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30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38篇
各国政治   87篇
工人农民   112篇
世界政治   46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5篇
法律   8707篇
中国共产党   2705篇
中国政治   4751篇
政治理论   1434篇
综合类   3138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595篇
  2014年   1661篇
  2013年   1437篇
  2012年   1722篇
  2011年   1828篇
  2010年   1616篇
  2009年   1582篇
  2008年   1710篇
  2007年   1206篇
  2006年   1204篇
  2005年   986篇
  2004年   1076篇
  2003年   964篇
  2002年   770篇
  2001年   537篇
  2000年   469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法律行为分类理论之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田 《法商研究》2007,24(1):16-21
德国民法上有关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主要是建立在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区分的基础上的。由于我国立法不采物权行为理论,在其契约行为中不存在“处分行为”概念的适用余地,故有关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为无权处分行为的各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德国民法理论在建立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的分类体系时,其采用的逻辑方法明显存在以下错误:(1)其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中的“原因”不具有同等性质的含义;(2)其有因行为中的“原因”根本不具备构成整体意义上“法律行为原因”的条件。因此,无论是否采用物权行为理论,法律行为中的“无因行为”均系一个独立的范畴,根本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所谓“有因行为”。  相似文献   
912.
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之否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璇 《法商研究》2007,24(4):37-45
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为了解决以实行既遂犯为中心的犯罪构成观所引发的犯罪构成内涵狭窄性与犯罪形态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而构建的。但是,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存在前提预设缺乏根据、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能自圆其说、歪曲了刑法学的一些基本范畴、给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增添了新的困惑等诸多缺陷。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根本上废除以实行既遂犯为标本的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913.
赵宏 《法商研究》2007,24(4):107-112
为实现行政法治,德国法学界以司法判决为蓝本创设出了行政行为理论。作为重要的秩序构成要素,法的安定性原则要求行政行为应具有与制定法和司法判决一样的存续性。在对判决确定力进行制度移植的基础上,德国法从行政行为的存续性导出了存续力理论。存续力理论在德国法中具体体现在行政行为撤销与废止规则上,表现为对行政机关嗣后废弃行政行为权力的限制。由于存续力的产生,行政行为获得了与司法判决一样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法的安定性原则由此在行政领域得以真正贯彻。  相似文献   
914.
肖飞飞 《桂海论丛》2007,23(5):73-75
由于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的相对分开,使得政策制定权与政策执行权产生分离,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使政策执行极易陷入委托代理困境,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利益的不一致和权责的不对等.通过对政策执行者的监督、激励以及对其败德行为的惩罚,可以有效地化解政策执行中的委托代理困境从而防止政策执行失败.  相似文献   
915.
赵煜 《中国监察》2013,(21):47-48
实践中,认定行贿违纪主要存在两个疑难问题,一是行贿行为对象的认定问题。根据《纪律处分条例》第90条的规定,行贿的对象限于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但执纪中常常遇到向冒充的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诈称能帮忙的党和国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16.
《党课》2012,(14):29-29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举报经济犯罪的积极性,不久前公安部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发布了《公安部关于对举报经济犯罪线索进行奖励的公告》,欢迎广大群众积极检举揭发金融、财税、商贸、知识产权等领域涉及假币、洗钱、保险诈骗等各类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市场秩序和群众利益的经济犯罪行为,协助公安、司法机关及时惩处犯罪,  相似文献   
917.
制度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是政治学理论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果说,早期政治学单纯地研究了制度的话,那么,行为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作为对它的反思,则开始第一次关注了个体行为,只不过行为主义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入手,而理性选择则从经济学入手。而最近学界炙手可热的“新制度主义”则应视为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18.
恶意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通常称为恶意诉讼、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利用诉讼为自己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其实质是诈骗,这已经是法理上一致的共识。但根据《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意见,恶意诉讼行为不被认定为诈骗行为,而是以通过民事途径纠正这种违法行为.这一司法答复无形中放纵了恶意诉讼行为,使恶意诉讼行为有增多的现象。  相似文献   
919.
[案情]张三和甲一以赌博为业,长期霸居一方。一日,张三与甲一因争夺场地发生口角,双方约定在星光歌厅一较高低。张三电话约来李四、王五冲进星光歌厅,与早已等候在此的甲一、乙二大打出手。本文争议焦点是行为人是否构成聚众斗殴罪。  相似文献   
920.
长期以来,内部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诉讼中的真空地带,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对广大公务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行政机关职能的有效发挥.本文从能动司法理念出发,结合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年来的现实情况,对内部行政行为的内部状况进行了深入探析,同时从理论依据、现实需要等多方面对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作了分析,以期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