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5篇
  免费   164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2565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836篇
政治理论   124篇
综合类   306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466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470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96篇
  2005年   518篇
  2004年   512篇
  2003年   369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刑法现代化需要继续发展。反观我国刑法学领域,现代化刑法的追求还占据着当代刑法学人的思维,遮蔽了中国刑法现代化之未来图景的真实面貌,妨碍了中国刑法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现代性的一般特征出发,尝试着以现代之后的视角看待刑法现代化发展及其遭遇的“陷阱”。在对现代性中的基础主义、表象主义,以及普遍主义的批判基础上,实现现代刑法经由自由刑法向风险刑法、单一法典化向立法多样化和实践理性向交往理性三个维度的转化,并为中国刑法的现代化事业提供更为充足的理论动力。  相似文献   
99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erceived certainty of punishment and general criminal thinking interact and whether the effect varies as a function of age. Data from all 1354 members (1170 males, 184 females) of the Pathways to Desistance study were used to test whether perceived certainty, general criminal thinking, and their interaction predicted subsequent offending during late adolescence (16–18 years of age) and emerging adulthood (20–22 years of 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perceived certainty and general criminal thinking failed to interact at age 17, general criminal thinking moderated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certainty at age 21. During emerging adulthood, offending was more common and varied in young adults with low certainty perceptions and high criminal thinking than it was in emerging adults with high criminal thinking and high certainty perceptions or low criminal thinking and either high or low certainty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993.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for pol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as police science and police administration in the early-to-middle 1900s but morphed into criminal justice starting in the 1960s, continuing in that mold to the present. This paper examines curricula at a handful of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a snapshot of U.S. police education today, illustrating that modern criminal justice programs do not focus very much on police at either the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level. The paper then considers alternative models that could provide students a more in-depth encounter with the now-robust policing body of knowledge, something that barely existed 50 years ago but could, at this point,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for a respectable and relevant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994.
对比司法信息化建设整体迅猛发展,刑事诉讼信息的共建共享明显滞后,公检法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呈现信息孤岛现象。这造成司法资源的大量浪费,成为阻碍司法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难题。刑事诉讼信息互联互通协议是指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办案机关就办案信息共享和传递问题达成共识。这种协议可以有效地打破刑事办案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是推进刑事诉讼共建共享的现实路径。协议需要充分应对信息共建共享可能给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架构、卷宗移送模式、控辩平等关系、司法责任带来的负面效应,协调技术理性和司法规律的关系。同时,刑事诉讼信息共建共享在运行中需处理好以下具体问题:建议将政法委作为协议主责机关,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进一步推动卷宗电子化;实行涉案财物统一管理;妥善解决信息保密问题。  相似文献   
995.
在英国,犯罪信息公开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规定,每个人都享有隐私权,任何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必须以“合法”和“必要”为前提。2019年初,在加拉格尔系列案的上诉程序中,犯罪记录披露措施是否违反《公约》第8条规定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该案判决中,英国最高法院虽然支持了前科被披露人员的请求,驳回了上诉,但是,法官们对于犯罪信息公开制度是否符合合法性和必要性标准却存在明显的分歧。通过对该案的基本案情、主要争议点、英国最高法院法官的不同意见的分析,可以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犯罪记录登记和查询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跨公检法的“办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从提出以来,不同模式先后在实际运行并各有利弊。从应然价值定位角度评析现有模式,并就平台建设主体、客体范围、运行规则方面展望其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刑事案件办理的关键节点均将嵌入平台,建议进行讯问同步录音像等制度“平台留痕化”相关改革,为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等制度构建提供便利。侦查讯问行为将受到更严格的过程性监督与合法性考验,提出若干机制和具体措施应对公安侦查讯问新挑战。  相似文献   
997.
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下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部分已满12周岁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倚仗法律保护肆意实施危害行为的"钻法律之空子"的情况发生,能够有效提升法律的威慑力,使公众免受"12岁恶魔"的伤害。在作为调整对象的低龄未成年人一侧,最低刑责年龄的下调意味着他们必须为自己的不法行为承担责任、付出代价。戴上这只法律"金箍"的未成年人将不得不在法律的框架内保持自身行为的检点合法。当然,虽然法律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下调,但犯罪未成年人仍然需要在"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矫治环境中得到救赎,既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一关了之"[1]。在"疏"与"堵"并行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使低龄未成年人可以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设计中树立起对法律以及他人权益的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998.
石经海 《现代法学》2020,(1):143-157
基于《监察法》的宪法性法律地位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等理论基点,《监察法》的有效实施需《刑法》与之有机衔接。然而,《刑法》在相应职务犯罪主体及相关犯罪对象、罪名体系、刑罚配置和认罪认罚从宽规定等方面,存在与《监察法》不相对接的诸多问题,使得依《监察法》意图实现的监察全覆盖等目标难以实现,并会滋生新的权力滥用风险。《监察法》与《刑法》衔接实施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应是基于以上理论基点,通过法律解释和刑法修正的路径,完善《刑法》相应规定的司法适用规则和立法规范设置。  相似文献   
999.
Criminological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en’s and women’s pathways to imprisonment differ, with risk factors such as substance abuse, mental illness, socioeconomic circumstances and past victimisation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female prisoners. However, limited quantitative or longitudinal research exists on how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emale offending may have shifted over time.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riminal careers and pathways to imprisonment of 6,042 women incarcerated in Victoria between 1860 and 1920, and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recidivism.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many of today’s risk factors were present historically, there have been notable shifts across time.  相似文献   
1000.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妨害公务罪、非法经营罪等是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常见罪名,但是上述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特别是在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规制妨害疫情防控行为时要特别慎重,把握好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之间的限度。在刑法应对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行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重从快打击涉疫情犯罪行为,有效震慑犯罪分子,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考虑到刑法的谦抑性和刑法最后保障法的特性,有必要在刑法适用的过程中从刑法的基本价值、刑法教义学、刑事政策等方面进行限定,确保公平、正义、合理适用刑法,确保疫情防控不偏离法治的路线,确保刑法在疫情防控中的适用保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