;所以,凡论侵权行为法,必然要涉及于此。目前,学界对此的观点主要有三种:过错责任的一元制原则;过错和无过错责任并存的二元制原则;过错、推定过错(或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等)及公平责任的三元制原则。三家之言各持其据,长期莫衷一是。作为二元归责原则的主张者,笔者认为三元制归责原则中的公平原则是不能成立的;实质上,它是一种“公平负担”或“衡平责任”的错误表述。  相似文献   

15.
论"公平责任原则"能否成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它所解决的是侵权的民事责任之基础问题。除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外,"公平责任"又能否成为侵权责任法的另外一种归责原则呢?学界对于此问题的看法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实际上,"公平责任"只能作为基于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公平原则而成为平衡当事人双方利益的一种机制,而不能成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6.
马朝  张恩凯 《法制与社会》2012,(14):255-256
《国家赔偿法》自起草开始,就引来了关于其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等诸多方面的争论.2010年通过关于《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决定对于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以及条款顺序作出了一些修改.本文重点对《国家赔偿法》中的归责原则进行论述,反映出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在归责原则方面的改进.并对目前《国家赔偿法》中关于归责原则的部分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无过错责任原则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民事责任的标准和规则,是确定侵权责任的根据之一。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归责原则,本文论述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对其立法和司法上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它所解决的是侵权的民事责任之基础问题。我国法律所确定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以过错责任为原则,侵害知识产权,作为一般侵权行为的一种,并无专门法律条款规定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此而论,知识产权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似乎没有疑问,但由于这几年,一些学者提出在知识产权领域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于是,侵害知识产权应适用怎样的归责原则,似乎相应地成了一个“新”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正是准备对此问题作一廊清。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曾与民事法律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当今世界诸多国家的国家赔偿法也与民法密切相关。当前,民法典正在制定之中,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也正在进行,在侵权责任法中适当规定国家机关侵权责任,并结合民法典的制定,使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与民法典关于国家机关侵权责任的规定形成互补。因此,借鉴民法的基本原则与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完善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应当是国家赔偿法修改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侵权的出现发展了传统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各国逐步采用了无过错责任作为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但由于环境侵权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复杂性,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能完全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侵权类型,应当建立起以无过错责任为主,公平责任、风险责任和过错责任为辅的归责体系,方能适应现实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