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我国法律未规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国内法学界和司法精神病学界对此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吸毒者陷于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时该如何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上。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应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而不能由司法鉴定人员以精神病学的角度来认定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22.
"疑病从无"的观点是传统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无病推定"的深化。但目前对于"疑病从无"或"无病推定"的探讨大多限于鉴定人范围,缺乏法律人对该规则的理性思辨,尚未揭示"疑病从无"规则和我国刑法、刑诉法的契合性、以及该规则符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当然性。本文拟从刑事司法视角指出"疑病从无"规则在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时的法律意义,进一步证明该规则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3.
吴真 《犯罪研究》2012,(6):79-85,112
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近13‰,其中1/3有主动攻击意识,即民间俗称的“武疯子”。①近10年来,全国安康医院累计收治肇事肇祸②精神病人75000例,其中有杀人行为者占30%。同时全国范围内精神病人的收治率还是很低,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中国的精神病人得到治疗的比例大概是30%。  相似文献   
24.
25.
吴真 《长白学刊》2004,(3):43-48
社会价值分配的正义是多侧面的,反映在法的领域则存在着正义的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两个方面--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此二者也并非单一的概念,它们分别以三种形态表现出来:制度正义和社会正义,抽象正义和具体正义,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不同形态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学说,对法的引导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法治的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因此,法的正义观价值取向的确定不是在二者之中选择其一,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正义走向极致也就走向了片面和负面.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正义之间对冲突的包容和妥协推动着法治不断发展向前.现代社会法治必然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追求的过程正是我们对正义不同侧面的权衡和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6.
"幽灵抗辩"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为减轻或者免除其刑事责任而提出的无罪或罪轻的辩解,在司法实践中,如何从证据上对其抗辩进行排除是一大难题。在大陆法系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被告人不承担举证责任,侦查机关要搜集证明被告人主客观方面的相关证据,难度很大。我国应借鉴英美法中的"积极抗辩"制度,思考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如何履行好举证责任,从而通过举证来排除被告人的辩解。  相似文献   
27.
申遗生意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SARS疫情影响,原定于2003年6月在中国苏州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改在法国巴黎举行,中国失去了第一次主办该项国际会议的机会。 近年来,一方面中国新的世界遗产地不断增加,拥有数量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另一方面,已列入“世遗”目录的地点命运堪忧,自2000年底孔府、孔庙、孔林惨遭被当地旅游公司水龙冲洗“打扫卫生”的厄运以来,武当山的复真观被当地文管所改建成三星级宾馆“太子养生堂”,张家  相似文献   
28.
再议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并未直接规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国内法学界和司法精神病学界对此问题仍分歧众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吸毒者陷于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时该如何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上。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主张目前实践中司法鉴定人员结合吸毒者的心理态度来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缺乏法律依据,也不适宜对案件的处理,因此不宜由司法鉴定人员以精神病学的角度来认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29.
"逮捕必要"是检察机关适用逮捕强制措施时必须考虑的法定条件之一,实践中对逮捕的"必要性条件"认识较为模糊。逮捕必要是客观存在,脱离证据而完全信任检察官个人对逮捕必要的判断,必然会导致逮捕权力的滥用。必须从证据角度来解释逮捕必要,并根据罪刑程度构建一个阶梯式的逮捕必要标准。  相似文献   
30.
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对于特殊盗窃虽取消了入罪数额规定,但特殊盗窃仍旧为结果犯,应以侵害财产权的结果是否发生作为犯罪既未遂标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两高"解释第十二条关于盗窃未遂处理的规定,应当坚持"规范优先、价值随后"的罪刑法定和刑法谦抑的原则,对于特殊盗窃未遂入罪问题,同时还应根据国家刑事政策和地区治安形势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