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全省法院落实合议制度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省各级法院围绕完善合议制度,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逐步建立了以审判长为主导的合议庭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审判运行机制。 (一)还权于合议庭,逐步强化合议庭职责。 近年来,全省各级法院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要求,通过限定和规范院长、庭长审批案件权限,严格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范围,限制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案件的类型,减少庭务会、扩大合议庭、审判长会议研究案件的习惯做法等方式,逐步还权于合议庭,保证合议庭审理权和裁判权的完整统一,初步实现了院长、庭长从审批案件到担任审判长审案,审判委员会开始从主要研究案件到总结审判经验,对审判工作中带  相似文献   

2.
因判处死刑未被核准而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原一审、二审法院均应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原二审法院重新审判时未另行组成合议庭的,属审判程序违法。  相似文献   

3.
沈璇 《中国审判》2013,(11):44-45
<正>从2010年起,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审判管理机制改革,从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入手,成立专业化审判庭或合议庭,对同类型案件或近似类型案件进行专门审理,以"五大特色"集中打造审判专业化、法官专家化、管理科学化的工作模式,在如何提高基层法院审判专业化水平、提升审判质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道路交通纠纷案件解决方式协作化该院从2010年起,定期调研全市道交改发案件,从每起案件中总结审判规  相似文献   

4.
用行政办法管理法院的审判活动而形成的案件审批制度已成为目前我国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对象,案件审批制度没有法律依据;不能体现维护司法公正的审判原则,违背了司法行为以及司法决策的内在要求;不利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案件审批制度应予废除,建立以审判长负责制的合议庭作为法院审判的基本组织,还审判权于合议庭。撤销法院审判机构的行政设置和法官的行政等级,实行院长下面便是法官的审判新机制。改革和完善审判委负会在“决定疑难的复杂的或者重大的案件方面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现代诉讼法的基本规则、创设审委会与合议庭案件转移管辖制度,保证法院审判的公正、合法、高效。  相似文献   

5.
徐玮 《中国审判》2010,(3):51-51
近年来,上海港已发展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第二大的港口。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海事诉讼需求,针对海事审判专业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作为审理海事案件的专门法院,上海海事法院自2002年起设立专业合议庭,培养专家型法官,引入专业化审判机制。多年来,通过专业合议庭对同类型案件的集中审理,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近日,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金融审判专业合议庭挂牌成立。这是山东法院系统设立的首家审理金融纠纷案件专业化审判合议庭,标志着德州市法院民事审判专业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原审人民法院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而实践中我们常遇到重新审判后又上诉、抗诉的案件,二审法院没有重新组成合议庭审理。虽然觉得这种做法不妥,但又找不到明确的法律规定。请问,同一个合议庭审理二次以上上诉、抗诉的同一案件,在法律程序上是否合法?安徽读者杨巍杨巍同志:关于上诉、抗诉案件发回重审后又上诉、抗诉的案件,二审法院是否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的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从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相关司法解释来看,二审法院应当另行组…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及表现  法院行政领导的权力不当扩张。实行审判长选任制的初衷,是将遴选出来的优秀法官推至审判第一线,强化合议庭的功能。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侵夺审判长、合议庭审判权的现象。有的法院将合议庭审理的案件的审核签发权,不是赋予审判长,而是交给庭长、院长。有的法院授权庭长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责令合议庭停止案件的审理活动,更换审判人员。还有的法院没有具体规定院长、庭长参加案件审理时合议庭的组成方式,院长、庭长可以随意进入合议庭,担任审判长,剥夺选任审判长的职权。  审判长的职权性…  相似文献   

9.
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基本组织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除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民事案件外,其他案件均由合议庭审理。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所有行政案件都由合议庭审理。可见在我国大量的案件是由合议庭审理的。依照法律规定,除少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需要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外,多数案件也由合议庭审理后作出裁判。 当前,在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积极推进司法工作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任务中,强化合议庭职责,充分发挥合议庭在审判案件中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司法信箱     
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除规定独任审判的以外,是否只能由一名审判员和两名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编辑同志: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除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的刑事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以外,应当由审判员一人、人民陪审员二人组成合议庭  相似文献   

11.
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这种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合议审判,另一种是独任审判。合议庭是合议审判的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工作的。最近,我们发现有的法院案件办得比较粗糙,究其原因与合议庭评议案件不能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合议庭评议流于形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民法院应当设立劳动法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月 《河北法学》2007,25(11):38-43
劳动争议案件具有不同于民商事案件的特点,无论从审判理念、审判模式、法律适用、审理效果等方面分析,由民事法庭审理劳动案件具有多方面不妥.我国劳动争议数量巨大,司法审判任务重.可以参照德国、以色列等国劳动法院的经验,在中国的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庭,待条件成熟后设立作为特别法院的劳动法院,专司劳动案件审判.劳动法庭宜聘请雇主、工会相关人士与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更专业地审理劳动案件.  相似文献   

13.
法院组织法修改与司法制度改革论丛之三──关于审判组织的几个问题蒋惠岭审判组织的地位根据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由审判员或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可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因此...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规范合议庭的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合议庭的职能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实行合议制审判第一审案件,由法官或者由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人民法院实行  相似文献   

15.
一、审判长的法律地位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法院组织法及三大诉讼法的规定,审判长是在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判案件时,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的负责组织审判活动的审判员。其法律涵义有三: (一)从任职时间看,审判长是依合议庭的组成而存在,合议庭于案件受理后至开庭审理前组成,在案件审结时解散,审判长的任  相似文献   

16.
新《刑诉法》实行后,庭审方式的改革,在增大公诉人责任的同时,也加重了审判人员当庭裁判的压力。因而审判人员在实践中表现为更多地适用定期宣判。对定期宣判案件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职责不清,依据《刑诉法》规定,只有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而实践中,法院实行院长、  相似文献   

17.
如今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渐专业化、复杂化的案件。因此,法院需要探索专业化合议庭的设立和运行机制,促进案件能更好更快地得到解决,真正维护公平正义。萧山法院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也得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审判实践中,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在相当范围内存在着。仅以某市为例,十一家基层法院,除两家的极少案件由合议庭迳行处理外,其余案件的最后处理权皆属于审判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裁判书不署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名,而一律由合议庭成员、书记员署名,笔者认为,这种署名方式不利于责权相济。有些案件,合议庭意见与审判委员会意见并不一致,合议庭对审判委员会的决议只能服从,如裁判书由合议庭成员署名,名不符实。裁判书后面署名,目的是为了明确本案是由署名的审判人员、书记员处理结案的,他们对整个案件负责,而当案件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对案件作出处理的是审判委员会,而不是合议庭,却署合议庭成员的  相似文献   

20.
石雷 《时代法学》2012,10(5):101-107
英国家事案件审判体制的变革顺应了社会发展,反映了民众呼声,从最初由宗教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发展到20世纪末建立完整的三级家事案件审判体制,即家事程序法院——治安法院中由家庭问题专家开庭审理案件;郡法院;高等法院家事法庭。英国家事案件审判体制变迁的司法理念包括建立专门的家事法庭;设立专门的保护儿童权利的机构;重视和解和调解工作。对我国未来司法体系变革的启示是:建立专门的家事合议庭;建立配套的儿童保护机构;完善家事纠纷中的法院调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