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研究范式由绩效管理向绩效治理转变以及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绩效治理的导向。通过坚持公共治理的导向,建立和完善基于公共价值的社会治理绩效评价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和发展公民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及鼓励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确实构建起协调运转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和绩效才能得到提升,保障社会和谐、有序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元协同共治、平等协商的过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力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在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目标和要求下,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然而,囿于政策、体制和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等多重阻滞性因素,社会组织与政府在合作机制上存在着诸多障碍。要破解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功能输出的难题,需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社会组织自身参与能力及协同共治机制的层面形成合力,综合施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元协同共治、平等协商的过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力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在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目标和要求下,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然而,囿于政策、体制和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等多重阻滞性因素,社会组织与政府在合作机制上存在着诸多障碍。要破解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功能输出的难题,需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社会组织自身参与能力及协同共治机制的层面形成合力,综合施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2,(3):5-12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治理韧性作为社会风险治理的新视角愈加成为学界及政府界高度关注的话题,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公共政策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治理韧性的理论溯源、概念辨析与场域锁定等的准确甄别,因此产生了治理韧性本质内涵解读差异化、形式外延界定多样化的认知分歧。本研究尝试将治理韧性置于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特定场域中,揭示了“调适有度”是社会治理韧性的本质,权力限度、结构密度、价值温度与目标精度是识别社会治理韧性的维度坐标。提升社会治理韧性,必须从授权赋能、社会凝聚、共同富裕、敏捷治理等方面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调适,从而增进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陈平 《理论导刊》2019,(2):47-5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基于多元治理的理论支撑、传统社区治理的博弈困境以及部分参与主体的冷漠态度。从社会组织的视角审视社区治理实践,治理主体力量差异明显、治理体制僵化、共同体意识淡漠等导致社区治理绩效低下;而基于利益激励、制度保障及价值引导的项目制、协同制和联动制都存在部分困境。"吸纳型治理"作为一种纳入利益因素、价值关切及制度考量的综合治理模式,应该是推动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基层社会生活的转变形塑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生态,催生了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新变化。从治理能力来考察,以往基层政府所运用的硬治理工具和技术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实践中涌现出的诸多新问题,进而会阻碍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在基层政府硬治理日渐受阻和治理能力弱化的情境下,以社会文化价值共识的形塑能力、社会心理的干预疏导能力和社会合作  相似文献   

7.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不仅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速提供了基础性制度支撑、公共政策导引与内在动力支持,而且其日臻完善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为揭示和诠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提供了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及其传播体系的内在表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厘定、路线图及时间表的确定,为其实施路径提供了全新选择,这就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眼点;以破解"五最"难题为抓手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以"四个精准"对接为效度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以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为动力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点;以治理考评结果运用为基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加速点。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治理:边缘社区的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由农村人口大量转移所形成的城市边缘社区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主题。在治理诉求日益延伸的语境下,以政府意志的强制性和社区责任的边缘性为治理逻辑的社区管控模式显然增加了边缘社区的治理成本和治理难度,因此,需要积极构建包容性治理以力图建构一种柔性化、可持续的治理模式。但边缘社区所积聚的诸多矛盾造成了创新发展中的现实困境,这就迫切需要从权力包容、机会包容、权利包容、体制包容等方面寻求有效的建构路径,以助推边缘社区包容性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被誉为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次新飞跃,是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大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科学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对于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7)
在社会资本与社会治理结构关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社会资本存量不足、传统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等社会资本缺失造成的社会治理困境,并提出整合社会资本,推动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体系是由主体—规则—机制—目标等四个要素构成的规范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其中,治理主体指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主体及其在一定规则下形成的职能职责定位和网络关系结构,治理规则指社会治理体系运行应遵循的规律和法则,治理机制指治理主体间协同的运行机理、方式、方法,治理目标指社会治理的价值愿景与追求。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其健全程度直接决定社会治理效能的高度,相互之间的耦合与互动程度直接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的达成度。我们党在推动社会治理进程中不断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调适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质的社会治理制度优势。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对社会治理的"全景式"领导,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和完善"三治融合"的制度,构建社会治理规则体系;坚持和完善"四化互动"的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把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讲了三个治理的问题,一个是国家治理,一个是政府治理,还有社会治理。我在学习文件的时候想两个事情,什么是社会治理?怎么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讲四个方面的思考。第一,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发展;第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是理顺政社关系;第三,创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今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其治理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甚至影响国家治理。俯视当下,基层社会主要面临部门治理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社会资本发育不良等治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整体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和积累培育社会资本,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是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作为一种集体行动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心态作为支撑。社会心态是社会治理的隐性前提。良好社会心态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合法性支持,提升了民众的包容力,是社会治理的稳定器。良好社会心态可以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对社会治理具有推动作用。具体而言,信任为社会治理建构秩序,公平为社会治理提供合法性,正义为社会治理提供道德支撑。信任、公平和正义构成了社会治理的社会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依据政策转变和时代命题,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回顾相关学术成果可见,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定位、意义、内涵、目标和路径等方面,阐明了党和国家关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框架,回答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构构建,回应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变革需求的时代挑战。与此同时,在本土理论构建和经验建制方面存在研究内容有待丰富、研究路径有待整合、理论深度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学界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指导思想、话语体系、历史文化、国际经验、现实问题、前瞻视角六个方面深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工会作为职工群体组成的进步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进程中能够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和优化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作用。在落实工会职能的具体过程中,工会陆续出现了覆盖面有待拓展、职能需要进一步落实、运转经费紧张等客观问题,应当着手从优化工会履职尽责法治环境、坚持工会改革方向、加强工会组织队伍建设、提升工会经费使用效能和创新工会工作方式等方面探索破解之策,推动工会多方位、高效率地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7.
从十八大的社会管理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的转换别有深意。比较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及其实践,不难发现个中原由。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良性互动。发达国家的社会治理实践显示出了它的合理性。我国深化改革以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要求放开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必要转变转为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需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这契合我党的群众路线理念。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凸显,我市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工业化、城市化先行国家和地区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与比较,解析其应对工业化后期前段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发现社会治理的共性规律,为新形势下深圳建立一个能够实现政府、市场及社会结构性均衡的目标,寻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根植于工业文明的"管理型"社会治理具有效率优先、程序正义、民主平等、依法行政等理性精神。但是,它的"价值中立"原则、"官僚科层制"治理架构及"技术至上"治理路线使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表现出对伦理的排斥。因此,必须实现向"服务型"社会治理的伦理转向。在"服务型"社会治理中,伦理因素是引导社会治理前行的基础力量,社会治理与伦理的内在契合成为现实,从而使其处处表现出伦理化的治理倾向。当前,我们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社会治理由"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理解治理多样性:一种国家治理的新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社会及其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对治理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多规模性、嵌套性和动态性,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治理理论,并且都试图寻找“治理万能药”,以一种治理方式适用所有情景。然而人类要真正解决所面临的公共事务治理难题,就需要实现“认识论哲学”的转型,以“多样性”的思维范式取代“单一性”思维范式,按照“治理多样性”的新范式来重构治理体制“。治理多样性”分析范式是一种治理的新科学,其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行动者、机制、物品属性、结构和绩效”等要素,核心是公共事务与治理系统的有效匹配,实现基于“多行动者——多机制——多属性——多结构——多目标”的治理,多样性是其内在逻辑。治理本身是一个复杂演进和相互调适的过程“。治理多样性”要应用于治理实践,就需要发展出“诊断、设计和学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