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全过程,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传播、教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则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理论教育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能动地判断理论教育价值的实践-认识过程。它本质上既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又是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与理论教育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郭梓林 《法人》2008,(8):87-87
民众个人的主观感觉不可能凭空而起,而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基于自己对邻居、同事生活的观察,基于自己从所见所闻中对本地区、本市、乃至全国相关信息的了解。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公众的主流看法,则最终可归因于这个社会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命运的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个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验,会看到不同的生活故事,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所有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决定着个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公平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苗勇 《江淮法治》2010,(2):15-15
什么是智慧的人生?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对于客观事物(包括自己本身,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是最难认识的事物)善于判断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思想者就是能够以其睿智和思想启迪社会人生的人,那么我认为拉德布鲁赫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思想者之一.当然,如果说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会举出完全不同的、很可能是更多的思想者,那么我就说拉德布鲁赫是离我个人最近的思想者之一.我读拉德布鲁赫的文章著述,每每有接受启蒙、开发心智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苗勇 《江淮法治》2009,(10):26-26
什么是智慧的人生?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对于客观事物(包括自己本身)善于判断的人生。 善于判断的人,一定是思想素质较高的人。人的思想水平,取决于他对于事物的判断正确与否。没有正确的判断力,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是绝对不可能上升到很高的境界的。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正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基本要求 ,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但是相对于司法宗旨而言 ,司法公正更具有工具性或形式性 ,因此 ,司法公正还应有更高的价值追求。本文从分析司法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司法对于整个法律价值实现的思路出发 ,论述了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 ,提出了司法公正的价值判断标准 ,并对司法公正价值的实现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尚未建立科学的婚姻判断标准体系,判断婚姻的主要标准,就是单一的婚姻效力判断标准。不论是什麽形态的婚姻,都用婚姻有效无效标准判断。这种婚姻判断标准,不能满足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容易造成对不同婚姻形态的误判。因此,应当建立以婚姻的属性要件、形成要件和效力要件为评判标准的科学评判体系。  相似文献   

8.
毛红 《中国律师》2003,(8):67-68
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著作权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它所解决的是著作权侵权民事责任的基础问题。由于一定的归责原则决定着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分类,也决定着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等,因此在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中采取何种归责原则,既表明立法对不同侵权行为的价值判断,又表明立法者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强制性利益分配方案。对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我国知识产权执法机制,常常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确定的一些原则为标准来研讨自己应遵循的执法标准,包括对著作权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罪数判断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罪数形态问题是刑法理论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理论对其关注常局限于罪数判断标准 ,而忽略了对其判断要素的探讨。实际上 ,罪数判断的标准与要素两者是位于不同的逻辑层次。罪数判断的标准是罪数判断的基础 ,对罪数判定提供总的规格与准则 ,犯罪构成标准说作为罪数判断标准更为科学。罪数判断要素是以罪数判断标准为指导 ,对罪数单复进行正确具体地推断所必不可少的主客观要素 ,如构成要件要素、罪名等一些法律规定的要素。对行为、结果和罪名均应正确地判定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对我国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八荣八耻以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系,在价值取向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科学的价值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犯罪客体并不具有哲学意义上客体(对象)的含义。它是生活行为是否违反刑法的价值标准。它的内容是刑法法益。它派生出客观构成要件,并对客观构成要件具有解释功能。因为生活行为符合客观构成要件就刑事违法,构成要件符合性必须先形式判断,后实质判断,而犯罪客体就是实质判断的价值标准,所以犯罪客体是刑事违法的最高价值标准。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犯罪客体必须法定。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一直以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观点有行为人标准说、平均人标准说、国家标准说、折中说。但这些标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不能实现对个体关注和对社会关注、个体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平衡。基于此,本文在对现有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判断标准:社会人标准说。主张在判断行为人选择不实施犯罪行为的期待可能性的时候,除了关注其作为个体的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其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3.
彭文华 《现代法学》2015,(2):102-117
量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量刑的事实判断以犯罪的主客观事实为基础,量刑的价值判断体现国家和社会惩罚与预防犯罪的特殊需要。《刑法》第61条规定的是量刑的事实根据与法律根据,在价值判断上有所缺漏。量刑的价值判断与规范判断并不相同。影响量刑的非规范性价值评价因素主要包括:情势变迁、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犯罪人的家庭、生活状况等。公正量刑的途径在于: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适时调整量刑的依据和标准;赋予法官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官位是人民给的,不是个人的。人的一生就是几十年,如果孜孜以求的只是官位,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的价值就看你能不能为人民做一点实事,给社会增加点积累。———汪洋湖  相似文献   

15.
正人生一世,总有个追求,有个盼望,有个让自己珍视,让自己向往,让自己去护卫,愿意为之活一遭,乃至愿意为之献身的东西,这就是价值了。有的人毕其一生,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很不成功,该人虽然连声咒骂爱情是骗人的鬼话,但仍然表现了他或她对于爱情的价值的体认与重视。之所以咒骂爱情,无非是由于他或她碰到的非其所爱罢了。有的人一辈子献身某种事业,特别是为人类求解放、求幸福,为国为民的事业,他们的一生也是充实的,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6.
沈琪 《比较法研究》2014,(2):160-175
在英美刑法中,近因判断是在事实原因判断之后对结果可否归属于行为所进行的规范性判断,本质上是一个基于价值判断的归责过程,是因果关系判断的核心问题。"可预见性标准"是近因判断的核心标准,它彰显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不仅具有教义学上的可操作性,而且还具有能够容纳价值判断和政策选择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英美刑法在因果关系判断中区分归因与归责,将归责判断归属于因果关系范畴和以"可预见性标准"作为归责判断的核心标准,值得我们在刑法因果关系理论重构中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宪法价值共识就是认同并形成以宪法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共识,即整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及国家工作人员内心认同而形成的以宪法价值为共识的价值观与价值体系,并使之成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规范。宪法价值共识是对宪法价值的认知与感悟后而生成的一种价值信仰,它是宪法实施的内在动力机制,宪法实施的好坏就是宪法价值共识认同度的晴雨表。宪法价值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进而生成宪法价值共识,主要是植根于人类普世价值文化与民主社会基础之上。从宪法价值共识的角度来认识宪法实施的话,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宪法价值为共识的价值体系与价值信仰,无论宪法规范的实施,还是宪法审查制度的确立,皆以宪法价值共识为内在的驱动力,否则,宪法的实施或许依旧是一个百年来的"高贵之梦"。  相似文献   

18.
违法性是否为犯罪论体系的一个要件或阶层,是判断四要件与三阶层这两种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最大差别所在。违法性作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一个阶层,为认定犯罪提供实质标准;而在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中,社会危害性才是认定犯罪的实质标准,但社会危害性又不是犯罪构成四要件之一,因此,缺乏违法性阶层是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结构缺陷之一。从社会危害性到违法性的话语转变,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为基础对违法性论进行研究,将促进刑法学理论的发展。在违法性本质问题上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之争,有助于我国违法性论的重塑。  相似文献   

19.
廖三  董慧轶 《检察风云》2013,(22):28-30
李璟鹏,一个从普通技术工人的角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到了正处级的领导,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艰苦奋斗的辉煌过程,又是一个从领导再到阶下囚的过程。纵观李臻鹏的几十年人生,不难发现,其中有其自身贪欲过度而自毁的原因,也有社会负面价值观过分宣扬而影响了他对人生的正确判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价值判断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所做出的判断,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价值判断结果依判断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结果是否正确,取决于判断主体自身的相关智识、素养、立场、世界观,特别是价值观的制约。因此,价值判断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一般来说,价值判断的结论不会是唯一的,但这并不排除价值判断有正误之分。衡量价值判断正误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