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57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郎某、何某涉嫌诽谤案中的"自诉转公诉",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诉与自诉关系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刑事起诉方式经历了从私人追诉主义到国家追诉主义的变迁.在世界范围内,刑事起诉方式存在检察官起诉专权主义、检察官起诉为主兼采大陪审团起诉、以检察官起诉为主兼采被害人自诉、以私人起诉原则为基础的多主体起诉等多种形态.其中...  相似文献   
82.
区别于传统的身体暴力犯罪,网络暴力犯罪是以纯语言为核心的犯罪行为。网络暴力犯罪具有信息传播性、聚量性和针对性等特点,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谣言等网络行为存在显著区别。当前,网络暴力犯罪可以分为人肉搜索型、造谣传谣型和言语辱骂型等类型,对此需要进行类型化打击治理。我国传统的整体分析法在认定网络暴力犯罪的复杂罪过方面略显欠缺,对于提供个人信息、侮辱行为的客观评价存在界定不明确等不足,尤其对于“情节严重”的定义在网络时代更需要重新架构。认定网络犯罪行为的“故意”,需要引入要素分析法,进而构建以认识因素和行为因素为核心的主观罪过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3.
在实践中,“告诉才处理”案件的自诉人往往面临着证据不足的诉讼困境,通过自诉维护自身利益的难度较大。其原因在于,我国将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追诉机制一律规定为自诉。在比较法视角下,日本采取公诉垄断主义,而德国与我国台湾地区均采取公诉自诉并行主义,对我国均有借鉴价值。笔者认为,可从降低自诉起诉要求、衔接自诉转公诉、增强检察机关介入三方面对现有追诉机制进行完善。此外,基于立法目的及文义分析,也应当允许告诉才处理案件被害人通过公诉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84.
朱辉 《法制与社会》2015,(6):288-289
本文在阐述信息网络内涵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从民事和刑事两个角度分析了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对人身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85.
王晶 《中国律师》2000,(11):34-35
希望并不是一种幻想,并不是呼喊过后的空谷回音。我们之所以需要希望是因为我们在纷繁的俗世生活中需要精神寄托,它能够给我们的是生活的激情、自信和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贫穷的经历,人与生俱来的物质环境往往带着命定的色彩。对于没有接触过贫穷的人来说,贫穷是个很空洞的词,他们很难用苍白的思维去想象这个词所涵盖的现实意义,更不用说去体味其中的痛苦与辛酸了。正是因为这样,一张照片才震撼了无数人的心。一双大大的眼睛,有着孩童的灵性,那黑白分明的清澈眼神中好像在对人们诉说着什么,那么的无助,那么的渴望。就在看到这张…  相似文献   
86.
网络诽谤行为与传统诽谤行为既有一致性又有新特性,对网络诽谤行为的认定应当谨慎对待。诽谤罪是《刑法》上少数几个亲告罪之一,厘清诽谤行为的罪与非罪、诽谤罪的自诉与公诉的界限,有利于进一步对网络诽谤行为准确的定罪量刑,从而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7.
网络诽谤行为与传统诽谤行为既有一致性又有新特性,对网络诽谤行为的认定应当谨慎对待。诽谤罪是刑法上少数几个亲告罪之一,厘清诽谤行为的罪与非罪、诽谤罪的自诉与公诉的界限,有利于进一步对网络诽谤行为准确的定罪量刑,从而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8.
栽赃陷害的行为在古今中外的司法实践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由于栽赃陷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严重侵犯人权,败坏司法声誉,因此将其早日提上刑事立法议程,很有必要。为了有效地打击这一严重犯罪,首先要厘清该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特征;其次,要将该罪与诬告陷害罪、报复陷害罪、诽谤罪、伪证罪与打击报复证人罪正确地区别开来。所有这些,不仅在刑法理论上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而且对于指导司法实践活动也不无裨益。因此,在刑事立法中增设该罪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9.
法律上虽然规定了诽谤罪自诉转公诉的标准,但并没有将这一标准细化。实践中,司法机关对诽谤罪公诉标准的认定模糊,扩大了公诉型诽谤案件的范围,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本文通过对诽谤罪"但书"条款进行分析和界定,旨在厘清诽谤罪提起公诉的标准。诽谤地方领导并不足以达到提起公诉的标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公民和媒体的评论要有更宽广的容忍度,对公民合理发表评论的行为要予以鼓励和保护。此外,准确理解和界定诽谤罪的"但书"条款相较与将其废除,也有利于合理平衡公民的名誉权和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90.
《学理论》2013,(2)
网络时代的到来,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诽谤案件屡屡发生,但"网络诽谤罪"模糊、滞后的规定与现实生活网络诽谤案件的激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从现阶段我国关于网络诽谤罪的立法来看,仅有部分法律中涉及某些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问题,尚未有一部系统的、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将网络诽谤犯罪纳入其内。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及网络发展的特点,可从明确公安职责及在自诉案件中的协助调查权、建立健全辅助立法以及加强网络服务商的责任等方面创设"网络诽谤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