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执政方式的形成与解放前局部执政有很大关系,局部执政过程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虽然在应对战争环境、完成对敌斗争方面有很多优势,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对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传统执政方式之弊端未加批判性分析,才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期执政体制的僵化与集权。  相似文献   
32.
舆论监督正在成为推动“善政”的工具 【采访原声】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我们在省政府工作规则和行政问责办法中,把接受媒体监督作为重要条款确定下来,把政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制度化,是我们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探索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33.
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银行,是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于1953年2月初正式成立,1954年9月奉命撤销的,它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随军银行的提起与建立在军事系统建立随军银行,是为了统一和加强部队的货币管理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34.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一种总体性执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中共都发挥着执政党的功能。在乡村社会,执政的主体是农村党组织,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农村党组织依法执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文章指出,目前农村党组织依法执政的重点在于依法进入村民自治组织,获得执政的合法性;通过党员个人和党组织的活动,体现执政党的意图;正确处理两委关系和乡村关系,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丰富农村党内民主的实践形式,以党内民主带动村民自治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5.
如何看诗和应对"富人当政"的乡村治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3年开始,浙江、重庆、吉林、山西等地在农村选举过程中,一些先富裕起来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及养殖业大户积极参加竞选,他们以较强的致富能力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甚至还以承诺和捐赠的形式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而当选.  相似文献   
36.
阅读提示>>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全国县委书记、县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相似文献   
37.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对抗击疫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保障,实现了抗疫的"中国之治"。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形成,并非仅仅源自于国家某个方面的优越性,而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得以形成。民主集中制的决策与执行、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治理机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密切联系群众的社会动员、集体主义道德观和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撑等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8.
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突出政治性,对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的代表委员和班子提出政治要求,凸显政治标准;突出民主性和科学性,优化代表委员和班子的结构,优化选举程序;突出选举纪律的严明性和严肃性,切实保障选举人意志.  相似文献   
3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当代中国整个政治架构的轴心,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参政的主要平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将当代中国民主分为人大民主、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并认为人大民主是首要民主。笔者深表赞同,并进一步认为,人大民主应该在整个中国民主架构中发挥轴心作用。但是,制度规定并不等于现实的政治实践,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40.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刻调整,其目的是理顺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划分及财政分配关系,减少地方政府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省管县"改革的大趋势下,县级政府与地级市政府间由于各自利益诉求不同,又因既有行政体制因素,往往出现各种利益冲突。近年来各地兴起的"撤县设区"热,就是当前县市体制下县市利益矛盾推促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审慎把握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切不可盲目推进由地级市发起的撤县设区,要切实根据"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加速推进城乡综合统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