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认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层面是国家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结构现实问题的集中体现.在此基础上,分析并评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状,提出了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即构建和谐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根源在于其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和互动发展,即在国家重建和市民社会自由化运动过程中,权力和权利的界分与冲突导致了法律秩序的生成,而市民社会精神的张扬则推动了法律形式化运动.在走向现代法治的进程中,由于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潜在差异,出现了"社会优位型"和"国家优位型"两种法治模式,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的新变化,西方法治也由分殊走向了趋同,并出现了法律传统的危机和超越倾向.中国要走向法治,就必须重构国家和社会关系,确立多元社会权利基础、公权力权威和良法之治,并实现依法治国与市民社会理性规则秩序的回应与契合.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政权通过财政汲取、社会关系的调控及合法性资源的开发等三条途径建立起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独特模式 :超强国家——极弱社会。  相似文献   

4.
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模式和实践受制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具体的政府购买服务能够展示出来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关系?是否为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新的因素?政府决定跟什么样的私人或社会组织合作,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来国家社会关系的传统的或新有的模式。传统上认为,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由"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主导。论文以上海市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具体案例,研究发现:第一,虽然政府是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事业单位承接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非事业单位的社会组织有相当比例是由政府和事业单位成立的;传统的国家社会关系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表现明显。第二,民间人士成立的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它们参与体现了竞争性的发展模式,民间人士成立的社会组织甚至比更具官方色彩的其他组织在获得政府项目上更具显著优势。论文认为政府购买服务带来了混合性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既延续了传统的大政府模式,也带来新的竞争性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私营企业主非正式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营企业主阶层是随着国家对资源和社会活动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力度的减弱、从而获得"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而成长起来的"自由活动力量"之一.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作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互动形态,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较大规模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改革大潮迭起,改革者呼唤法律,然而笔者认为:法律并非万能. 一、法律手段的内在滞后性法律并不调整一切社会关系,而仅限于调整对实现国家调控社会生活有较大意义的、必须用国家强制力加以规范的那些社会关系.由于制订或认可一定的法律规范的过程总落后于社会关系本身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法律手段的管理功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造成法律手段管理功能滞后性的原因:(1)认识滞后.国家权力机关从发觉这一社会关系到比较准确地认清它,要有一段时间间隔,这一间隔即认识的滞后.(2)判断滞后.国家认清了这一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后,便要对是否该由国家出面采取措施加以调节、何时出面干涉等作出判断,这样的判断必须以深入研究这一社会关  相似文献   

7.
一、经济法律规范就是经济制度规范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主要社会规范之一.社会规范的特性使法律与社会制度发生直接联系.社会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是社会关系规范化的结果.社会制度也就是社会关系制度.构建社会制度的社会规范有多种,如传统、习惯、惯例、政策、法律等等.法律因具有规范性、普遍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等特性,使其在实行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近现代成为构建社会制度诸规范中的最主要的社会规范.因之,在理论上,人们每谈到制度的时候,总会自然地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在实践上,人们总会将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生活制度加以法律化.  相似文献   

8.
律师职业本质属性的发挥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以及相互包容程度决定了律师职业的兴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国家与公民社会呈现你强我弱的零和博弈关系,公民社会自主性的提高会有损于国家的施政.但是,最近十年来国家比较发展和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表明,国家与社会可以协同发展、相得益彰.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国家与律师在法律援助中既存在博弈,又保持均衡,即达成了博弈均衡.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的调查表明,国家与律师关系的未来发展路向将是两者的协同发展,这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可能图景.  相似文献   

9.
社会组织是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但从我国当前社会组织的现状来看,认识上存在偏差;数量上严重不足;功能上发挥受限;自身建设不够规范。推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要科学界定社会组织概念和范畴,把属于社会组织的权利放下去,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为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习惯法主要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调节少数民族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源远流长,它在该地区的影响深刻,维持该地区的社会秩序.少数民族习惯法这个法律现象的存在依赖于其独特的社会基础,价值基础及其法律基础.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追求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秩序及公平正义等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不仅在本质上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在具体规则的设置上也有差异.本文指出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差异,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和梳理两者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wo questions: First, how does the value of human dignity distinctively bear on a state’s responsibilities in relation to migrants; and, secondly, how serious a wrong is it when a state fails to respect the dignity of migrants? In response to these questions, a view is presented abou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rongs that violate cosmopolitan standards and wrongs that violate the standards that are distinctive to a particular community; about when and how the contested concept of human dignity might be engaged; and, elaborating a three-tiered and lexically ordered scheme of state responsibilities, about how we should assess the seriousness of a state’s failure to respect the dignity of migrants.  相似文献   

12.
宪法的社会学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学意义的宪法结构立足于保障自由的公共权力机关与依据私法组织起来的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宪法关系得以确立的前提 ,公域与私域的界分是限权政府的存在基础 ,公权与私权的对峙是古典基本权利的宪法表现 ,社会权利是国家与社会相互渗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自地方法制视角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着力解决的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政权建设中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利益分配上的国家与社会等三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国法治呈现出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了权力分工体制,为法治与宪政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国家政权正规化的建设,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机构权力运行的法律框架;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主体与市民社会的发育,与逐渐强大的国家机构体系发生了激烈碰撞。国家一方面面临进一步保护市场主体权利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规范国家权力行为的艰巨任务。这三大问题及其解决,勾勒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与框架。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nstitutive crimin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war on terror’. The article will first deconstruct the ‘war on terror’; showing how constitutive criminology provides a framework in which foreign policy, the UK state; the police, and society can b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one another. Second,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constitutive criminology enable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dominant state-centric ‘war on terror’ discourse. The articl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multifaceted ‘war on terror’ demonstrates the relevance of constitutive criminology, as a non state centric approach to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criminology.  相似文献   

15.
治理理论是当今世界上颇具代表性的新型国家——社会关系架构和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也是认识刑事政策体系中民间社会与官方(国家)在犯罪抗制场域界分时的重要分析工具。运用这一工具可以看出,民间社会与官方(国家)在刑事政策体系中存在着专治与共治领域的治理分工。其中,专治领域是国家保有的专属犯罪抗制场域,共治领域则是官方(国家)与民间社会合作抗制犯罪的开放空间。同时,在共治领域中,官方(国家)与民间社会应形成协同支持、国家主导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For Caleb

In The Dispossessed, Ursula LeGuin imagines a non‐authoritarian society that privileges freedom and centers the individual's realization of her creative potentials in social context as the mean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functioning, least repressive society. The concept central to this imagination of freedom and the ‘good life’ as expressed in her anarchic vision is that of disalienation, in the Marxist sense. In theorizing an anarchic society, whether or not a particular aspec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s disalienating becomes for LeGuin the key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and determining the human efficacy of, in particular: the organization of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society, and na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oth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ource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LeGuin measures the alienating effects of a range of socio‐economic institutions, practices, and bodies of knowledge—from how we organize work, to how we establish the state and its governing power, to how we think about time—highlighting her critique of the alienating structures of our culture and the way they curtail human creativity and disarm individuals from developing freely and fully, that is, in a way that would benefit society as a whole and promote individual happiness.  相似文献   

17.
秦玉娈 《河北法学》2011,29(11):122-126
国家和人民关系问题的核心是国家税权和国民税权关系问题,用税收契约理论解析国家税权和国民税权关系,确立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Using analogies from research in simulation and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borrowing from Weinrib's Philosophy of Private Law, we show how a "private law" model of law and legal integration does not need to presuppose the state as a regulatory framework. Rather, the state emerges as a "second order property" from the private law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s. We apply this to the debate about harmonisation in Europe. We show how a form of unity in diversity can be built up starting with such individual interactions, extended later to interactions between member states. But this does not need to end up in an individualistic and neo-liberal model, as in Weinrib, if we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exchange relation in terms of Wilhelmsson's social contract law.  相似文献   

19.
吴传毅 《时代法学》2008,6(6):45-49
任何法律都要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不同的是,宪法不调整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调整国家重大社会关系,具体包括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国家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内部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翔 《法律科学》2011,(2):51-58
随着家庭在氏族社会内部的出现,家庭身份便与氏族成员身份相互对峙,呈现出其最初的"私法人格"属性。在古代罗马国家,私法人格与家庭身份相互融合性;公法人格与私法人格之间的关系,本质为国家公权与家长权的动态对峙。及至近、现代社会,随着理性哲学的兴起,以及私人领域"社会"与"家庭"的分化,由于公法人格与私法中的社会人格具有共同的理性基础,在民法中被冠以"人格"的称谓;而私法中的家庭人格则因其妥协、包容的特性,掩盖了法律人格的理性基础,被民法从"人格"的概念中剔除,"人"、"身"两立的格局从而形成。相应的,人格与家庭身份遂成为近、现代私法领域人之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