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涛 《学理论》2012,(8):13-14
探讨"大跃进"运动的社会心理成因,对了解"大跃进"运动的全貌和历史启示尤其重要。"大跃进"给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跃进"运动是一味盲目崇拜学习苏联和东欧模式,导致经济畸形发展,一味追求速度,却忽略质量。当我们再次对"大跃进"所发生的原因进行审视,应该从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这对当今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是以学习苏联为主的。党的八大前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苏为鉴"的命题,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初起时,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虽不赞成,但在表面上采取了既不称赞也不批评的态度。随着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开始担忧起来。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得不站出来讲话——不是反对中国和‘大跃进’本身(这是他们自己的内部问题,和我们无关),而是反对把他们的座右铭照搬到我们苏联自己的条件中来。"  相似文献   

4.
程永锋 《学理论》2011,(18):26-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能因为其最终走向败亡而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更不能因此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悲观。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模式说”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由于盲目崇信和迫于压力,东欧及中国等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接受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由于这种模式脱离各社会主义国家本国的具体实际,因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些国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在这种境况下,南斯拉夫首先挣脱了苏联  相似文献   

6.
苏联斯大林模式曾被视为"正宗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也曾照搬过这一模式。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80年代着手改革开放。现在,僵化的苏联模式已经死亡,蓬勃崛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扬弃并超越"了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第二次革命"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更新和超越,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性发展,起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实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谓从传统到现代之"现代",不是一般的时间概念上的"现代",也不仅仅是走出"苏联模式"困境的"现代",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现代"。  相似文献   

8.
正三、苏联谋求控制我国海岸,毛泽东说"我们不干"大连港、旅顺回到祖国的怀抱之后,苏联仍在谋求控制中国海权。1958年4月18日,苏联提出,为了指挥其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迫切希望在中国海岸线建设一座由中国和苏联共同使用的大功率长波电台。建设费用苏联出大部分,中国出  相似文献   

9.
对于苏联模式的崩溃,右翼学者和部分左翼人士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卡利尼科斯对此并不认同。他分析指出,左翼和右翼之所以达成错误共识,是因为将斯大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等同,而在现实中,斯大林主义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最终走向了"反革命"。卡利尼科斯试图通过进一步将苏联模式界定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变体,以此彻底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失败隔离开来。虽然卡利尼科斯对苏联模式的独特界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苏东剧变的不利影响,也为我们认识苏联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它的分析与苏联模式的实际性质不相符合,所产生的理论后果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一长制"是建国初期国营企业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治理结构形式.它的推行不是偶然的,是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从本质上讲,它是苏联企业管理经验的再运用,是民主革命时期"三人团"和"厂务会"模式的经验总结.由于受到错误地批判,厂长(经理)负责制取代了"一长制",并对之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带动了女性研究的勃兴,欧美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中呈现出对历史书写模式的"颠覆意识",西方学界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和史学书写模式的颠覆有其历史渊源和学术土壤,受其影响,中国本土的妇女史研究也有这种倾向。面对双重的"颠覆意识",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反思力度。  相似文献   

12.
根植于工业文明的"管理型"社会治理具有效率优先、程序正义、民主平等、依法行政等理性精神。但是,它的"价值中立"原则、"官僚科层制"治理架构及"技术至上"治理路线使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表现出对伦理的排斥。因此,必须实现向"服务型"社会治理的伦理转向。在"服务型"社会治理中,伦理因素是引导社会治理前行的基础力量,社会治理与伦理的内在契合成为现实,从而使其处处表现出伦理化的治理倾向。当前,我们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社会治理由"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两个不走"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中国道路所做的方向性规定。固守苏联模式形成体制僵化的老路与改革走上制度西化的邪路是导致苏联剧变的前后两个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既不走制度体制单一化的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制度体制多元化的改旗易帜的邪路,成功地走出"一个主体与多样发展"相结合的新路。"老路"与"邪路"的总根源是制度与体制不分。中国改革之所以既没有固守体制僵化的老路也没有滑向制度西化的邪路,归功于邓小平提出了制度与体制划分的思想,在改革一开始就确立了破老路与防邪路的改革大方向。只有把制度与体制分开的"改革体制与完善制度"相结合的正路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统社会主义老路是粗放式增长与阶级斗争扩大化之路,苏联剧变式邪路是全盘西化与社会动荡之路。只有"一个中心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好路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4.
庞博  孙丁贺 《学理论》2013,(2):30-31
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与尝试,苏联由于其自身的痼疾而走向了亡国亡党之路。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背离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果,其不合适的社会主义模式及长期以来在此模式下所逐渐积累的弊端是其亡国亡党的根本原因,而戈尔巴乔夫忽视国情的冒进改革则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从外部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的自身瓦解。  相似文献   

15.
苏联学术界近来加强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原因是: 一、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提高了人的因素的作用.1、与几十年前相比,劳动技术装备率大大提高.2、专业化的劳动使得对劳动者的监督变得困难,往往只能靠个人的自觉工作和自我监督.3、在科技革命时代,提高了对人的素质包括文化、技能等的要求. 二、苏联现状急待解决"人的因素"问题.近一、二十年来,苏联社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纪律松懈,消极情绪有些蔓延等. 三、当前改革的需求.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的种种设想,至今落实缓慢.原因很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发明人,对此做了很多具体论述。但是,他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定义,相反还强调,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的清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照抄经典,也不能照搬别国模式,需要当代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现今,重温邓小平论述的启发是: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关系中,充分认识其异同,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比较恰当合理的定位,从而引导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5)
践行"中国梦",需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三层内涵,同时需要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性指向和自利性指向、战略目标和阶段目标、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五种倾向,即庸俗化、形式主义、淡化意识形态、言行不一致和过度乐观倾向,并着重解决政府角色定位、官民矛盾、机会平等、腐败、道德水平低和弱势群体等六个重点问题,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8.
裴远颖 《党政论坛》2012,(10):32-32
"东向政策"是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的,被认为是印度外交的重大战略措施。当时印度拉奥政府在财政部长曼·辛格(现任总理)的主持下,推行经济改革,改变印度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政党的执政模式 1、以苏联为代表的一党执政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和法律上认为议会(苏联称苏维埃,我国称人民代表大会,罗马尼亚称大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实际上,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却属于党中央,从而形成"一党执政双重领导"的执政模式.国家机关从上到下自成体系,党的组织也从上到下自成体系.这不仅表现在党对政权的纵向领导,而且表现在同一权力层上的横向领导.在苏联,  相似文献   

20.
郭凤海 《理论探讨》2007,55(3):38-42
揭示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和最高理想。然而,受恩格斯影响,列宁在哲学上表现出的“自然哲学”倾向,使他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与马克思存在差异,并对日后苏联哲学的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大林以政治权力和特定的哲学模式强势介入哲学领域,造成苏联哲学向否定自由从而否定自身演变的必然逻辑。苏联“解冻”时期领导人和哲学界挽救苏联哲学的努力,并未使其从旧框架中“突围”出来。而苏联哲学长期充任当政者“强迫自由”的政治工具,最终导致其曲终人散的历史命运,为后人看待哲学与自由的关系留下了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