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对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寻找预防之策具有现实的社会需求。影响个体实施反社会性犯罪的因素有:犯罪人因素、被害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犯罪空间因素以及犯罪行为方式和工具。预防此类犯罪应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其中宏观预防包括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微观预防包括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和个体预防。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嬗变,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个体反社会性犯罪。在其疯狂性和恐怖性的表面之下,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秩序的失范、社会价值体系的扭曲和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直接原因是弱势群体所遭受的社会剥夺和社会歧视,社会化的缺失所导致的人格障碍也是引起个体反社会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同性恋性犯罪是同性恋者实施的性犯罪和因同性恋而导致的其他性犯罪,具有手段多样性、年龄阶段性、犯罪主体特殊性、作案方式隐蔽性的特点。我国近年来报道的同性恋性犯罪案件呈逐步上升趋势,给公安机关侦查和预防该类案件带来了挑战。公安机关要在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建立特殊侦查程序、转变侦查思维方式、加强高危人群管控、建立应急方案等方式实现对同性恋性犯罪案件的侦查与防控。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城乡二元体制分割、贫富差距扩大和就业日趋严峻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等社会原因和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心理、生理等个体原因两大层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社会预防、治安预防、社会保障制度的宏观预防和由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构成的微观预防相结合的综合犯罪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由最初的个体犯罪、结伙犯罪逐步向有组织的团伙性犯罪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有关部门需要转变观念,善待流动人口、健全群防群治防控机制、加强异地警务合作、加强出租屋管理,以有效地防控流动人口团伙性犯罪。  相似文献   

6.
犯罪条件论     
犯罪条件是犯罪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犯罪发生的必要条件。控制犯罪发生的条件同预防犯罪产生的原因几乎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二者构成了犯罪防控的主要内容。其中,社会预防关注的是犯罪的产生机制,本质上是消除行为人的反社会人格;条件控制关注的是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本质上是遏止行为人犯罪动机的外化。将犯罪条件纳入犯罪原因结构体系,清晰了犯罪社会预防与条件控制的关系,明确了犯罪防控目标和犯罪治理走向。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犯罪原因论的结构层次,丰富和完善了犯罪学的罪因结构体系,实现了"犯罪原因与犯罪社会预防、犯罪行为与犯罪条件控制"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打开了一条理论通往实践的更具操作性的路径,有效弥合了犯罪预防中"宏观"与"微观"、"战略"与"战术"、"治标"与"治本"、"虚"与"实"的裂痕,由此终结了亦步亦趋对接传统犯罪学犯罪预防范式的单向性学术传统,犯罪多元化治理体系得以确立。但社会预防与条件控制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犯罪治理方式:一个治本,一个治标。因此,二者应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7.
犯罪和越轨行为的成因由个体特征和社会因素组成,个体特征包括遗传、生理、心理与信仰,社会因素则主要指家庭教育、同伴影响以及社会压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应提倡多元化的犯罪预防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校内纪律和个人素质的培养,有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社区内的成人指导,以降低造成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恐怖主义犯罪的常态化、恐怖袭击的多发、频发,特别是个体恐怖活动的高发,预示着恐怖犯罪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继传统犯罪之外威胁性更强、破坏性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我国现阶段对恐怖犯罪的防控,多集中于社会预防、情境预防和法律预防,恰恰忽视了对恐怖犯罪主体预防。文章以莱维纳斯"他者"理论为视角,基于对恐怖犯罪分子的个体研究,尝试构建新时期恐怖犯罪综合防控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性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青少年因性无知、性心理异常、性道德错位等而犯罪,应该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科学的性教育体系,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犯罪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缩影,治理犯罪问题和防控重新犯罪攸关社会秩序稳定和个体生存状态。由监狱押犯构成特征反观犯罪原因和重新犯罪防控对策,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预防和控制犯罪与重新犯罪的重要应对。基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呈现出监狱押犯为社会下层和底层人群这一特征,我国对犯罪和重新犯罪的社会防控也应予以适当调整,当前从完善社会保障、强化社会支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等层面入手,可以实现"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理论要求和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犯罪快速增长,尤其以性犯罪、侵财犯罪、毒品犯罪最为突出。目前,女性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犯罪年龄出现低龄化,高学历智能化犯罪逐渐增多。因此,分析影响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加强对我国女性犯罪的研究,采取适当的社会对策,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当前女青少年性犯罪情况概述 当前,我国面临着女青少年性犯罪的严峻挑战。1965年以前,我们女青少年的犯罪主要是偷窃,流氓犯罪并不突出。而近年来,两性问题已成为女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据对某市工读学校和少管所213名违法犯罪少女情况分析,以犯性罪错方面问题为主的竟达202人,占94.4%。女青少年性犯罪的日趋严重巳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女青少年的性犯罪率是衡量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当前我国女青少年性犯罪的绝对人数虽不多,但是她们的违法活动却给社会带来了恶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首先,由于女青少年性犯罪类型的特殊性,因此对社会对周围男女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这亦是社会上性犯罪率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其次,一些女青少年犯往往是社会上行凶、抢劫、盗窃案件和打架斗殴等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的重要诱因:第三,  相似文献   

13.
军人犯罪心理预防是军队预防犯罪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有着复杂的构成系统。以"微观——从军人个体入手,中观——以军营为依托,宏观——在社会大背景下"构建三层军人犯罪心理预防体系,可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完整的预防体系,从而达到全方位抑制与消除军人犯罪心理的产生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校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特殊表现形式。群体性校园欺凌情境的刺激和校园欺凌中越轨性亚文化的诱导是欺凌者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的原因。一方面,群体性校园欺凌情境会对欺凌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和行为刺激,促使欺凌者产生犯罪倾向;另一方面,群体性校园欺凌形成的越轨性亚文化促使欺凌者形成稳定的犯罪人格和反社会心理,为有组织犯罪提供心理支持。为此,应该通过瓦解校园欺凌群体、粉碎越轨性亚文化、引入恢复性司法、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机制,进而科学高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5.
黑社会性质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反文化群体组织,其犯罪行为必然受到其相应的犯罪亚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封建帮会文化、歪曲的儒家身份认同理念以及暴力和西方拜金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根据一定的帮规所形成的反社会犯罪组织。在社会文化视域下,预防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应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体系,着力加强主流文化及其政治文化建设,剔除封建糟粕和西方的犯罪亚文化观念,强化文化监管职能,清洁文化传播渠道,以消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互连网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形式。社会原因是网络犯罪发生的大背景,而个体原因则是网络犯罪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力。具体的犯罪行为是由犯罪人实施的,所谓个体原因是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导致犯罪产生的因素。犯罪人的个体原因不能单一性地导致犯罪的产生,但是犯罪的产生离不开犯罪人个体原因的作用。网络犯罪的个体原因包括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及行为结构三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女性犯罪问题凸显,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是推进社会和谐的要义之一.通过实证材料的分析,从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多角度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进而剖析女性犯罪的特征及其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女性犯罪防控措施,以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女性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8.
自杀性犯罪是作为犯罪学上的概念而使用的,我们对它的研究是从犯罪学的视角进行的。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犯罪现象,自杀性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以同归于尽的心态及行为,以社会或者他人为危害对象,严重危害社会及他人的应受到指责、处罚和制裁的行为。自杀性犯罪有其自身的特征,是一种社会危害极其严重的犯罪。作为"同归于尽"的自杀性犯罪,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减少这类犯罪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原始时代没有犯罪和现行统治产生的相同条件。但是随着个体婚家庭的出现,毫无嫉妒感情的群婚制度遭到了破坏,这是人类情绪性犯罪和现行统治产生的一个相同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了,这是人类侵财犯罪和现行统治产生的又一个相同条件。这两个条件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文明时代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文明时代犯罪的发展变化。在比文明时代更高级阶段的人类社会,犯罪和现行统治都将被消除。  相似文献   

20.
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是社会不特定个体因其在社会进程中受挫而产生反社会心理后针对在校年幼个体所进行的暴力发泄,具有入侵性、突发性、非理性等特征。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的形成具有多个层面的原因,并且逐层递进。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立一套针对此类校园暴力的长效应对机制,建立校园周边地区社会紧张情绪的评估预警机制,减少校园周边矛盾,改变媒体报道视角,对校园周边地区进行治安调整和治安承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