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官裁判案件过程是一个运用法律和发挥能动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法律安定与法律变通的价值冲突,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在社会生活当中各自体现不同的价值。本文试从哲学和价值视角探析,并对两者平衡提出个人些许见解。  相似文献   

2.
竞业禁止协议与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竞业禁止规制的法律法规零星而不成体系,应用范围有限.商业秘密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因竞业禁止协议与商业秘密保护两者竞合而产生的法律问题,成为司法实践中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通过分析相关法律问题,厘清两者的法律性质和涉及的法律关系,从而达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国家法与民间法之关系是法律人类学这门交叉学科研究的重点,两者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并非相互矛盾的二元体.本文试在分析相关案例及查阅名家言论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国家法与民间法是法律多元化发展的表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将继续为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发挥各自效力.  相似文献   

4.
引论大陆法系学说上关于法律解释的目的存在主观说与客观说两种对立的观点。主观说认为法律解释的目的在于探求立法者主观的历史意思;客观说则认为其目的在于发现寓存于法律、合于其理念之规范意旨。两者的分歧,体现了对司法者职能的不同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冲突:司法者是应恪守  相似文献   

5.
在涉及到法律观念或者法律运作的许多文章中,都以"秋菊"形象为载体,表达和论述各自的法律意见,并且倾向于用"秋菊"作为法律材料来体现一种较为"客观"的个案立场.但包括"秋菊"形象在内的各种法律观念或者法律观点,其本质都逃离不了作者自己的"政治性判断",其得出的法律结论也是基于此的立场选择问题.通过挖掘不同的"秋菊"形象背后可能存在的理论立场来揭示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西方古老法谚云“汝给我法律,吾赐汝法律”,该原理反映在西方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就是辩论主义只涉及事实,而法律问题则属于法官的专属领域。在我国,法官的法律观点是行使审判权的体现,专属于法官,这也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既然法律问题为法官专有,那么法官自然没有义务向当事人披露自己的法律观点。但是诉讼中的事实不是生活事实的简单再现,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学》2016,(5):3-24
法律拟制和法律虚拟是两个不同的法学概念,作为立法和法律运用的重要方式,两者本身预示着法律的修辞属性。法律拟制和法律虚拟分别勾连着立法和司法,从而可以在概念体系中进一步划分为立法拟制和司法拟制,立法虚拟和司法虚拟。这些概念都表明法律不仅是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规则体系,而且同时也是诠释的、诗性的、修辞的预设体系。因此,对法律不仅需要从科学、理性、逻辑的观点看,而且也要从诠释、诗性和修辞的观点看。只有把法律作为制度修辞,法律的逻辑推论才有展开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徐忠明 《法律科学》2007,25(1):15-24
作为雅俗文化交融的产物,竹枝词可以成为研究法律文化的素材.清代竹枝词即对民间社会好讼或健讼的风气、乡民争讼的原因和技巧、衙役视诉讼为利薮的现象以及诉讼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其关注的法律问题的焦点,乃是帝国衙门的贪污腐败与乡野民众的诉讼风气.这两个问题构成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问题,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也代表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9.
论遗忘物与遗失物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福德 《河北法学》2002,20(5):153-156
侵占罪中遗忘物应该区分于遗失物。两者的文义不同是区分的原因之一,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也有意将两者加以区分,台湾地区的侵占罪立法体例提供了将两者区分的可资以借鉴的法律传统。将遗忘物与遗失物加以区分的实质在于对不同财物的侵占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危害性。将两者加以区分也体现了刑法谦抑性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官职业阶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健 《比较法研究》2002,(2):120-123
一、法官的社会地位与职业目的 在任何一个法治社会中,一旦以立法体现的实体正义和立法设定的程序正义确立之后,完成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有机结合,实现两者追求的共同目的,最终实现法律正义和法律秩序的重大社会职责就要通过司法来完成,进一步说,就要由法官来完成.事实上,法律正义的诠释者、实现者、维护者和宣扬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法官,尽管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其他法律工作者在法律实现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刑事政策,其含义是:应宽则宽,体现法律仁慈性,有效震慑犯罪活动;该严则严,体现法律严肃性,尽量减少犯罪对抗;两者结合,体现法律正义性,避免走向极宽或极严的任何一端。而我国刑事法学具有其独特的目标、宗旨和核心思想。宽严相济是我国刑事法学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2.
法理学应该是对国内法律现象和国际法律现象的概括和描述,仅仅以国内法律现象为研究基点的法理学无疑是狭隘和贫乏的;但是,不对国际法律现象进行细致分析就贸然作出结论的法理学则不仅狭隘和贫乏,而且会令法理学陷入"非驴非马”的尴尬境地.有鉴于此,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针对”法亦是国际社会主流意志的体现”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性辩析.  相似文献   

13.
富勒是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家,也是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法的本质的目的性和法律必要的发展方向,使“法律事业”的特殊性体现在或者归因于具体的法律形式.他强调,法律与道德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开创性地提出了法律的“内在道德”这一观点,指出法律的存在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富勒的新自然法理论阐明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治的基本原则,将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变成了可变的活法,从而使我们对相关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民法中的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法学家所争议的对象之一,以至许多初学法学之人对两者的认定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混乱.本文对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价值在于公正,司法裁判中认定事实的标准关系到法律公正的实现。当前,法学界和司法界对法官裁判案件认定事实的标准应当是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本期“百家争鸣”发表的这两篇文章正是如此: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法律裁判者的法官应当处于中立地位,查明案件事实以法律规定的标准为依据,只要符合法律形式的事实都是真实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官裁判案件不仅要遵守法律规定,也应当追求客现事物的真实性,法律真实的标准是以客观真实为基础的,而追求客观真实是法律精神的体现。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促进法学界和司法界深化对裁判过程中案件事实认定问题的认识,更好地促进公正司法,实现法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方式,分别有其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调整机制,然而两者又存在密切的联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法学家争论不休的重要法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拟从两者相脱节的非常态问题出发,以合道德不合法问题为主要切入点,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及产生冲突的原因,提出协调和缓解两者冲突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参与进来,同时,法律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出现了法律的国际化,也出现了法律本土化这两个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法律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阐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区分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对于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准确区分两者,可能导致不当地扩张或缩小刑法打击范围.区分两者不应寻求一般性规则,在根本上是解释论的问题.某项规定到底是注意规定还是法律拟制,应当首先综合运用刑法理论及解释原理对该规定作出妥当的解释结论.如果解释结论与有关基本规定的内容完全相同,该项规定就是注意规定;如果解释结论与基本规定的内容并不一致,但却获得相同的法律效果,该项规定就是法律拟制.同时,在确认某项规定是注意规定前,应该论证立法者设置注意规定的必要性;在确认某项规定是法律拟制前,应该论证该项规定对法益的侵犯程度与基本规定相当.  相似文献   

19.
201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所以,通过检察机关的严格、公正执法,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同时,维护尊重宪法权威也是要通过严格、公正执法来体现,两者相互依靠促进、相辅相成.要确实加强宪法监督和程序,严格公正执法,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实施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20.
国家政治决策和刑法的变革问题是一个既关涉政治,又关涉法律,特别是刑法的问题,也是一个既宏观又微观的问题.深入考察国家政治决策和刑法变革关系发展的历史,认真分析现实中两者关系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两者关系发展之趋势,以求裨益于我国政治之发展和刑法的进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