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法律史学的历史,尤其近五十余年来的坎坷历程告诉我们,中国法律史等的独立品格,特别是科学精神的有无,不仅事关我国法学的繁荣,更关系到中国法律史学的兴衰。本文在讨论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法律史学科学精神所须具备的:探索精神、怀疑意识、批判理性和谦恭态度,并专门探究了中国法律史学科学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指出科学精神是中国法律史学的核心结构。  相似文献   

2.
论师范精神及其新的目标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教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能为师为范的教育,亦即使受教育者能成为人类文明、人格力量、人生智慧的体现者的教育。师范精神是一种理想化、人道化的,以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关怀为根本宗旨,以时代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文化精神。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师范教育,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科学、创造、奉献与人道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师范精神,努力创建能体现和弘扬这种精神的新型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3.
构筑监狱民警精神家园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神是一种文化,一种力量,它起着规范、引导、凝聚作用,对主体人而言,是一种催人进取的无形的不竭的动力。监狱民警精神是监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监狱文化发展的本质体现。随着行刑社会化、法治化、人性化及教育改造个性化呼之欲出,对监狱行刑日益提出高要求,监狱民警精神也在此历史背景下起着催人奋进、迎难而上的动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构筑监狱民警精神有其深刻的科学、艺术、哲学力量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美中法律评论》2007,4(7):F0002-F0002
中国历代判词语言折射出的传统法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刘愫贞在《中国历代判词语言的法文化现代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国历代判词语言传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冯忠华 《政府法制》2013,(16):53-53
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是潞安集团的传家宝,是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是一种具有深厚底蕴且不断发展创新的企业文化。在新形势下,探究新时期石圪节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建塑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有利于我们发扬石圪节精神,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乡村关系道路是中国学者们的一个热门话题,而探索一种新型的网络模式的中国乡村关系就是本文的主旨。本文首先对一种新型的乡村关系进行定义,进而对现实中国乡村关系出现的网络模式的端倪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只有构建一幅乡与乡、村与村以及乡与村的良好发展且良好互动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关系才是中国农村的发展出路,这是符合中央新农村精神的。  相似文献   

7.
近日,兵团分院为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宗旨,指引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司法观,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和活力,努力提高人民法院科学发展和服务保障兵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经过深入探索、反复研究,结合兵团法院实际,确定了以“崇法尚德,至公为民”为内容的兵团人民法院的院训。院训的推出,是兵团人民司法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人文主义是现代法的精神的哲学基础。换句话就是,人文主义是现代法的精神之精神。所谓法的精神,按照论者的说明,就是法的灵魂和中枢神经。这里且不论“现代法的精神”中的“现代”二字之违反科学,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向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在‘现代”二字的下面归了伙。仅就人文主义是现代法的精神之哲学基础来看.这本是资产阶级学者对他们的法的精神的一种粉饰,并不科学。如果拿来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就更其不然了。一、论者说:”现代法的精神必然包含着人文主义,并以现代人文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如果没有现…  相似文献   

9.
林应钦 《中国司法》2006,(11):51-54
在涉及何为律师文化的问题上,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如宋占文先生认为“律师文化是律师这一社会群体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下,在法律服务实践中形成的,为广大律师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王玉亮律师则认为,“文化”一词的原本语义应是“一个国家治理概念”,因而律师文化可从“物质、行为、制度以及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也有论者认为“律师文化当归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属人类精神财富。具体指律师这一职业群体所共同具备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从以上论者对律师文化的定义,可以归纳出律师文化的建设大概有以下的几种类型:一是以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为重点;二是涵盖所有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全面发展;三是以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为重点。这几种类型都是建设律师文化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但律师文化建设之于我们确实是千头万绪,以什么为起点,从哪里人手夯实律师文化的基石呢?以专业水平为基石显然不够支撑律师文化的大厦,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完美但现实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律师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推动律师文化的建设中,既要描绘好理想蓝图,也要解决好现实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判词语言折射出的传统法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判词语言传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伦理精神。这种法文化精神现在依然封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礼法文化(包括以礼代律、以礼补律、以礼断狱)的现代价值,恶讼文化的现代价值,重证据的现代价值和判词语言审美化的现代价值等,都具有学习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孔明 《法制与社会》2010,(36):271-272
政治学的发展总体上有现实主义政治观和理想主义政治观两种流派。现实主义政治只注重个人的权力和利益,认为政治和道德是一体不分的。所以现实主义政治也就无视道德等伦理价值。相反,理想主义政治观在重视权力和利益的同时,更侧重于政治权利、政治道德、法律治理等等社会价值。相比现实主义政治的野蛮与血腥,理想主义政治也具有了更多的人性和关怀。  相似文献   

12.
论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廉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志强 《中国监察》2009,(13):33-35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中,对世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反映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积淀着这个民族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准则,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与源泉。文化的力量就是精神的力量。一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广泛性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具有导向、激励、调控三大社会功能。和谐文化能够为和谐社区的构建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为和谐社区的管理提供精神支柱和思想纽带,为和谐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思想保证。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和谐文化,一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文化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4.
樊华 《法治研究》2008,(8):46-51
律师精神传统是指在律师及其制度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维系律师及其制度存在和发展并为律师所传承、遵从的价值理念、道德模式和行为方式。作为律师文化的核心内容,形成怎样的中国律师精神传统,如何构建这样的传统,对中国律师制度的发展和中国的法治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支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基.检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检察机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巩固和推动检察事业的科学创新发展,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促进检察队伍建设.展现检察新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夏群 《人民法治》2015,(1):38-39
文化相对论是一种从文化本身的标准和价值来评价文化的理论视角,也是一种对人类文化进步和文化差异性进行反思的方法论取向。从文化相对论的视角看待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尊重不同的法治价值和法治传统,从文化相对论的视角构建中国法治话语权,必须立足中国法治实践,既要吸收以礼治为核心的中华法系传统和以法治为核心的西方法治体系精神,又要立...  相似文献   

17.
理想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理想主义者提出通过道义和精神教育来唤醒人类的良知,通过在全社会建立普遍的道德体系来防止战争的发生。本文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个视角,来对理想主义道德观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的地位进行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冲突与融合:外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华法律文化发端于具有发展原始农业良好条件的黄河流域,在漫漫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农业文明色彩的法律文化机制。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有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法律心理和经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条件的作用下,由特定的法律制度与法律观念所构成的法律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相对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古法律文化形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宪法惯例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法律现象,在各国宪政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惯例是宪法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宪政的精神所在,是制定成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而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惯例补充、完善、引导着宪法的发展。中国学者封此专门研究并不多,政治学界及宪法学界尚未封相关问题产生共识,封宪法惯例的涵义以及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的平衡取向与渐进主义法治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治是非模式化、流动和地方性的,在当代呈现一种互动平衡取向,即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权利与权利的平衡、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法律与多元规则的平衡。这些平衡遵循着正义原则、法益衡量和价值差序原则、公益福利原则、合理容忍原则和现实主义原则。中国法治进程不能靠西方化、模式化的制度设计和理想主义、激进主义的权利自由诉求来推进,只能确立互动平衡精神和务实策略,采取渐进主义的法治道路,建立起扎根本土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