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9篇
法律   2423篇
中国共产党   109篇
中国政治   154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钟岷源 《南风窗》2010,(9):49-50
自行车时代,回家的时候如同切割一堆目光的扫描,你的一举一动,你带来的朋友,你自行车上驮着的东西,都要经过邻居的扫描。如今,你若是住在高层,你每天出入小区时,暴露给邻居目光的时间,可能就是从电梯下到车库的片刻。然后只要钻进车里,就有了屏蔽。  相似文献   
182.
1案例资料1.1病历资料某女,17岁,因“腹痛、呕吐、畏寒、发热2d”于2006年7月16日就诊。初步诊断:胆囊炎并少量腹水,急性胃肠炎,阑尾炎?血小板减少?7月17日1时30分入院。查体:躁动不安、口唇发绀;体温37.6℃,血压17.3/12kPa;腹部持续绞痛,右上区压痛伴反跳痛,墨非氏征阳性。血常规示:WBC 21.6×104/L,PLT 49×109/L。尿淀粉酶:187(参考值900U/L)。入院当日上午查房:全身皮肤出现瘀点,针孔处有血液外渗,不凝,体温37.6℃,血压12/8 kPa,呼吸36次/m in,脉搏176次/m in,10时40分曾呕吐血性胃内容物1次,腹部绞窄性疼痛未缓解,约12时再次呕吐…  相似文献   
183.
局部皮下气肿的案例较多见,全身性的皮下气肿致死亡的案例实属罕见,作者报道1例。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塔力甫·阿不都古力,男性,62岁,维族,公园门卫。2005年11月21日20时许,其与朋友一起喝酒后骑自行车返回时摔倒,22日中午其妻回来发现其胸部肿胀,左眼青紫,其自称被他人打伤,但未去医院诊治。下午发现其脖子头部开始肿大,晚22时在门口解大便时死亡。11月23日零时对尸体进行检验。1.2尸体检验尸表检验尸长166cm,全身呈“巨人观”(照片1),皮肤发亮,手拍有击鼓感。尸斑呈淡红色分布于背侧未受压部位,指压腿色,尸僵未形成。头面部呈肿胀状,头左…  相似文献   
184.
目的研究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肌小节长度变化,为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2只兔随机分为对照I组、对照II组、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每组3只。对照I、II组与死后电击组兔分别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30m l处死。对照I组处死后,于死后即刻取其后肢股四头肌;对照II组死后24h于相同部位取材;电击死组兔通220V交流电,通电致兔死后即刻取材;死后电击组于死后即刻通220V交流电4m in后,在相同部位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小节长度变化,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骨骼肌肌小节均缩短,与对照组I相比,前者较后者缩短程度更甚(P=0.000);死后电击组与对照I组相比,仅轻微缩短(P=0.000),对照II组相比,缩短较为明显(P=0.000);对照II组较对照I组的肌小节显著伸长(P=0.000)。结论研究骨骼肌肌小节的长度变化有助于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185.
1案例资料某男,3岁,某日13时和姐姐在家吃市场上买回的“牙签猪肉串”,两人共食用约120g,姐姐食用较少,于16时两人均出现恶心、呕吐、面部紫绀等症状,即被送医院,患儿于途中死亡,姐姐经医院注射“美兰”抢救成功。尸体检验当晚20时尸检。尸斑呈灰褐色,肢端紫绀明显,血液呈深红色,脑组织未见出血,心脏肉眼观未见异常,肺淤血,轻度水肿,腹腔积液150m l,肝、脾肿大,肠系膜血管淤血,胃内有肉食等约200g。组织病理学检验镜下见心肌间质淤血,支气管腔及周围肺泡内较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渗出,肝、脾重度淤血。毒物化验尸检时提取的胃内容检…  相似文献   
186.
目的观察53例原发性小脑挫伤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全部小脑标本在表面检查后分别进行矢状、水平切面观察。结果①表面局部散在出血21例,弥漫性出血15例,出血伴局部叶片挫伤28例,切面见8例导水管周围、13例第四脑室壁、6例小脑扁桃体上部与9例蚓小结表面有散在点状出血;②表面未见出血但有局部肿胀17例;局部肿胀致小脑中线移位5例。矢状与水平切面:山顶肿胀向上移位4例,直达胼胝体压部6例;山顶并中央小叶向上向前移位挤压上、下丘致导水管狭窄4例;闭塞10例;中央小叶并蚓小结肿胀向前移位11例,均致导水管闭塞与第四脑室狭窄。中央小叶并小脑扁桃体上部肿胀6例,造成导水管闭塞与第四脑室腔狭窄。小脑扁桃体上部与蚓小结肿胀向脑桥第四脑室移位12例。结论小脑受力可使应力部位肿胀,移位,造成导水管闭塞或第四脑室狭窄,甚至与脑干背侧相互挤压致伤。这是脑干损伤与继发脑肿胀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7.
目的实验评估不同条件下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组织中浮游生物的效果。方法大白兔肝组织匀浆后与3种藻类混合物混匀,分为混匀高速分离组、混匀低速分离组、叠加高速分离组、叠加低速分离组和未分离组(对照组)进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浮游生物,镜检并提取其DNA,用PCR技术分别检测浮游生物16S rDNA和叶绿素基因特异性片段。结果混匀高速分离组有较多浮游生物呈分层条纹状分布于离心管中部,叠加高速分离组浮游生物紧邻组织细胞层下,低速分离组见较少浮游生物紧邻于组织细胞层之下,未分离组见浮游生物和组织细胞混杂沉于管底;经DNA检测,各分离组组织细胞层下液体均可检出浮游生物的1条447bp 16S rDNA片段及1条194bp叶绿体/叶绿素脱辅基蛋白基因片段,未分离组均未检出扩增产物且背景较深。结论混匀加样方式进行高速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合并收集组织细胞层下所有液体,是分离浮游生物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8.
1案例资料2001年10月,赵某(女,24岁)以假姓名到某个体理发店工作,店主介绍一公寓租住,并为其提供1张铁架床及被褥。赵某工作20余日后不再来店内工作,因曾流露要去大连打工,店主以为赵某已走未加介意。直至2004年3月23日,店主因需用铁床而到公寓去取,因房门反锁经管理人员同意撬窗入室,揭开床上棉被发现1具尸体,遂报案。1.1现场勘查中心现场为一间20m2的宿舍。屋内门窗均挂有布帘,靠西南墙角放有1张铁架床,床上铺盖棉被。揭开棉被见一仰卧位双手抬举于头上的女性干尸。女尸衣着穿戴整齐,尸体下方依次为褥单、棉褥、海棉垫(15cm厚)、木板,垫物…  相似文献   
189.
目的检测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8的表达,探讨用caspase-8表达的规律推测皮肤损伤时间。方法建立小鼠皮肤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切创后不同时间皮肤中caspase-8的表达,以未切创小鼠皮肤组织作对照。结果伤后12~24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部分单核细胞表达caspase-8。随伤后时间延长,caspase-8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结论伤后3~6h,caspase-8阳性细胞比率较低,12h后逐渐升高,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实验组中,1、3、5、7d组可见明显的caspase-8活化片段,位于分子量Marker44/42处。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8在损伤区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其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90.
目的研究人脑挫伤后NF200在脑组织中神经元及轴索中表达的变化。方法88例闭合性脑挫伤标本,按损伤时间分为0.5h、1h、3h、24h、3d、7d、14d和30d共8个实验组,另以6例非脑挫伤的脑作为对照组,应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伤后不同时间NF200的变化。结果脑挫伤后0.5h和1h组,挫伤灶内及边缘NF200免疫组化染色几乎阴性;随时间的延长,挫伤灶内残存神经元及其周围神经元NF200染色逐渐增强,甚至发生核内转移;挫伤灶周围轴索在伤后出现波浪状扭曲、肿胀和断裂,最早在24h组出现收缩球(retractionball,RB),7d组轴索病变最明显,可见大量RB。图像分析发现伤后0.5h组和1h组,脑挫伤部位NF200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AOD)下降,其后逐渐升高,在14d组或30d组达高峰。结论脑损伤后NF200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并可用于诊断轴索损伤(AI),免疫组织化学结合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在推断脑损伤时间上的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