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6篇
  免费   3篇
法律   1411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3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体液中氟乙酰胺SPE-GC/MS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GC/MS与固相萃取 (SPE)技术相结合 ,开发血和尿样中氟乙酰胺鼠药的GC/MS定量分析新方法 ,并用于实际案例检测。方法 选择乙酰胺为内标 ,通过比较不同固相柱的萃取效率和不同条件对回收率的影响 ,优化用于血和尿样中氟乙酰胺萃取的固相柱和提取条件 ,利用氟乙酰胺与乙酰胺质谱图的分子离子峰面积之比与氟乙酰胺浓度的定量关系 ,建立血和尿样中氟乙酰胺鼠药的GC/MS定量分析新方法。结果 用硅胶柱萃取 ,峰面积之比与氟乙酰胺浓度在 5 0~ 90 μg/ml范围呈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1 0 μg/ml。血样中氟乙酰胺检测的平均回收率达 91 6% ,标准偏差小于 7 3 %。结论 此法对实际样品的测定证明可满足氟乙酰胺鼠药中毒的定性定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2.
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处理大队提供的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的255名存活者为研究对象,在颅脑损伤治疗终结后进行智商测验、记忆商测验、SCID -I评估、PDQC和SCICP评估、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完成人口学资料的收集。依据CCMD-3诊断标准中有关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 25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罹患各类精神障碍者共185例,发生率为 72.5%。与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相关的因素有:患者的文化程度低、脑挫裂伤、脑损伤程度重、左额叶和左颞叶损伤、多脑叶联合损伤及BEAM异常程度重。结论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患者的文化程度、颅脑损伤的性质、程度、部位及多脑叶联合损伤等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讨间隔多次微量取样玻璃体液是否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方法99只家兔分为2大组(I)大组45只,再分为A、B、C、D、E五个小组(每组9只),右眼(实验眼)于死后间隔12h多次取样直至24h(A组)、48h(B组)、72h(C组)、96h(D组)和120h(E组);各小组左眼(对照眼)仅分别于死后24h、48h、72h、96h和120h取样一次。检测Ca2+、Cl-、K+、Na+和P含量,同一取样时间的双眼做配对t检验。(II)大组54只,再分为2小组F组9只,每隔12h双眼交替多次取样直至120h;G组45只,每隔12h一次取样10眼(动物左右眼均编号后随机抽取每次10眼),直至120h;检测Ca2+、K+和Na+,两组差值做t检验及PMI回归方程比较。结果E组K+有差异(P<0.05),其余A~E组双眼物质含量配对t检验均无差异(P>0.05)。F与G组物质含量差值t检验无差异(P>0.05);K+、Na+的PMI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截距无差异(P>0.05),Ca2+与PMI无相关性。结论控制间隔时间和取样次数,多次微量取样对死后玻璃体液元素含量的规律性变化无显著影响,可以替代传统方法进行死亡时间研究。  相似文献   
154.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中枢神经系统毒理病理不同时程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时程大鼠吗啡依赖相关脑区,即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对突触进行计数,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吗啡依赖大鼠6个依赖相关脑区均出现神经细胞固缩或肿胀,神经纤维肿胀,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突触数量增多;胶质细胞、脑膜下淋巴细胞增多,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显著,并可见胶质结节形成。吗啡依赖8周组、4周组, 大鼠突触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多,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吗啡依赖8周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周组、2周组大鼠比较,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155.
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损伤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两轮摩托车驾驶员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的损伤形成规律,探讨此类事故确定驾驶人员的法医学依据。方法 对2000年至2002年北京地区408例2人同乘一辆两轮摩托车发生事故造成摩托车人员伤亡的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两轮摩托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在驾驶员腹部、会阴部、大腿内侧、胸部、面颈部、小腿胫前会形成能反应摩托车特定致伤部件的特征性损伤,而乘员在这些部位的损伤多为摔跌形成,难以反应摩托车特定部件的特征。结论 在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中,伤者身上反应的摩托车特定部件的特征性损伤,可作为判断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6.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死亡30例法医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法医病理学特点。 方法 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1983 -2 0 0 3年 3月所做 3 0例外伤性主动脉破裂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 66% ) ,1983 -1993年以高坠为主 ,1994-2 0 0 3年以车祸为主 ,损伤发生部位以主动脉弓部及起始部为常见 ,且绝大多伤者在 3 0min内死亡。 结论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发生 ,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57.
22号染色体4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连锁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22号染色体上4个STR在中国成都汉族群体的分布,开发新的STR应用于法医学应用。方法 103份汉族无血缘关系的个体血样,及10个三代家系采自成都。用PCR技术分别对4个STR基因座进行扩增,所有基因座均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缓冲系统水平电泳进行分型,银染。应用Linkage软件包的CILINK软件对4个基因座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通过4个STR的群体遗传学分析,D22S686、D22S533、D22S685和D22S445的个人识别率分别为0.875、0.913、0.923和0.84,它们的非父排除率分别为0.522、0.538、0.624和0.490。在家系调查中,发现D22S685存在一例突变。结论 这4个STR具有很好的多态性,可作为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新的候选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58.
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干细胞能够不断增殖、迁移,并具有分化成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神经干细胞的这种特性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及损伤后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也为法医病理学死后时间和尸体损伤推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鉴定、增殖、分化与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皮肤挫伤修复过程中,核转录因子(NFkB)P65在挫伤区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挫伤后0h、3h、6h、9h、12h、1d、3d、5d、7d、10d的大鼠皮肤挫伤组织中NFkB P65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伤后3h,挫伤区内浸润的少量多核粒细胞的胞质中NFkB P65呈弱阳性表达,阳性率为(3.20%±0.15%);伤后6h,阳性表达增强,阳性率为(11.33%±0.88%);伤后12h,表达继续增强,阳性率(75.67%±0.82%);伤后1d,在浸润的几乎所有单核细胞和多核粒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均可见NFkB P65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97.33%±0.88%),表达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 大鼠皮肤挫伤修复过程中,NFkB P65在挫伤后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NFkB P65在挫伤区内多核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呈规律性变化,可对挫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0.
Image fusion is a process of combining two or more images into an image. It can extract features from source images, an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han one image can.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age processing, it provides a technique to decompose an image and extract information from coarse to fine scales. In some practical forensic examinations (such as the cartridge image check), we cannot obtain all information from just one image; on the contrary, we need information from images with difference light sources (or light ways).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n image fus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 to forensic science. Synthetic and real images (such as images from closed-up photography and flash photography) are used to show the capability of the multi-resolution image fus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