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法律   27篇
中国政治   12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地理决定论"是孟德斯鸠思想的基础,认为地理条件决定一国刑罚的形式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的刑罚观念主要有1.刑罚正义;2.刑罚宽和;3.刑罚相适应;4.反对对思想用刑;5.注重刑罚和道德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1年年会于10月15日至19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2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年会,提交论文206篇,下面就论文及研讨中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刑事法治建设  (一)关于刑事政策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与会者就如何制定我国的刑事政策进行了研究。有论者指出,我国刑事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民主化程度不够、科学化程度不高、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不强。还有论者提出,自1975年以后,我国再也没有实行过赦免,提出应妥善运用、完善该制度的建议。  (二)毛泽东同志刑…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对我国社会的稳定肯定存在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所造成的不稳定,同时,还在于它促进我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传导一种“亚”文化的观念,冲击现有的社会体制,挑战现行的法治环境。其中有些因素与我国内部原本存在的不良现象,有可能“共鸣”,更容易引起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刑法谦抑在中国——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庆祝吉林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吉林大学法学院邀请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刑法学界同仁,于2006年9月12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了主题为“刑法谦抑在中国”的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学者们集中对何为刑法谦抑、刑法谦抑是一种原则还是一种刑事理念、刑法谦抑的价值、刑法谦抑在中国如何实现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刑法谦抑是刑事法治发展的必然诉求,在当代中国刑法中作为一种刑法理念应有多方面的体现: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限制性、紧缩性,刑罚适用过程中的轻刑化、非刑罚化、替代刑化。中国刑法应当谦抑。也有学者认为,“刑法谦抑”的提法不科学,应以“不得已”代之。  相似文献   
15.
袭警罪作为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独立罪名,在实务和理论界引起了广泛讨论。梳理目前存在的争议,应当看到,本罪保护的是复合法益,其内容应具体为警务行为的顺利进行与人民警察的生命健康;本罪的暴力行为以“突然性”为必要,并应将其客观化的理解为行为对法益危险性的升高;对“人民警察”范围的解释仍应当从身份论出发,直面突破罪刑法定原则,通过妥当解释将合适范围内的警务人员纳入本罪保护范围;在罪责问题上,应注重把握本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关系,不宜将罪过限定于直接故意,同时注意违法性认识错误与职务合法性认识错误的区别,将其以不同的后果对待。  相似文献   
16.
哲学思潮影响犯罪构成理论。德国犯罪论体系是现代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重要渊源,它在不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经历了自然主义、新康德主义、非合理主义、目的主义和目的合理主义五个阶段。由此形成的不同刑法理论表明,犯罪论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研究方法由经验主义转为重视理性主义、定罪方式由形式化向实质化扩展、犯罪人的主体性在刑法学中显现出来。受其影响,停留于自然主义体系阶段的我国刑法学,今后的发展要重视这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美刑法理论上,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行为和心理态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件,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前者属于客观或者外在的犯罪要件;后者属于主观或者内在的犯罪要件。但是,这两方面的要件对于犯罪的构成来说,只是必要而非充分的,因为最终刑事责任的认定,还必须排除特定的免责或者正当条件,即刑事辩护事由(criminal defenses)。 一般而言,刑事辩护事由包括正当化事由(jus-tification)和宽恕事由(excuse)。既然是两种事由,那么它们在内涵上、外延上以及在刑法中的机能显然是不同的。但是有英国学者认为,"就目前的法律现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孙斯坦的理性风险观对于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按照孙斯坦的风险控制理论讨论刑法介入的时点和力度,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的方法。针对当前要求加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的观点,应当强调刑法的谦抑性价值。对于食品安全刑法保护问题上的保守倾向和冒进态度应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9.
刑法中的行为:机能、概念与犯罪论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法学中行为的概念 ,在实践上具有指导机能 ,在理论上具有元素和统一机能。关于行为概念有自然行为说、社会行为说、目的行为说和人格行为说 ,其中社会行为说又分为意思舍弃论与意思表达论 ,比较起来 ,意思表达论较为周全 ,在此基础上 ,行为是指体现刑法规范上值得期待的人的主观状态的不同程度的外在表征。该概念导致犯罪论体系发生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层次及其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刑法因果关系,必须放弃必然性或偶然性的一层次逻辑方式,而以三个层次,分别依不同标准进行判断.在判断条件关系是否成立时,依据一般经验法则;在定量分析时,根据"动力规则";在定性时,则要兼顾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刑法的"但书"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