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9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1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2818篇
中国共产党   489篇
中国政治   757篇
政治理论   107篇
综合类   96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624篇
  2013年   490篇
  2012年   496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352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81.
2013年12月12日,烟台“小军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范文峰携款潜逃美国旧金山。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750人先后报警,投资数十万的市民达上百人,投资千万以上的达到19户。  相似文献   
182.
《党的建设》2014,(2):29-29
狠抓作风 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521起 处理党员干部30420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  相似文献   
183.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间谍法》,这是中国首次对具体间谍行为进行法律认定。 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间谍法》。该法对间谍行为进行明确定义,指出刺探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等5类行为为间谍行为,这是中国首次对具体间谍行为进行法律认定。  相似文献   
184.
非法证据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获取的证据.侦查讯问环节最易产生非法证据.受自身的制度缺陷及非法讯问的内在动因等因素影响,现行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非法讯问的防范效果有限.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有效能的可行进路在于扩大非法证据排除范围,明晰非法证据排除标准,强化非法证据排除力度.  相似文献   
185.
【本刊综合消息】6月4日,湖北省纪委监察厅对9起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案件予以通报,一批党员干部受到查处。1.去年9月,湖北理工学院副院长王青云向本院干部职工发出了285份请柬,设宴42桌,大操大办女儿婚事,接受除亲戚外人员的礼金13万余元、省纪委决定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责令退回所收礼金。  相似文献   
186.
张伟 《证据科学》2015,(5):553-561
本文围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语境下非法证据的内涵展开论述,提出非法证据应当是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的且侵犯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证据,特别指出通过侦查谋略获取的证据一般不属于非法证据。非法证据的适用范围应当涵盖所有取证人非法获取的证据和所有证据种类,应当包括有罪和无罪证据,非法获取的符合客观事实的证据也应当包括在内。最后,文章还就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提出了建议,要进一步明确非法证据的概念和内涵并适当扩大其适用范围,并健全适用的例外制度,同时要规范排除规则和排除程序。  相似文献   
187.
随着P2P网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犯罪作为金融犯罪的新形态,呈现出高发态势。P2P网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融资极易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了有效防止该类犯罪的出现,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创新融资模式下,需要对其予以准确界定,并把握好对此类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  相似文献   
188.
189.
王志坚  杨亚民 《法学》2007,(1):145-14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领域最有争议的证据规则之一,它体现了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如何细致、清晰地考察西方国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经验,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是当前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期选登的文章对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可行性、必要性,模式的选择以及多视角推动我国该项规则的建立等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0.
法律行为分类理论之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田 《法商研究》2007,24(1):16-21
德国民法上有关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主要是建立在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区分的基础上的。由于我国立法不采物权行为理论,在其契约行为中不存在“处分行为”概念的适用余地,故有关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为无权处分行为的各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德国民法理论在建立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的分类体系时,其采用的逻辑方法明显存在以下错误:(1)其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中的“原因”不具有同等性质的含义;(2)其有因行为中的“原因”根本不具备构成整体意义上“法律行为原因”的条件。因此,无论是否采用物权行为理论,法律行为中的“无因行为”均系一个独立的范畴,根本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所谓“有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