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黄韬 《法人》2007,(2):34-36
随着《证券法》、《公司法》的修改及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制约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法律制度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改进,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这项“系统工程”的筑就决不是依靠一次严打式的运动就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准则(征求意见稿)》与现行《公司法》强制性与任意性规范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同时.发现潜在的尖锐问题是.中国证监会在《证券法》第167条(1)、(3)项对于部门立法的授权之下.涉入上市公司内部与证券的发行和交易无直接关联的公司组织行为的权利有限.尤其规定独立董事独有的董事会延期举行请求权、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控股股东及公司有特别披露义务的权源何在。需要积极论证。而在上述授权范围的影响下.证监会可以有哪些强有力的手段以强制上市公司遵守《准则》规定。同样值得研究。鉴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有水平.达到《准则》所预期的目标将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此外《准则》中的相当规定还缺乏可操作性.某些规范还需要论证和推敲。在《准则》公布时应暂不表明其强行性性质.而仅作为统一认识的原则。《准则》倡导独立董事制度。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机制.并不存在简单的孰优孰劣问题。平常认为董事会的业务监督主要是妥当性的监察.而监事会的业务监督则限定在合法性监察的范围内。但事实上对妥当性或合法性的判断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此外,即或是在现行《公司法》的框架之下,公司监事也有列席董事会会议的权力.此种权力配合业务执行权的威慑.又使监事会的工作实际上并不限于事后的或消极的监察。看来。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取舍或共生.需要考察各自立法成本的大小。仔细衡量后才能作出决策。  相似文献   

3.
张坚 《中国律师》2009,(11):45-46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法律体系层次较为分明,最高层次主要包括《公司法》、《证券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刑法》及刑法修正案和《企业破产法》等;第二层次主要包括《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第三层次就是证监会制定并公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下简称为《收购办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  相似文献   

4.
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特色制度,其在制衡内部人控制权滥用、捍卫公司及股东整体利益上卓有成效。以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宗旨,我国也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中国证监会于近期出台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简称《准则》),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提名选举、职权等作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5.
独立董事制度源于美国的一项公司法人治理制度,虽然我国证监会已于2001年8月制定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设立做出了硬性规定.但这二制度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解析并提出对策,是完善这一制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论股东累积投票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股东累积投票权的历史沿革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 2 0 0 2年 1月 9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 31条规定 ,“股东大会在董事选举中应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度。控股股东控股比例在 30 %以上的上市公司 ,应当采用累积投票制。采用累积投票制度的上市公司应在公司章程里规定该制度的实施细则”。因此 ,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股东累积投票制度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政策取向。我国《公司法》修改在即 ,立法机关对于股东累积投票制度应当采取何种态度 ,构建何种法律架构 ,值得进一步研究。所谓股东累积投票权 ,指股东在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  相似文献   

7.
柳平 《律师世界》2001,(11):16-19
公司治理作为一门理论,研究的对象应是参与公司经营行为和经营方向的各有关人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公司治理的主体是股东,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但该法没有言及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这一我国经济改革新事物的发生、发展,特别是许多上市公司先后发生大股东独断专行、信息披露不详、搞“内幕交易”,违法“关联交易”以致掏空上市公司、严重损害中小股东及整个公司利益的恶性事件,国家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则更加重视公司治理,并加紧研究公司治理及其中的独立董事问题。笔者作为致力于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受彬 《河北法学》2006,24(9):22-27
结合新修改的<公司法>、<证券法>,从董事会治理的角度讨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的立法完善问题,指出董事会的立法应该以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制度为目标,而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更不是控股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理论前提下,在对我国现行的董事会运行实践和制度环境进行评述后,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中,董事会独立性不够,董事会决策和监督功能弱化.最后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建议和对策,包括:设立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信托计划,弱化政府透过股权对董事会的超强控制;由债权银行提名专项董事参与上市公司运作,以提高金融分业经营格局下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建立董事执业档案以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律》2014,(1):35-36
2014年1月3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东、关联方、收购人以及上市公司承诺及履行》,遏制上市公司的“白条承诺”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2年被称为“中国并购元年”。跨国公司或外商投资企业收购中国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屡见不鲜,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中国资本市场直接上市也正在积极推进。中国重点垄断行业之一的民航业,也自2002年8月1日起执行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国家商务部等四部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收购中股东权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股东权的保护是公司制度存在的制度基础,作为公司法特别法或并行 法的证券法,也是股东权保护的重要法律渊源。必须坚持上市公司收购中股东权保 护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我国《证券法》中上市公司收购股东权保护问题上尚有诸 多不足,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制定与“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相对应的条例,并不断予 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公司法》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经过三次修改,逐步解决了《公司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修改后新的《公司法》第20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由此可见,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债务不能无主,债权人在无法以原企业法人为追索对象的情况下,可以将原企业法人的投资人,包括主管部门、开办企业、出资各方、股东作为追索对象,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公司董事合治理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作为“利害关系人”(stake-holder)的商业银行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有着极强的“银行依赖性”,而且商业银行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公司董事合的重视。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公司法》修订之余,应当增加商业银行参与上市公司董事合治理的内容,在完善董事合治理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一言 《中国法律》2006,(4):18-21,75-79
2006年6月29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修改、补充了《刑法》有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公众投资者利益、商业贿赂、洗钱、虚假破产、枉法仲裁等犯罪的规定,涉及《刑法》二十个条文。这是自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对《刑法》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修改补充。  相似文献   

15.
独立董事的含义及必要性  不久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明确提出“在A股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意味着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引进独立董事制度。2001年5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规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1/3以上为独立董事,这使得在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独立董事制度指日可待。  独立董事是一个泊来词,是从欧美引入的新概念,一般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  相似文献   

16.
李江  梁伟 《中国司法》2009,(6):96-99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司法确认问题,在近年来的公司诉讼实践中比较多见。然而就我国而言,无论是1994年开始施行的《公司法》,还是2006年修改后的《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均未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内涵及确认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学界对此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制定法的缺失和理论上的不统一,造成法官在相关诉讼中倍感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7.
丁龙 《法制与社会》2012,(10):96-97
七年过去了,新《公司法》的各种规定和措施已经开始发挥出了其实施性的作用并已经被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所接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新《公司法》也是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以及上市公司大股东经常会利用自身优势侵害公司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本文认为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保护"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为论证主线。明确了我国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概念、具体范围和权利义务,着重阐述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之所以被侵害的原因和我国新《公司法》当前面临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最终提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不被侵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北方法学》2019,(5):64-72
在《公司法》及司法解释"漠视"上市公司专门委员会设置规则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专门委员会的设置主体、设置权限、组成和主要职责作出规定。但将董事会作为专门委员会设置主体可能加剧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故应将专门委员会置于监事会之下。原因在于,《民法总则》对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定使监事会成为可供国企党组织选择的耦合对象,监事会的核心职责亦与党组织的领导及政治核心作用高度契合,党组织所享有的针对董事高管的人事任免权、薪酬决定权以及针对"三重一大"的决策权将成为监事会实施高效监督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赵瑞春 《天津检察》2007,(5):35-35,34
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中,将《刑法》第312条修改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次修改与原法条的区别是:一是将犯罪对象由“犯罪所得的赃物”修改为“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市公司中股东大会会议的运作,分析了公司治理的本质特征即民主,将我国《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的股东大会的规定与国外一些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建议我国公司法应该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会议运作的程序进行系统规定,改变我国这些规范性文件互相矛盾,重复、繁杂的状态,提供一套标准示范文本,保护股东的合法权利,节省公司治理成本,实现股东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