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74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各国政治   155篇
工人农民   383篇
世界政治   66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5篇
法律   13623篇
中国共产党   3901篇
中国政治   12628篇
政治理论   2039篇
综合类   6619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19篇
  2022年   363篇
  2021年   520篇
  2020年   552篇
  2019年   341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576篇
  2015年   1248篇
  2014年   3228篇
  2013年   2933篇
  2012年   3052篇
  2011年   3268篇
  2010年   3058篇
  2009年   3155篇
  2008年   3372篇
  2007年   2581篇
  2006年   2279篇
  2005年   1889篇
  2004年   1633篇
  2003年   1472篇
  2002年   1286篇
  2001年   1090篇
  2000年   1029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行政论坛》2019,(5):143-148
行政—立法关系在任何层级的政治系统中都是核心和关键。我国地方人大是地方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地方行政—立法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制度设计和功能的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和人大间关系进行阐释。由于行政—立法关系之间存在的张力,不同的地方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模式,以北京市行政—立法关系的实践为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可以将我国地方行政—立法关系概括为三种模式,即人大主导的行政—立法关系模式、合作型行政—立法关系模式以及竞争型行政—立法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23.
《北方法学》2019,(3):5-16
损害赔偿责任,依其是否以加害人有过错(过失)为要件,主要可区分为有过错之加害行为及无过错之加害行为。因其间在事实特征上存在有过错及无过错之区别,其规范需要因此可能不同,而在规范规划上必须区分为二个类型:将有过错之加害行为规定为侵权责任;将无过错之加害行为规定为危险责任。分别按其类型特征规划其赔偿责任之成立要件及理赔的方法。德国立法例采侵权责任与危险责任在不同法典并立的立法模式,而中国立法例采合并立法之模式,将侵权责任与危险责任一体规定于《侵权责任法》一部法典中。《侵权责任法》第6条及第7条虽分就有过错之加害行为及无过错之加害行为加以规定,但未因此分别称为侵权责任及危险责任,而通称为侵权责任。并就无过错之加害行为,基本上亦规定其加害人"应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其规定之有过错之加害行为及无过错之加害行为的责任要件虽然不同,但并无特别凸显其应有不同之法律效力的规定。特别是对无过错之加害行为的责任,并未一般地附以责任限额及强制责任保险之配套要求。该种不同,将来在其适用之实务上的发展究竟产生什么影响,今后在比较法上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4.
25.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升级,市交通运输委党委组织3000余名党员干部职工提前返岗投入一线,24小时坚守防疫工作岗位,实现全部点位“交通管制、车辆拦停、人员测温、信息登记、车胎消毒”100%到位。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这群可爱可敬的交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26.
27.
28.
《政法学刊》2020,(1):24-31
民间规范与地方立法都体现着"地方性知识",都是对特定区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调整和规范。民间规范拥有与地方立法互动融合的有利条件,其可以促进地方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的提升。在民间规范与地方立法的互动实践中,存在着民间规范转化为地方立法、民间规范被地方立法所抑制和民间规范被地方立法双重规制的情况。在地方立法中,为了保证地方立法吸纳民间规范的科学性,有必要加强民间规范融合地方立法的合理性、针对性和地方特色性的立法评估,以实现地方立法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