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肌动蛋白的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例尸检心脏标本进行了肌动蛋白(Actin,At)的免疫组化观察。依据Dals标准的明确或界限性病毒性心肌炎5例,心肌组织内At含量减损,呈局灶性或弥漫性淡染,偶见小灶性单个心肌细胞内At缺失。心肌梗死2例,心肌组织内At大片缺失;非心性死亡对照组3例,心肌组织内At呈均匀一致的强阳性染色。结果表明,心肌组织内At的免疫组化观察可望提高对不典型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敏感性,同时对区分轻度缺血性与炎症性心肌细胞损伤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Li WS  Gong QJ  Lu LW  Zhang YJ  Cheng JD 《法医学杂志》2006,22(2):84-85,F0004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化染色对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兔抗人Fn多克隆抗体对人类心肌炎心肌标本进行Fn-LSAB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心肌炎心肌组织内Fn大量沉积,部分心肌细胞内Fn阳性。结论Fn-LSAB染色可显示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损害,Fn沉积是心肌组织存在炎症性病理变化的可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纤维连接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索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以适量coxsackie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 ,造成小鼠轻度病毒性心肌炎 ,对病鼠的心肌进行纤维连接蛋白的LSA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 ,心肌炎鼠心肌组织内Fn大量沉积 ,部分心肌细胞内Fn阳性。Fn -LSAB染色可显示病毒性心肌炎轻度的心肌损害 ,Fn沉积是心肌组织存在炎症性病理变化的可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首次对5例青壮年碎死综合征和11例非心性死亡对照组进行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的研究。发现青壮年猝死综合征5例中有3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阳性。11例非心性死、对照组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均呈阴性。说明上述3例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心肌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损伤,实属早期心肌梗死。该研究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死因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及法医病理检验特点,为探明其死因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回顾分析发生于云南省的81例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年龄、性别、死亡时状态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解剖检验和组织学检验结果。结果 81例不明原因猝死中7例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74例为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发生具有时间、空间和家庭聚集性,死亡时清醒状态较多。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以男性较多见,死亡时以睡眠状态居多。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病理改变以心肌炎为主,同一家庭内死亡案例间病变可互不相同。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常见的心脏病变依次为心肌脂肪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纤维断裂等非特异性病变和心肌间质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符合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特征,其病因可能与季节、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大多数具有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肌胶原增生与TGF-β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组织修复性病理改变,探索轻度病毒性心肌炎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以适量Coxsackie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造成小鼠轻度病毒性心肌炎.利用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法观察病鼠心肌组织胶原纤维的增生情况,并对病鼠及9例人心肌炎心肌进行TGF-β1的LSAB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病鼠心肌组织内胶原纤维呈不同程度增生;心肌炎鼠及人心肌炎心肌组织可见大量TGF-β1表达;TGF-β1的表达与胶原纤维的增生呈正相关.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即存在组织修复性病理改变,TGF-β1的阳性表达是反映心肌炎症性损伤修复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三例胸腹部暴力引起的心肌挫伤导致死亡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一例系拳击胸部引起左心室肌多处挫裂伤,形状呈长条状或灶状;镜下见心肌间质内有明显炎细胞浸润,故称“外伤性心肌炎”并提出与“损伤后反应性心肌炎”,“急性间质性心肌炎”和急死时心外膜下出血相鉴别;其余二例系暴力引起心肌出血。作者还对上述病变心脏的法医学检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6例人体颅脑贯通枪创后2小时所取心肌和肺的超微结构变化。6例心肌及肺的超微结构基本相似。心肌最明显的变化是:Z 带排列不规则,灶性肌原迁维溶解,线粒体肿胀、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和嵴消失,间质水肿。肺组织的明显变化是肺泡隔和肺间质增宽伴电子密度降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中性粒细胞聚集,肺间质或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本文对主要病理变化的意义和发生原理进行了讨论,认为肺间质水肿与神经源性肺水肿有关,由于伤后经过时间长短不同或有无颅内高压形成,而出现间质性水肿或肺泡内水肿。心肌的变化与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9.
胡丙杰  李杰 《法医学杂志》1999,15(3):138-139
为了探讨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作者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梗死心肌和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HHF35染色的变化。结果:梗死心肌均可见不同程度的HHF35缺染,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中,如心脏挫伤、心肌炎、出血性休克、电击死、机械性窒息等,也有不同程度的HHF35缺染。因此用HHF3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早期心肌梗死需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心肌MMP-9、TGF-β1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探讨其在病毒性心肌炎猝死鉴定中的作用。方法筛选30例病毒性心肌炎作为实验组(18例为明确性心肌炎组,12例为界限性心肌炎组),另选10例非病毒性心肌炎作为对照组。Masson染色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心肌胶原增生的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TGF-β1的蛋白表达和组织定位,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及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心肌胶原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增多;MMP-9、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MMP-9、TGF-β1的表达与心肌胶原纤维增生呈正相关。结论MMP-9、TGF-β1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的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电击后心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将电击器电路连接家兔左前肢和右后肢,用200v5mA交流电定时电击,制造电击死和电击伤时心脏损伤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电击死前ECG出现室颤波,光镜下心肌纤维广泛断裂,间质出血,小血管周围水肿.心肌灶性坏死,心房心肌坏死累及心内膜时有微小附壁血栓形成;房室结细胞核空泡变,胞浆深嗜伊红性;电镜下心肌纤维闰盘撕裂;心肌Ⅰ带消失,肌节缩短,超收缩带(Hypercontractionbands)形成,或Ⅰ带扩大,肌节拉长,Z线移位;肌原纤维溶解等。电击伤动物出现心肌散在性坏死灶内炎性浸润,灶性心内膜炎,小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传导系统炎性浸润。本实验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和非致死性电击伤心脏并发症的诊断提供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化染色对冠心病猝死(SCD)的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用兔抗人FN多克隆抗体对人SCD心肌、颅脑损伤和病毒性心肌炎致死者心肌进行FN-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用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对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反应产物面积定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CD组16例心肌组织内FN大量沉积;颅脑损伤致死组心肌细胞内FN染色阴性,病毒性心肌炎致死组部分心肌细胞内FN阳性;3组心肌细胞内的阳性反应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猝死组阳性反应面积(μm^2)为54143.28±8474.92;颅脑损伤致组阳性反应面积(μm^2)为527.99±105.04;病毒性心肌炎组阳性反应面积(μm^2)为5483.53±1219.91。结论冠心病猝死者心肌FN免疫组化检测可为死因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贾建长  赵子琴  顾云菊  沈忆文  陈龙 《法医学杂志》2007,23(3):185-187,F0004
目的 研究cTnI免疫组织化学法诊断人体急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人体冠心病心肌组织cTnI的变化,进行图像分析,与HE染色法进行比较.结果 人体冠心病心肌组织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内cTnI免疫组化染色缺染、分布失规律性;梗死修复区域纤维间质cTnI免疫组化染色弱阳性:陈旧性心肌梗死瘢痕区域纤维间质cTnI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失血性休克组近心内膜心肌细胞内cTnI免疫组化染色轻度增强,并见点灶状心肌细胞内cTnI免疫组化染色缺染.结论 cTnI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应用于人体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血浆蛋白的LSAB检测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观察9例青壮年摔死综合征(SMDS)心传导系统组织及心肌细胞内血浆蛋白Al、Fn的改变,并以冠心病和非心脏病死亡者之心脏标本作对照。结果:SMDS组,8例Al阳性染色,7例Fn阳性染色;冠心病组,7例Al、Fn均呈阳性染色;非心脏病组心肌细胞内Al、Fn均呈阴性,而部分血管壁、结缔组织则呈阳性。提示部分SMDS病例有早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其死亡原因应属心性猝死范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讨Spry1和MAPK蛋白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其发病及猝死机制,并为法医学心源性猝死的鉴定提供指导。方法 3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VMC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和Eagel’s培养液,处死小鼠取心脏,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法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Spry1蛋白及mRNA、MAPK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VMC组在光镜下可见心肌间质水肿,广泛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形成多处灶性、大片状坏死,心肌组织中Spry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pry1 mRNA水平略降低(P0.05);而MAPK蛋白表达水平在VMC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pry1参与的MAPK/ERK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起着促进胶原表达的作用,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甚至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6.
早期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的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4例尸检心脏标本,进行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用于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研究。其中尸检及组织学证实心肌梗死5例,其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均呈阳性。冠状动脉有硬化或冠状动脉口狭窄的可疑心肌梗死18例,其中15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阳性。非心性死亡对照组11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均呈阴性。实验表明,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为早期心肌梗死的死后诊断提供了一个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纤维蛋白原(Fg)在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心脏、心肌梗死及其它非梗死性的引起直接或间接心脏损害的情况如心肌炎、窒息、电击死、出血性休克、心挫伤、有机磷中毒等心肌细胞内Fg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内未见Fg阳性反应,而心肌梗死、心肌炎、窒息、电击、休克、心挫伤、有机磷中毒等组均可见Fg阳性反应,且各组Fg阳性反应面积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Fg作为心肌梗死死后诊断指标,易受心肌炎、窒息、电击、休克、心挫伤、有机磷中毒等的影响,对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冠心病猝死(SCD)心肌细胞和间质中的表达与SCD的关系。方法选取本教研室2003年51例死亡鉴定病例,分为SCD组,患有冠心病但非SCD组(对照组1),无严重冠脉粥样硬化(As)病变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组(对照组2),无严重As病变但有其它心脏病组(对照组3)。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mmp2在各组心肌细胞和间质内表达的阳性率(R值)和平均灰度值(H值),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SCD组与3个对照组之间心肌细胞内romp2H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SCD组与对照组2和3之间心肌间质内mmp2H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镜下各组心肌间质及心肌细胞内表达的阳性率差别明显。结论心肌间质及心肌细胞内mmp2同相表达增高与SC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心肌和间质mmp2的表达对诊断SC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肌中VEGF在死后一定时间的稳定性及表达的变化规律,评价其对死后诊断机体早期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SP法染色、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VEGF阳性表达面积和强度,并对VEGF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VEGF在缺血心肌组织中,见灶性或成片心肌细胞强阳性表达,部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表达弱阳性,间质表达阴性;在4℃放置,随时间延长,缺血心肌组织VEGF阳性表达有减弱趋势,至10d时缺血心肌组织仍可见VEGF在少许心肌细胞胞浆内呈弱阳性表达。在4℃放置10d以内,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标本之间VEGF阳性表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能耐受一定程度自溶及腐败的影响,其免疫组化检测对于判断死后4℃放置10d以内的尸体是否出现过心肌缺血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1案例案例1:某男,40岁,农民。某日11时许,因畏寒发热4d到某乡卫生院就诊,诊断为“感冒”,给予青霉素800万u治疗。当日14:30左右出现休克症状,立即给予扩管、抗休克治疗;16:30左右突感心慌、大汗、咳嗽、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大量咯血,随后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认为诊断及治疗有误而提请尸体解剖。尸检见重度贫血貌,双肺切面广泛出血及淤血。病理学检查示:肺广泛出血,肺内小血管及肺泡隔毛细血管内中性粒细胞增多;脑水肿显著,血管管腔内炎性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单核细胞为主;心肌间质轻度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炎性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