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6篇
  免费   129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247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EL  Qin QS  Xia SH 《法医学杂志》2002,18(2):124-12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它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增生、转移,增加血管通透性并促进新血管生成,参与体内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在临床医学上已获得较多应用,在法医病理学方面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2.
43.
新型红外线金属网式燃气灶具可使燃气趋于完全燃烧,提高热效率,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文中重点介绍了灶具的结构,并分析其节能原理。  相似文献   
44.
监禁死亡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监禁死亡的法医病理学及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 1 987~ 1 998年所作 5 2例监禁死亡案例病理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性别 :5 2例均为男性。年龄 :从 1 8岁~ 70岁 ,以 2 1至 4 0年龄段为主 ( 6 1 5 3% )。民族 :汉族人居多 ( 84 6 1 % )。职业 :待业、农民、工人最多 ( 75 % )。婚姻状态 :已婚者占多数 ( 5 9 6 1 % )。监禁原因 :以抢劫、偷盗为主 ( 6 3 4 6 % ) ,首次被监禁为主 ( 94 2 3% )。监禁死亡时间以 3个月常见 ( 36 5 4 % ) ,死亡地点以派出所、看守所及监狱常见 ( 82 6 9% )。死亡方式 :自然死亡以肺结核及支气管炎为主 ( 4 6 1 5 % ) ,自杀以自缢及高坠为主 ( 4 8 1 5 % ) ,少部分为他杀 ,以同监犯人打死为主( 5 76 % )。结论 监禁中死亡与多种因素有关 ,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45.
草鱼胆汁提取物急性中毒的实验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草鱼胆汁提取物(鲤醇硫酸酯钠)对小鼠毒性作用的病理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按1.5LD50、1.0LD50和0.5LD50的剂量给昆明小鼠1次腹腔注射1%鲤醇硫酸酯钠溶液和按0.5LD50的剂量给昆明小鼠多次腹腔注射1%的鲤醇硫酸酯钠溶液,观察中毒小鼠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中毒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与草鱼胆汁中毒十分相似:心肌细胞水肿,严重者可见灶性肌溶解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球滤过膜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通过酶组织化学方法发现鲤醇硫酸酯钠对心肌SDH及CCO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鲤醇硫酸酯钠是草鱼胆汁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肌小节长度变化,为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2只兔随机分为对照I组、对照II组、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每组3只。对照I、II组与死后电击组兔分别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30m l处死。对照I组处死后,于死后即刻取其后肢股四头肌;对照II组死后24h于相同部位取材;电击死组兔通220V交流电,通电致兔死后即刻取材;死后电击组于死后即刻通220V交流电4m in后,在相同部位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小节长度变化,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骨骼肌肌小节均缩短,与对照组I相比,前者较后者缩短程度更甚(P=0.000);死后电击组与对照I组相比,仅轻微缩短(P=0.000),对照II组相比,缩短较为明显(P=0.000);对照II组较对照I组的肌小节显著伸长(P=0.000)。结论研究骨骼肌肌小节的长度变化有助于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53例原发性小脑挫伤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全部小脑标本在表面检查后分别进行矢状、水平切面观察。结果①表面局部散在出血21例,弥漫性出血15例,出血伴局部叶片挫伤28例,切面见8例导水管周围、13例第四脑室壁、6例小脑扁桃体上部与9例蚓小结表面有散在点状出血;②表面未见出血但有局部肿胀17例;局部肿胀致小脑中线移位5例。矢状与水平切面:山顶肿胀向上移位4例,直达胼胝体压部6例;山顶并中央小叶向上向前移位挤压上、下丘致导水管狭窄4例;闭塞10例;中央小叶并蚓小结肿胀向前移位11例,均致导水管闭塞与第四脑室狭窄。中央小叶并小脑扁桃体上部肿胀6例,造成导水管闭塞与第四脑室腔狭窄。小脑扁桃体上部与蚓小结肿胀向脑桥第四脑室移位12例。结论小脑受力可使应力部位肿胀,移位,造成导水管闭塞或第四脑室狭窄,甚至与脑干背侧相互挤压致伤。这是脑干损伤与继发脑肿胀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实验评估不同条件下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组织中浮游生物的效果。方法大白兔肝组织匀浆后与3种藻类混合物混匀,分为混匀高速分离组、混匀低速分离组、叠加高速分离组、叠加低速分离组和未分离组(对照组)进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浮游生物,镜检并提取其DNA,用PCR技术分别检测浮游生物16S rDNA和叶绿素基因特异性片段。结果混匀高速分离组有较多浮游生物呈分层条纹状分布于离心管中部,叠加高速分离组浮游生物紧邻组织细胞层下,低速分离组见较少浮游生物紧邻于组织细胞层之下,未分离组见浮游生物和组织细胞混杂沉于管底;经DNA检测,各分离组组织细胞层下液体均可检出浮游生物的1条447bp 16S rDNA片段及1条194bp叶绿体/叶绿素脱辅基蛋白基因片段,未分离组均未检出扩增产物且背景较深。结论混匀加样方式进行高速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合并收集组织细胞层下所有液体,是分离浮游生物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人脑挫伤后NF200在脑组织中神经元及轴索中表达的变化。方法88例闭合性脑挫伤标本,按损伤时间分为0.5h、1h、3h、24h、3d、7d、14d和30d共8个实验组,另以6例非脑挫伤的脑作为对照组,应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伤后不同时间NF200的变化。结果脑挫伤后0.5h和1h组,挫伤灶内及边缘NF200免疫组化染色几乎阴性;随时间的延长,挫伤灶内残存神经元及其周围神经元NF200染色逐渐增强,甚至发生核内转移;挫伤灶周围轴索在伤后出现波浪状扭曲、肿胀和断裂,最早在24h组出现收缩球(retractionball,RB),7d组轴索病变最明显,可见大量RB。图像分析发现伤后0.5h组和1h组,脑挫伤部位NF200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AOD)下降,其后逐渐升高,在14d组或30d组达高峰。结论脑损伤后NF200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并可用于诊断轴索损伤(AI),免疫组织化学结合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在推断脑损伤时间上的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0.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病理学及烯醇化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烯醇化酶(NSE)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动物模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M arm 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于伤后15m in,30m 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合北航MAI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打击后15m in,阳性细胞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减弱,随伤后时间的延长,灰度值持续下降,伤后6h为最低(P<0.01),伤后24h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2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并持续到伤后24h。特殊染色观察到轴突断端球形改变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DB I具有复杂的病理学改变,烯醇化酶(NSE)可用于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