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以人为本"的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世伦  任岳鹏 《法学家》2006,1(1):121-128
法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必须体现在法体系的各个部门之中.根本法(宪法)应以人的普遍人权为本;私法(市民法)应以人的市民权为本;公法(公民法)应以人的公民权为本;而社会法作为新近产生的一个部门,应以人的社会权为本.  相似文献   

3.
三论“法即程序”──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即程序”的观点需要从实体与程序的关系上去把握 :第一 ,程序的原初性和实体的继受性 ;第二 ,程序的连续性和实体的阶段性 ;第三 ,程序的能动性和实体的被动性。  相似文献   

4.
法律应体现正义,对此应作出法哲学的历史考察。研究表明,对"正义"的追问必触及到其中关于"程序"与"伦理"的内在矛盾。要强调,"程序正义""伦理正义"的合理性,共同构成"法律合法性"的基础。总之,应当立足实际建设体现"程序正义""伦理正义"相统一的"正义之法"。  相似文献   

5.
邓正来 《河北法学》2008,26(3):2-16
中国法学界的"全球化论辩"可以从"肯定"与"否定"这两种态度加以分析。以"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区分为参照性判准,可以发现,"反法律全球化"论者与对"法律全球化"持肯定态度中的"唯法律全球化"论者其实都处在着同"去国家化"相关的"法律一元论"这一层面上,只不过前者主张的是"国家法律一元论",而后者主张的是"非国家法律一元论"。"法律全球化"是一种在全球层面上展开的包含"法律国际化"的进程,是一种从"国家法律一元论"走向"国家与非国家法律多元论"的开放性进程。中国法学论者之所以尊奉"法律一元论",实是因为教条性地尊奉"法律的唯国家意志论"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个经典论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准据法这一国际私法特有概念和专门用语的内涵,强调它是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实体法规范所属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冲突规范所指定的、最终适用于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体系.本文还就现有的国际私法著述对英文the proper law的译法进行了评析,并指出:准据法这一国际私法术语本身就含有"适当的所适用的法律体系"的意义,故不宜夸大"适当准据法"的作用,也不宜照搬于中国国际私法.  相似文献   

7.
俞德鹏 《法学家》2000,(6):32-37
一、"职业保留法"及其在今日再就业工程中的出现 "职业保留法"即职业保留制度,是禁止和限制某类国民从事某些职业(或行业),而让另一类国民独占这些职业或者享受就业优先权的制度形式.被保留的职业一般都是地位较高、条件较好和待遇较厚的职业,有资格独占这些被保留职业的国民一般均为国民的上层.职业分类、国民分等和就业机会封闭是职业保留制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考证"海商法"1名词之由来,运用文献考证、分析以及合理推测与举例的研究方法,对西语2及中文"海商法"一词的起源与流变进行梳理,从而得出中西"海商法"名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并有共同的鼻祖——拉丁"Mare"一词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认同法律发展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行为在现代刑法学中处于基础地位.我国刑法理论关于"危害行为"的研究却相对薄弱,随之建立的犯罪论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狭义共犯人的处罚依据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刑法理论中行为理论的层次缺失."危害行为"应当与刑法中的行为、犯罪行为、刑法评价的行为等相近概念严格地区分并进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0.
范忠信 《中国法学》2003,(6):168-178
“封邦建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特有成份 ,是与西方的封建主义 (Feudalism)或封建制度 (Thesystemofenfeoffment)大为不同的东西。它是根据“亲亲”和“报功”原则来瓜分政治经济利益的一个制度体系。各种不同形式的“封君”在各类不同形式的“封域”中开发和享用资源及作威作福 ,是中国封建制的实质。这种缺席是贯彻中国始终的制度 ,自汉代至太平天国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 ,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潜在的体现。对这一意义上的“封建”法制史的研究 ,过去一直被忽视。其实 ,对“封建”法制史的研究是揭示中国法律传统奥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混合法的制度设计:"法律"与"法官"的折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今人的分析方式对中国古代法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法律兼有大陆法系的"制定法"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特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中,律的稳定性与权威性不容置疑,但律文的简明扼要又为法官在司法实践中的"造法"留有充分的空间.这种"制定"与"判例"并重的混合特征,使中国古代法律样式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法官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法律与法官的折中正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社会混合法体系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刘国生 《政法学刊》2003,20(4):28-30
国内外反倾销中,界定同类产品是确定倾销和损害的必要前提。对同类产品的认定应在理解其概念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程序确定其认定的标准。对同类产品的认定,我国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其意义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民法"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以"市民社会、具备形式理性的私法规范体系、独立的民事诉讼程序"这一法律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是没有民法的.  相似文献   

14.
杜春 《中国司法》2007,(12):17-20
一、关于此次《律师法》修订的背景现行《律师法》是1996年5月通过的。自1997年1月1日实施以来,该法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发挥律师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已有执业律师13万多人,律师事务所1·3万多个,每年办理诉讼案件180多万件,办理非诉法律事务87多万件,提供法律咨询520多万件。广大律师通过积极参与诉讼活动,努力维护司法公正;通过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国家重大经济改革和经济活动以及国际贸易、投资、融资、仲…  相似文献   

15.
司法解释是与法律适用相伴生的活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司法解释可以是一种由法院或法官任意行使的权力,其中"尊重法律"就是对司法解释的一种基本规制.本文探讨了立法与司法之间所存在的固有张力,明确了"尊重法律"作为法律解释原则的意义,并通过"推定法律的合宪性"、"规避合宪性审查问题"、"解释任务的阐释性"、"尊重立法解释"等四项内容,具体地界定了"尊重法律原则"的基本要求.当然,"尊重法律原则"也自有其适用的限度,因而应当通过其他解释原则来予以补足.  相似文献   

16.
阿炳 《现代法学》2002,24(5):159-161
《本体刑法学》是陈兴良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著。著作具有四大特色 :一是保持批判者立场 ,继承并提升刑法理论品位 ;二是界定本体刑法学的基本范畴 ,构建刑法学的新体系 ;三是提倡问题意识 ,寻求刑法学的真问题及其解决 ;四是创立一种刑法学教科书写作的新范式 ,即体系性叙述、法理性叙述与私人性叙述相结合。尽管存在些许瑕疵 ,但本体刑法学的总体特色可以概括为 :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并存 ;范式转换或体系完备并重。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2799票赞成、52票反对、37票弃权、1人未按表决器的表决结果,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物权法》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现将该法有关问题简介如下:一、《物权法》的制定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  相似文献   

18.
试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负担的那些超出法律强制性义务规定且符合社会价值和期望的责任,确认这种责任的法律规范实为"软法",它主要通过责任目标内化于企业的商业行为和治理结构之中,以实现企业的"自我管制";通过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和程序性权利,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谈判抗衡力量以实现市场的自发对抗;并以声誉机制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作为责任的实施机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丁春艳 《证据科学》2006,13(3):175-180
本文从英国判例法和医学行业标准两个方面考察了英国法上“死亡”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传统的心跳和呼吸停止标准与脑死亡标准的关系以及英国社会目前对死亡定义所存在的疑虑和争议,并且指出了英国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英国法上死亡定义的考察,以期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脑死亡法的起草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民法上的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 作为权利主体的自然人如果要问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些什么问题 ,法学家们首先会笨嘴拙舌地描述出一幅这样的图画 :总则编要规定那些“提取公因式”的法律问题。然而 ,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应当是 ,总则编规定了对民法典其他各种权利发挥统帅作用的那些最上位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民法典中即是 :(1 )人、(2 )物、(3 )法律行为。我们可以借助于民法学中最高位的概念“私法自治”原则所表达的意思 ,清楚地看出立法者在民法学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排列顺序中所表达的法律政策意义。立法者在总则编中规定的这三个基本概念 ,首先就是“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