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平 《青年论坛》2014,(4):145-148
"于正剧现象"的特征是"叫座不叫好"。这种类型的电视剧违背艺术真实的美学原则,文本中充满大量的虚假情节、虚假人物、虚假环境、虚假道具。既不符合直观真实或超现实真实,又不符合主观真实,更难以达到客观真实的美学高度,是一种典型的高碳艺术。大力开发符合艺术真实,特别是实现客观真实的低碳艺术,这是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艺术真实是衡量影视作品美学价值的最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达到"低碳美学"的标尺。电影《里约大冒险2》借3D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的逼真度,并利用3D手段更好的通过动物之间的故事隐喻了真实人性,通过"主观真实"的创作手段逼近"客观真实"的高度。首先,作品通过在母题的设置上低碳化探讨人性中最深刻、最本质、最普遍、最真实的成分。其次,虚构的动画人物性格具有内在合理性,从而引发的人物行为和故事冲突有利于真实人性和母题的表达。再次,本部作品展现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有效利用低碳喜剧元素丰富真实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3D电影是一种以感官沉浸效应为突出美学特征的艺术类型。这一美学特征的极度发展使3D电影走入误区,一方面是观众趋之若鹜的消费热情,另一方面是内容质量的低下。误区的背后隐藏着3D电影特殊的创作、传播、消费、监管行为不合法理的问题。3D电影艺术权利是集中式特权。同样,3D电影艺术义务也是集中式的。这意味着活动者承担着更重大的义务——不损害观众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人的艺术权利和经济权利。任何一项义务的中止在法理上都构成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4.
暴力叙事、喜剧叙事、紧凑叙事和情感叙事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四个最主要的叙事美学特征。它们以直观真实为基础,以客观真实为特质,低调简单,干脆果断,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净化了观众的心灵,陶冶了观众的情操,符合低碳美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电影《鸟人》因其深刻的人性内涵荣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整部影片在故事创作上遵循了本真人性原则,在人物性格的人性真实与镜头内容上的客观真实上有很高的德性艺术价值,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与沉思,"文艺创作的法则就是美学原则,而美学原则的本质就是本真人性原则",由此可以看出电影《鸟人》符合低碳美学特征,是一部难得的低碳艺术作品。而该片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伪"一镜到底"式的长镜头运用,而这里的长镜头都是基于人性的真实需要来组织。为了探求长镜头是如何使影片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关怀这一问题以低碳美学理论为切入点,从题材、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来解析《鸟人》长镜头的低碳性质。  相似文献   

6.
谭可可  辛敏嘉 《求索》2011,(8):215-216,37
3D电影视觉操纵所表现的非现实的虚拟世界以其极富隐喻意味的美学意境,契合了观众隐然中认知的外界变化,以及产生的一系列思考、判断与情愫,进而使观众实现了审美体验与"超现实"的心理愉悦。的确,3D电影虚拟世界的视觉操纵其正面影响值得肯定,但如果因此就对其大唱赞歌不免过于乐观了;对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足够的警惕,寻求相应的对策,并加强非现实的虚拟世界的管理仍旧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西班牙语影片已经逐渐形成以西班牙为中心,辐射各个西班牙语国家的泛西班牙化整体创作趋向。同时随着西班牙语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呈现出明显区别于美国电影所主导的主流商业美学的独特美学特质。具体来看,西班牙语电影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艺术真实的呈现和人性阐释的深邃。  相似文献   

8.
表演是影视艺术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低碳美学强调激发审美主体陶冶型自由情感,与之相对应的表演特质是既实现直观真实又实现客观真实,这样的表演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陶冶型自由情感,这样的表演被称为低碳表演。以几部风格迥异的奥斯卡影片为例,从其细节的把握、情感的迸发、真实的生活气息等方面,可剖析出“低碳表演”能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在影视市场上站稳脚跟,稳拿奥斯卡小金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自从白景晟提出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钟惦棐继而讲到“电影与戏剧离婚”问题之后,电影界在近五、六年间,对纪实性电影美学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是建国以来电影界第三次学术大讨论。讨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现把主要论点综述如下。唯纪实性才符合电影本性吗? 这是论争焦点之一。纪实性美学派认为,戏剧性与日渐显露的电影纪录本性相冲突,只有纪实性才能与之相适应。杨妮在《论纪事型故事片的叙事结构》中谈到,戏剧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立在“纪录的真实”上面的电影美,把戏剧性强加到电影的叙事结构中来,在今天,无助于被现代技术性能所确定的艺术特性的发挥。电影毕竟是电影,既非译成视觉语言的戏剧,更不是什  相似文献   

10.
电影《依然爱丽丝》提供了洞见人性的平台:摩尔的低碳表演彰显本真人性,实现了客观真实;爱的正能量传递正价值,引发我们强烈的陶冶型自由情感。它的成功再一次印证了奥斯卡艺术的精髓在于人性表达。  相似文献   

11.
论艺术德性     
人类的利他行动是德性行动。其中艺术行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德性行动,因为它不仅同时兼具利他性和利己性,而且直接通达人生的终极目的。这种能激发艺术主体强烈自由情感的性质就是艺术德性。艺术德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德性。直观真实、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是构成艺术德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开辟新奇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是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催开美丽的艺术德性花朵。  相似文献   

12.
李程春 《思想战线》2013,(Z1):15-18
苗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的标志之一,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本文就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种类、样式和产业发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3.
<正>人文语义学是理解史实、文本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历史文本书写是否反映历史真实,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或根本问题,而真实性是人文语义学的基本属性之一。从人文语义学审视历史与文本,则两者都是真实与客观的存在。即人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客观现实,历史文本也是真实、客观的记录。既然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何  相似文献   

14.
黄有东 《理论月刊》2006,(11):54-56
“:美学研究对象”即“美学对象”,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体对象;二是文本对象。传统美学把“美”作为“本体对象”基本上无疑义,而把“艺术”等作为“文本对象”却有不妥之处。美学的文本对象应该从传统的“艺术”(包括“自然”),转换到“文化”(包括相对应的“自然”)来。文化美学就是以“文化”(包括“自然”)为文本对象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首先要说的是,笔者是个电影迷。 在过去的几年里,凭着对电影的澎湃热情,笔者渐渐养成了两个说不上是好还是坏的观影习惯。一是尽量靠近银幕坐前排,二是不放过任何3D电影。烂片?没有艺术价值?没关系,至少看起来很过瘾。于是影院里多了一个眼镜架着眼镜(笔者是个近视眼)还乐不可支的人。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在评述柏拉图哲学时说:“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庄周(庄于)哲学的主要内容是“齐物论”,即天地万物流变不居,亦彼亦此,万物生于道,又归于道,柏拉图哲学则主张超现实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为世界的真实本原,万物都模仿理念而得,是理念虚幻的影子,即理念论。这两种哲学体系都对各自的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将把它们作为两条平行干线贯穿于我们的美学比较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李顺庆  秦杨 《求索》2013,(4):162-164
中国传统艺术和谐求善、借景抒情、追求内心真实,展现出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简洁含蓄的独特艺术意境美,构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和谐精神、艺道精神、人格精神。辉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意象性发展范式,其艺术表现又折射出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精神性审度。  相似文献   

18.
谢晋电影可以说是一种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电影,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的"政治电影".他紧跟时代的节拍,通过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冷静观察和深情触摸,以精湛的电影艺术,重塑和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实政治风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态轨迹.本文以<芙蓉镇>为中心,通过文本细读试图揭示文本结构与表象之下的"幻觉化政治",进而对谢晋电影的政治化倾向予以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李军红 《青年论坛》2007,(1):124-128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以对思想意识性的注重、对社会整体性和社会分析性的追求、对质朴的民族化风格的探究,形成了其基本美学特征,创构了自己独特的现实———理性景观。其美学价值对后来的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品较之自然的审美客体和其他人工创作的非艺术品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自由情感;而新兴的数字艺术较之传统的原子艺术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原子艺术家的创作多缘于虚饰情感,这种情感在性质上属于必然情感的范畴,但其艺术品所激发的却是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可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数字艺术系统特殊的数字技术机制使得艺术家表达本真情感成为可能和可行,本真情感隶属于美的情感即自由情感;数字艺术品除了激发现实型和理想型自由情感外,还能激发超现实型自由情感.另外,数字艺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情感,这种自由情感源于数字艺术系统特有的双重虚拟互动性机制.本真情感、超现实情感和网络情感构成了数字美学的核心和数字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