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犯罪一直是刑法理论中的热点 ,我国亦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该文以罪刑法定原则为主线 ,对中日两国共同犯罪的规定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 ,文中对两国共同犯罪的不同规定、共同犯罪人在适用法律上的不同进行了比较 ,并对相关理论学说予以了介绍 ,观点中不乏可供思考之点。  相似文献   

2.
实践中,挪用公款共同犯罪的情形越来越多,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关于挪用公款共同犯罪还存在不少争议的问题,因此以共同犯罪的角度研究挪用公款犯罪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从共犯主体,共犯的行为及共犯的刑事责任三个方面对挪用公款共同犯罪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其中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正> 教唆他人犯罪,是共同犯罪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对教唆犯的量刑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一、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根据是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作用不  相似文献   

4.
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认定二人以上的行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只是解决二人以上的客观归责问题,并不解决二人以上的主观责任问题;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完全没有必要提出和回答共同犯罪犯的是什么罪这样的问题。司法人员在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应当首先从客观违法层面连带地判断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然后从主观责任层面个别地判断各参与人是否有责任以及具有何种责任。  相似文献   

5.
《法学》1991,(7)
两高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是我们具体执行有关挪用公款罪的法律的重要依据,但在贯彻中仍然碰到不少疑难问题,亟需研究解决。其中有关于共同犯罪的问题。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解答》规定:“在挪用公款给其他个人使用的案件中,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是共同犯罪”。实践表明,共犯的主体概念外延较小,只涉及使用人与挪用人,而未提到除此以外的其他参与  相似文献   

6.
共同犯罪问题无论在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是经常碰到的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共同犯罪问题时,应重点掌握如下几个问题: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首先,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对共同犯罪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这就是:“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刑法上这一规定不仅科学地提出了共同犯罪的概念,而且也揭示了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主、客观要件。虽然共同犯罪具有不同于一般犯罪的特  相似文献   

7.
关于过失共同犯罪问题,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争议颇多,特别是过失共同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难以达成共识。本文立足实践,通过分析过失共同犯罪的必要性和核心要件——共同注意义务,成立基础——主观意思联络等问题,进而肯定过失共同犯罪属于共同犯罪。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片面共同犯罪(简称片面共犯)是不是共同犯罪,应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从什么是共同犯罪以及成立共同犯罪的必要条件、关于片面共犯是不是共同犯罪这一问题所持的不同观点及各自理由以及提出片面共犯不是共同犯罪的理由三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一鸣 《法制与社会》2011,(23):264-265
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对社会危害性大的犯罪形态。然而,对于共同犯罪的认定及处理在我国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复杂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共同犯罪的理论研究。本文拟就共同犯罪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予以探析,即共同犯罪的认定——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共犯与正犯的关系——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以期对我国共同犯罪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试论挪用公款共同犯罪人的定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法对挪用公款共同犯罪问题没有在分则中作明确规定,有关规定只散见于相关司法解释;而此罪的理论探讨也多集中于对法条的阐释细化,对定罪量刑问题涉及不多。本文欲结合相关立法及有关共同犯罪基本原理,对挪用公款共同犯罪中的定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共同犯罪中止历来是刑法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源于它集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两个犯罪形态的特点。共同犯罪被学界成为绝望之章,犯罪中止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关于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的专著鲜有问世,没有实质突破性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中有很多与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相关的案件,我国一直采用统一的犯罪中止认定标准来处理共同犯罪中止问题。这种处理方式忽略了共同犯罪相对于单独犯罪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认定标准过于严格,不利于鼓励犯罪中止、降低被害人的风险、分化瓦解共犯组织。因此,研究国内外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适合引入国外相关理论来解决该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的认定是共同犯罪的定罪量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刑法理论界集中探讨实行过限的文字却很少,大部分论著对实行过限都是稍微提及或一笔带过,专门论述实行过限的论文更是屈指可数,这种对实行过限不够重视的状况与实行过限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司法实践中,也经常遇到共同犯罪实行过限的疑难案件,因此亟需从刑法理论上加以研究。文章以李×、王×盗窃案为例,对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厘清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共同犯罪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被称之为"绝望之章",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在我国刑法理论中长期以来处于刑法的边缘地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者为数不多。关于间接故意能否构成共同犯罪,对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的成立标准、主要特征以及各共同犯罪人之罪责应当如何把握,都是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研究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共同犯罪若干疑难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霞 《河北法学》2007,25(11):190-197
网络空间中的共同犯罪,由于犯罪人之间往往是单纯的技术配合,彼此之间互不相识,甚至永生不会谋面,从而使该类犯罪在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上、网络单位犯罪与网络共同犯罪的区别上、共同犯罪的聚合形式上均产生了困难.犯罪方法和犯罪手段呈现出的网络化特征,使网络环境中的共同犯罪问题成为刑法理论急需给予关注并加以及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计算机网络共同犯罪的含义及特点的分析入手,网络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网络单位犯罪问题网络聚合性犯罪的性质及其认定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现代共同犯罪基础概念为框架,以条文的内在逻辑为切入点对秦代共同犯罪问题进行解析。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一,秦代共同犯罪的形式;其二,秦代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其三,秦代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本文主要的逻辑顺序:秦代主、从犯同刑,不从实质上区分主、从犯,一般共盗处罚等同于单独盗窃。旁线引申论述身份犯的共盗以及群盗的形式与处罚。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共同犯罪从范围上可以将其界定为发生在经济领域的共同犯罪,其与普通共同犯罪行为一样都具有主体、行为等要件的规定性要求。但又由于其是经济犯罪与共同犯罪的结合体,因此必然会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殊性,从经济共同犯罪的主体来看最为特色之处就在于单位共犯主体认定问题。本文拟立足在共同犯罪理论平台之上探讨发生在经济领域里的单位主体参与实施的特殊共同犯罪问题。本文共分三部分,分别就单位能否成立共犯主体,单位共犯主体资格的确定和单位共犯主体对外意思联络的确认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对单位共同犯罪问题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在司法实践中 ,常常遇到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 ,虽然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法条规定也比较清晰 ,但司法实务中对几种常见的共同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以及共犯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仍有一些分歧。本文就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观点。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和责任规定共同犯罪是一常见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对共同犯罪中各犯的刑事责任承担 ,即定罪、量刑问题 ,法学理论界与司法界历来颇有争议 ,影响了法律的正确实施。 1 979年刑法典颁布后 ,关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刑事责任范围问题 ,理论界曾出现了三种观点 :…  相似文献   

18.
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解决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的问题,必须从确定身份犯的修正的犯罪构成入手。在身份犯关于共同犯罪的修正构成中,身份不再是犯罪的主体要件。无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犯罪,构成共同的身份犯;不同身份者共同犯罪,相互获得对方的身份犯罪的主体资格,应根据罪数理论对行为定性。  相似文献   

19.
论共谋行为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四种分歧观点评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共同犯罪客观行为通说分类存在的问题 ,提出共谋行为不属于犯罪预备行为 ;共谋行为应当与实行行为并列 ,单独成立一类共同犯罪客观行为 ;并对原组织行为、帮助行为进行了相关分析 ,提出了新的共同犯罪客观行为的四个分类 :共谋行为、实行行为、帮助行为和教唆行为。在此基础上 ,对共谋及以后的行为的分类和犯罪形态问题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共同犯罪中的转化抢劫问题是刑法理论中的难点之一,通过研究共同犯罪和共犯过限理论,解决共同犯罪转化抢劫中的刑事责任认定问题。应当从共同犯罪主观故意入手,对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转化行为,结合各共同犯罪人的客观表现,认定为临时起意的共同犯罪或者共犯过限,进而依据共同犯罪的归责原则或者共犯过限的归责原则来准确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