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86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4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在国外刑事立法中已有罪分轻重的规定,我国刑事法中也存在隐性的罪分轻重.但相互之问多有冲突.基于统一立法中罪等划分标准、遏制刑罚攀比以及为实现轻轻重重刑事政策的需要,我国应该在刑法中明确规定罪等划分条款.罪等划分的依据有两种:一是实质性按罪的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对罪等进行划分;二是基于法定刑做形式上的划分.在我国,以五年和十年作为标准将罪分为三等较合适.根据该划分标准,我国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应做一系列调整.  相似文献   
192.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deriving from the writings of Max Weber, Alfred Schutz, Thomas Luckmann and Peter Berger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hence the emergence of a nation. It argues that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reality originates from everyday life experience taken for gran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Individuals make sense out of the external world. Experiences taken for granted become actor’s stock of knowledge. A common scheme of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community serves to differentiate in-group (nationals) and out-group (foreigner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us defines national identity and hence a nation. Unless people (both in-group and out-group) interact with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different stocks of knowledge taken for granted will create political tension. This theory will be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tensions in Tibet and along the Taiwan Strait. The paper further argues that Taiwan can hardly separate from mainland China in the future, while strong Tibetan consciousness continues to defy against powerful Chineseness, resulting in endless upheaval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93.
赖晓凡  刘晓  向月波 《前沿》2011,(4):71-73
法律学家认为,婚姻是由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所确认的一男一女互为配偶的结合,是以男女两性关系为基本内容并为一定社会所认可的一种社会关系。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对婚姻的目的、婚姻资源稀缺性、婚姻的成本与收益、婚姻的效用、婚姻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当代单身群体的大量出现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4.
从文化和认知的角度考察德语和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断言的是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对等关系.本文从篇章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这两个角度出发,借鉴关世杰对两种语言中词汇关系的区分模式,结合维尔纳·科勒的篇章翻译等值要求模式,提出了适用于五种关系类型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翻译归根结底是以原文、也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的一个再生产过程,其要旨在于使读者能在出发语文化本身的关联中解读篇章.  相似文献   
195.
2008年12月18日到19日,“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交谊楼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承办、救助儿童会协办。来自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代表共一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6.
来炯 《德国研究》2007,22(2):72-77
本文从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考察近年来德语语言中女性歧视现象的消除和改变,捕捉现代德语在这一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探讨这些变化给人们日常交际带来的结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7.
198.
赖早兴 《法学家》2007,(3):153-160
美国犯罪成立要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犯罪表面成立要件和犯罪实质成立要件.前者是指行为与心态,后者是指无罪辩护事由不成立.在犯罪成立要件证明责任划分上,美国刑事诉讼中通常要求控诉方将犯罪表面成立要件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犯罪成立实质要件的说服责任通常也由控诉方承担,只是在例外的情况下才由辩护方承担说服责任.在犯罪成立要件与证明责任分配的关系上,犯罪成立实体要件是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关键内容,犯罪成立实体要件的结构决定了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的分配实现了犯罪成立实体要件的机能.  相似文献   
199.
魏来 《国际资料信息》2010,(2):13-17,12
冷战时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对核试验的战略情报监控活动十分活跃,但监控重点一直在苏联和中国等传统核武器国家。冷战结束后,美国对这一工作有所忽视,直到1998年印度、巴基斯坦在毫无情报征兆的情况下连续进行核试验,才促使美国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自身情报监控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0.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积极推行地区合作政策,以缓解崛起带来的安全压力.通过对东盟-中国10+1机制、东亚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三个案例的分析,本文发现,中国地区合作政策受到冷战后大国实力发展趋势的结构性限制,其成功与否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是否挑战霸权国美国的地区核心利益,二是满足地区合作成员国的核心利益.只有既没有挑战美国的地区核心利益,同时满足周边国家核心利益的政策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