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至上:行政处罚法的价值蕴含胡玉鸿法治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主要价值目标。从理想的状态来说,法治意味着国家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在法律上均有明确的界定。这就要求法律的制定一方面要按法治的要求来构建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倡导法治观念,予社...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法治行政就更显其紧迫性。法治行政意味着法律对行政具有绝对的支配力和最高影响。它说明行政权力应当来自法律的规定,特别是对公民权利产生直接影响的权力必须由法律明示,行政亦无法外特权。可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特别权力关系却往往在破坏其发展。因此,我们应从务实的角度对特别权力关系进行扬弃,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特别法律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三大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桂祥 《法学论坛》2001,16(4):14-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被确立为我国的治国方略,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是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其关键是实现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同时还要切实保障公民权利,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法治文明与公民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包括了法治建设的根本内容,法治文明、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法治文明形成的历史过程决定现代法治必然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和谐,保障公民权利贯穿于法治文明的各项内在要求。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改进公民权利规定、进一步合理约束政府权力和完善公民权利表达与救济途径来实现。此外,针对社会中特殊群体,国家须采取特别措施,以真正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马岭 《法学》1997,(12)
违宪审查——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马岭宪法作为确立和保护国家民主制度的基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它维护和捍卫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尊严和权利,它授予国家权力并严格界定各种权力行使的范围界限,为保护公民权利和防止滥用国家权力规定了基本原则。因此,尊重宪...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日常思维和言语表达中,权力修辞占据主导地位。权力场成了影响决策的最主要因素,这既不符合法治的原则要求,也难以成就管理国家与社会的法治方式。从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的角度看,权力修辞向法律话语的转变是展开法治建设的思想条件。权力修辞与政法思维相匹配,重点维护的是管理秩序;法律话语与法治思维相适应,要限制权力,捍卫权利,是与法治建设相适应的法治意识形态,维护的是法律秩序。法律话语与权力修辞的冲突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从西方法治的经验和中国法治建设的需求看,法律话语能否平衡权力修辞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张维平  全永波 《时代法学》2006,4(3):20-26,43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整个国家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应急法律规范,来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民权利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程序制度保障和救济机制,以寻求突发公共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权利的保护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平 《河北法学》2006,24(11):77-82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整个国家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应急法律规范,来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民权利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程序制度保障和救济机制,以寻求突发公共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曾胜男 《法制与社会》2011,(32):16-18,40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着眼于公民权利的保障,首先给出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试分析当前我国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力图矫正已被扭曲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项公民权利。"政府"自古以来就是权力的代名词,法治政府是严格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运行及其行为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公民知情权与法治政府的内在联系其实也就是公民知情权与政府权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莫纪宏 《中国审判》2009,(12):18-19
现代法治国家的特征之一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而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建立与修复这种平衡的各种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于一个较为成熟的法治国家而言,针对强大的国家权力,必定有全面的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或者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由国家给予公民及时的救济,修复受到伤害的基本权利。这既是对公民的基本尊重,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这些公民权利救济的法律体系中,国家赔偿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处罚法》立法缺陷分析立法观念的缺陷胡玉鸿法律是制度建构与价值观念的载体,其蕴涵的观念形态对社会具有导向作用。应当承认,在弘扬法治观念、制约行政权力及保护公民权利方面,行政处罚法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规定,标志着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业已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但在任何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均非易事。任何权力天生就有扩张的倾向,司法权也不例外。司法权的扩张不仅会排挤其他权力,而且对公民权利也构成威胁。现代国家通过立法来明确界定司法权的界限,同时还设定权力限制措施来防止司法权滥用。在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为法定的法律监督机构,对法院的整个司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有法可依的法制基本要求之一的实现,以及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成型。就这一宣布的法治现实意义而言:自此以后立法时代大体结束,进入守法与执法时代。就公民权利、公共权力包括社会管理事务所引发的法律问题而言,在一个社会结构成型,法律体系形成的社会,便凸显了司法权在解决法律问题与法律纷争的枢纽地位。国家权力经由对司法权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法治原则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要实行法治,法律至上、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应是其基本原则。首先,法律至上是实行法治的决定性前提,要确立法律的绝对权威,党要守法,政府也要守法。其次,司法公正是法治的保障。它包括在制度上实现司法独立和在实践中杜绝司法腐败。最后,保障人权是法治价值取向的核心。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就需要在国家权力和公民之间形成有机统一的“权力—权利”运行系统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和修改后的宪法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实行法治就是实行现代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即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问题。在我国必须改变官本位的弊端。本文首先以实例说明当前权力腐败的严重性,继而对官本位进行了文化、历史分析,然后对有关的理论认识和制度改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构建合理的行政应急权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十分必要。现代法治的终极目标是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实现限制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平衡便成为核心问题,对此应当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权利应当限制和保护的范围,建立有效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从根本上维护人权和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2010年如期形成,标志着法律日益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保障公民权利的最重要的制度手段。从政策调控到法律体系——这一公民权利保障途径的变化,正是改革30余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快速立法的社会背景及深层原因。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保障权利,又通过权利制约权力,以实现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整合。当下,继完成民生立法的工作重点后,未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注点应转入公民有序参与的政治权利领域。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开制度是政府权力的行使及其掌控的信息向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开的法律制度。它建立在人民主权、知情权、服务行政、形式法治等理论基础上,是民主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和公民权利保护的必然体现、是我国履行形册规则的国际义务。政府公开在我国已经有了初步的制度实践,但我国建立政府公开制度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积极而不盲目地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成果,是改革开放20 年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条重要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立法借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借鉴的重点放在公共权力制约和公民权利保障方面的法律上来,同时,必须充分研究我国法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注重立法借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